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行政区域横跨城区、浅山丘陵区、深山区,学校星罗棋布,如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缩小校际教学质量差距是信都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信都区全面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双师课堂”建设为突破口,抓住“全覆盖、重应用、高赋能”集中发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初步形成集教学、教研、培训为一体的“互联网+教育”的全场景应用模式。

全覆盖:实施“三步走”策略,致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做好顶层设计。2020年6月,经过区划调整后,信都区成为集城区、平原、山区点多线长的教育大区。为缩小城乡、校际办学质量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信都区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双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三年时间分步配齐“双师课堂”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环境,探索数字化背景下育人方式转变和教学模式创新,逐步解决了信都区偏远学校或教学点师资不足、优质课短缺、教育信息化基础薄弱等难题。

坚持经费驱动,强化设备保障。信都区教育局在经费投入上做到“三个优先”,即优先谋划、优先投入、优先保障,满足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21年底,全区教育城域网实现城乡全覆盖,具备条件的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点全部开通光纤专线网络,形成了“互联网+教育城域网”双网络运行机制,增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和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能力。

坚持典型引路,全面规范推进。以组建“城乡联校网教共同体”为依托,区教育局先后将市区品牌学校、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教学点进行组合,在校内应用的基础上拓展到校际共用。同时不断跟进总结应用模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双师课堂”操作流程,编制了《信都区“双师课堂”应用指南》,对“双师课堂”的发展路径、应用模式、基本构架、集体备课、课堂协同、网络教研、作业管理等进行了规范指导,为区域整体推广“双师课堂”提供了理论、实践和技术支持。

重应用:建立“3+3+N”机制,聚力搭建数字化新型教学模式

实行“3”种互联模式。“双师课堂”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远程实时直播互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由授课端和接收端教师共同开展的教学活动。“双师课堂”主要有3种互联模式:一是内联本校,优化校本教研。由本校名师骨干为本年级各班同步上示范课,把各学科重点章节、篇目等作为“种子课”呈现,增加全校教师观摩名师课堂的机会与频次,实现校内优质师资最大化共享。二是网络联校,增进城乡互联。打破地域教学资源限制,市区名校教师对乡村学校、教学点多个班级进行同步互动授课,为农村地区特别是教学点教师提供跟进式教学支持与服务。三是外联名校,发挥名师效应。积极引进省内外名校资源,利用“双师课堂”建立共同备课、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一体化协作交流机制。三种互联模式形成覆盖城乡的“名校带乡村校”“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校际联动纽带,搭建了“双师课堂”全场景广泛应用平台。

优化“3”种课堂应用。信都区“双师课堂”主要有三种应用模型:一是同步课堂,特点是多元互动、协同教学。由主讲教师所在的授课端与教学点助教教师所在的接收端之间实施全程同步课堂教学实况,抓住课前设计、课中实践、课后反思等关键环节,从团队培养、课堂质量等多方面追求效果最优化,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二是专递课堂,特点是针对性强、互动性好。考虑到城乡学生学习差异,针对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特点,主讲教师通过网络技术给偏远教学点的学生开设直播课,解决教学点师资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实现城乡共享优质资源的目标。三是网络课堂,特点是方便快捷、可重复播放。以学科名师作为主力录制微课、知识胶囊或授课视频,供薄弱学校、偏远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自主选择使用,丰富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三种课堂的交互使用,打通了数字化应用壁垒,让“双师课堂”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满足“N”种教学需求。在支持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自2022年下半年起,信都区将校本课程、德育课程、专业阅读等内容引进“双师课堂”,努力打造以基础课程为主,音乐、美术、德育班会、家庭教育、教师培训等特色课程并举的“双师课堂”体系。通过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为乡村学校架起“英语课”“艺术课”“科学课”的直通车,让地处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高赋能:抓实“四个”层面,全力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师层面,实现“数字素养+教学能力”双提升。“双师课堂”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远程互动、实时直播、示范带动、密切协同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在远程协同教学实践中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水平双提升,为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支经验丰富、素质优良的核心团队。

学生层面,实现“学业素养+成长需求”双突破。“双师课堂”通过“连线备课”“协同教学”“网络教研”等方式,有效链接各中小学教学空间,突破了地域限制,将名校名师资源直通乡村学校课堂的“同步课”“直播课”“录播课”,使山区孩子也可以面对面享受名师资源,提升了整体学业水平,满足了学生成长需求,促进了教育公平。

学校层面,实现“队伍培养+办学水平”双促进。一直以来,对乡村学校特别是教学点的帮扶往往集中在“硬件设施”上,教学质量问题始终难于解决。在“双师课堂”建设中,信都区更注重“软件开发”,市区学校、名校与乡村学校、教学点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教研、分工协作,促进教师间思维碰撞、经验分享、共同提升,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共建共享,促进城乡、校际办学质量差距逐步缩小。

区域层面,实现“质量提升+可持续”双发展。全区城乡学校通过实施课程联合编排、教学统筹安排、教学资源同步共享,双向推进“双师课堂”应用的校本研究,各学校既提供本校优质师资与优势学科的共享资源,又引进其他学校的优质课程与特色活动,弥补自身的资源不足,不断增强城乡学校“双师课堂”的共享性、互动性,推动“双师课堂”系统化、持续性发展。

(作者系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教育局副局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