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是种植“旱生植物之王”梭梭和采挖“沙漠人参”肉苁蓉的最佳季节,也是甘肃民勤县治沙“铁娘子”崔爱萍最忙碌的时候。

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的甘肃民勤,是中国重要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腾格里从东西北三面包围,民勤绿洲像楔子一样插进沙海,阻截了两大沙漠在此合拢的“企图”。

5日,在民勤县青土湖沙产业示范园,干练利落的崔爱萍正忙着指导村民采挖肉苁蓉。“谁说沙漠里不能致富,我自己就富起来了,还带着别人一起致富!”她如是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崔爱萍所在的西渠镇制产村因“沙大”“水苦”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水平,也阻碍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崔爱萍认识到,要生存、想发展,就必须同风沙抗争,开展治沙造林。只有生态好了,才能维持生计,改变现状。

于是,崔爱萍带着亲朋背着麦草、扛着铁锹来到了离村子不远的巴丹吉林沙漠,开挖沙沟、摊铺麦草,开始了与风沙抗争自救的漫长岁月。

2006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启动,甘肃官方安排专项资金实施民勤防沙治沙项目,早有准备的崔爱萍抓住机遇,被确定为防沙治沙项目建设户,这也更坚定了她要与风沙抗争的信念。

春季的巴丹吉林沙漠,正是多风的季节,天气说变就变,强大的沙尘一场接一场地袭来,风沙打在人的脸上,针扎般疼痛,眼睛也无法睁开;吹在身上,人站也站不稳,更不要说压沙植树,那简直是难上加难。但即便是这样,当年的崔爱萍也没有退缩,每天带着一家人早早起床干活儿。

经过多年的努力,崔爱萍家附近的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变成了固定沙丘,而且沙丘植被日渐丰腴,有效抵御了风沙对农户和庄稼的侵袭。

沙害得到了遏制,如何在沙漠提取“金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成了崔爱萍思考的问题。

2011年,在崔爱萍的倡导和组织下,制产村成立了民勤县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户均种植肉苁蓉70亩以上,年户均增收2万多元。

也正是在这期间,民勤县相继制定出台了压沙工程管理办法、沙漠承包治理管理办法、沙区及治沙生态林承包治理经营实施意见,将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等风沙口营造的治沙生态林承包给个人、企业、合作组织管护经营,鼓励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

芸丰苁蓉农民专业合作社抓住机遇,在青土湖区域承包了2000亩梭梭林,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产业。经过努力,合作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2018年,接种的肉苁蓉收入近300多万元;今年,已采挖了10多吨,预计可采60多吨,收入达350多万元。

凭借治住“一片沙”,栽好“一片林”,培育致富产业的模式,崔爱萍带动制产村村民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由此,她获得民勤县“双学双比”女能手荣誉称号,合作社建立的沙产业示范园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面对荣誉,崔爱萍说:“持续改善家乡生态环境和帮助广大农民尽快致富,是她一生不懈的追求。”(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