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丁 任硌 陈健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的乡村振兴不是把农村变成“新城”或“城中村”,不是把农民“迁走”,而是城乡融合,建设具有地域风格、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一方面保留“川西林盘”等生态本底和乡村文化,一方面推进乡村现代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中,成都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生活富裕,乡村“年轻人又回来了”。郫都区青杠树村(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保留乡村原生态“城乡融合”春日里,田野长满金黄色的油菜花,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周围是茂密的竹林,池塘中鱼翔浅底,三三两两的游人在路边“农家乐”品着盖碗茶……这是记者在成都天府新区正兴街道官塘村见到的情景。稍向远处望去,就是天府新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这里距离在建的489米中西部最高摩天大楼仅十分钟车程。有人说这里像“童话世界”,还有人说这里是“成都南门的世外桃源”。官塘社区没有“洋大怪”的人造景观,到处保留着乡村“原生态”。村外车水马龙,村里充满野趣乡愁。村民廖兵一家住上了全新的安置房,还开办了民宿。“受紧邻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会展客流带动,民宿生意不错,一年能挣30多万元。

”廖兵说。50岁的村民李云昌原来是走村串户帮人办宴席的乡厨。如今,他在村里开了一家“豆花饭”餐馆。“一到周末,来村里旅游的市民很多,都是看中我们这里原汁原味的乡村环境,餐馆生意很好。”李云昌说。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董云帆说,成都聚焦“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从顶层设计、制度供给等入手,以“川西林盘”等典型生态区域为突破口开展试点,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川西林盘”由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和外围耕地等组成,是成都平原一种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乡村聚落。官塘村党委委员代俊英说,官塘村以乡村原有的“川西林盘”为基底,保留树木、竹林和房屋,将砂器烧制、蜀锦织造等非遗文化植入其中。村里的田地轮作油菜和水稻。如今,这些田野景观成了游客“打卡”地。“作为21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成都不能在城市现代化的同时,留下破败的农村。”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佳说,成都统筹做好乡村规划,对14万个“川西林盘”进行系统保护,既保留乡村原有风貌和乡土文化,具有乡村美学,又引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郫都区郫筒街道长乐村杨家院子是“川西林盘”保护修复项目之一。过去,这里枯枝落叶满地,没有排水系统,农户习惯在房前屋后泼洒生活用水。

林盘开展卫生整治,建设污水管网,打造凉亭、微绿地,颜值大幅提升。“过去使用燃气、排水都不方便。现在通过保护、改造,环境变好了,生活方便了,自家茶铺生意也越来越好,一天能挣几百元。”长乐村村民安运兵说。成都市郫都区青杠树村,游客在油菜花田里拍照打卡(2023年3月13日摄) 胥冰洁摄/本刊“差异化互补”发展乡村产业过去,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是一个相对贫困村,全村以粮油种植为主,几乎没有二三产业,房屋破旧。农户增收主要靠外出务工,村里空心化严重。从2013年开始,五星村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启动了新村建设。如今,五星村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观光小火车穿梭在油菜花海。依托大田景观、生态湿地、美丽新村等资源,带动全村民宿、餐饮、文创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新老村民开办的民宿发展到70余家,村集体经济积累资产3000多万元。民宿“蜗牛拾光”的老板胥凤是土生土长的五星村村民,过去她在阿坝州开旅馆,听说了村里的变化,她返乡创业投资180万元开办民宿,一到周末7间客房全部客满,去年收入70多万元。“村里的生活条件好了,产业发展起来,就业岗位增多了,很多年轻人又回来了。”胥凤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许多有见识、懂经营的新村民和返乡创业者,带动老村民一道,共走乡村振兴路。

五星村党委书记高志伟过去也是外出务工大军的一员,经过一步步打拼,当上了成都一家知名企业的商业物业板块负责人。怀着对家乡的感情,他回到五星村担任村干部。“为了解决游客周末爆满、工作日稀少的问题,村里从单一经营民宿,向乡村培训研学新产业发展。”高志伟说,村里建立“五统一分”经营机制,鼓励群众把闲置房屋流转出来,由村集体统一做好品质、品牌。五星村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民夜校示范基地”“乡村振兴特色现场教学基地”。今年开春以来,成都市新津区张河村村民李晓彤家的客房周末基本是满房状态,需要提前好几天预订。2018年以来,张河村探索利用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和村民民居,打造了以27栋民宿为主体的“共享农庄”,形成“体验农场+特色餐饮+自然教育”的乡村旅游场景,吸引城里人前来休闲度假。“‘共享农庄’采用‘保底+分红’的机制,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每年有保底收益,农庄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张河村党总支副书记李媛媛说,“共享农庄”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村民经营起20多家餐饮、民宿和茶馆等,村民就地就业400余人,返乡创业12人,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近6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去年,村集体成立公司,首个入股的民宿项目已开业运营。

董云帆说,成都推动城乡产业差异化融合,发展与乡村特质相匹配、与城市功能相错位的多元业态,使区域产业在差异发展、错位发展、协同发展中共促共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在蒲江县明月村、铁牛村,来自天南海北的新村民,在乡村开办民宿、艺术工作室、文创工坊,两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身为城市建筑师的铁牛村新村民施国平,现在是一名乡村规划师。他对明月村、铁牛村进行了总体规划,明月村活化利用邛窑遗址“明月窑”,将村子打造为国际陶艺村。铁牛村依托生态农业和小桥流水、橘林成片的乡村景观,开展农产品加工,带动乡村文化旅游。乡村品牌和产业运营,助推着产业兴旺。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凭借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川西民居、林盘特色,打响了品牌。青杠树村土生土长的青年创客姚少双与好友薛东,借乡村变景区的东风,成立成都青年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打造农创产品。他们推出的青杠古法木榨菜籽油、青杠菌下饭菜、青杠老酒、青杠油菜花蜂蜜等,成为游客到青杠树村旅游的热门“伴手礼”。成都蒲江县铁牛村,新村民为柑橘制作的信息牌 胥冰洁摄/本刊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缩小差距”崇州市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五星村村民龚学伦拿到了《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证》,前来承租宅基地和房屋的郑光雄拿到了《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使用权证》。

“我拿到使用权的证书,使用期内可以放心对民宿进行装修,不用担心房子装好了,农户又要求收回房屋。”郑光雄说,这让他决定加大投资,打造标杆民宿。出租宅基地和房屋的龚学伦也很高兴:“证书在手,就算租房协议一签20年,也不担心时间久了,宅基地和房子变成别人的。”改革推动着乡村变革。郫都区友爱镇子云村村民罗素清一家6口人,原来住在村里的低洼地带,房屋老旧潮湿。如今,借助村里开展的宅基地有偿腾退项目,他们搬进了210平方米的新居,楼下有车库,楼顶有露台。“一分钱建房款不用花,自家只负责装修,就能住上这么上档次的新房子,我感觉比城里的楼房还好。”罗素清高兴地说。“村民建房的钱,来自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子云村党委书记肖黄波说,村里有闲置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将这些“沉睡”的资源盘活,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成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畅通阻碍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堵点”。董云帆介绍,成都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截至2022年底,成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已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352宗,成交面积3528亩,成交金额28.62亿元。同时,成都加大乡村公共资源投入,推动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建设。

目前,成都行政村(社区)光纤通达率10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4.4%,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95.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七有两保障”九大类25小类104项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郫都区长乐村村民杨刘成说:“现在我们在家里有卫生厕所、现代化厨房,出门有休闲健身广场,走的是水泥路,很多农户买了车,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乡风也更加文明。简阳市平武镇尤安村将孝敬老人、邻里和睦、遵纪守法、子女教育等纳入积分,以户为单位评比,评比积分与礼品兑换挂钩。“农村曾经不良风气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已有了很大改善。”村民王超群说。

(记者 阚莹莹)“这是个取经的好机会。”每参观一个点位,内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黎兆武总要抓紧空隙时间,掏出手机拍照记录。11月28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会议召开之前,来自市州的与会代表参观了绵阳、德阳、乐山和成都的4个典型示范村。“千万工程”经验咋学咋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怎么建?半天的参观时间,与会代表们收获颇丰。夹江县新场镇东风村发展水稻+泽泻“稻药轮作”,亩均纯收入超过1000元。经验一“清醒”很重要,根据本地资源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些年,四川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少村落初步有了“宜居宜业”的样子。乐山市夹江县新场镇东风村就是其中之一。28日一早,冬日的阳光刺透浓雾,东风村“醒”了过来。而在几年前,从依靠外来企业投资建厂,到找准村子产业发展方向,东风村还经历了一个“清醒”的过程。紧挨着成乐高速的东风村,由于交通便利,曾吸引了不少外来企业租用土地投资建厂。在东风村党委书记肖国贵看来,这种方式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不是长久之计。究竟哪种产业适合东风村?肖国贵和村干部带着村民到蒲江、犍为等地先进村参观学习,“用好用活本地资源”成为大家带回来的经验。

夹江县有全国最大的泽泻种植基地、全川最大的出口茶备案基地,这就是东风村现成的好资源。很快,东风村确定了“山上种茶、茶林间种、山下种粮、稻药轮作”思路并开始实施。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1万元。确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还要激发村民、土地等关键要素,怎么做?在德阳绵竹市孝德镇年俗村,与会代表找到了答案。2022年,年俗村开展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省级试点,对1500余亩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通过土地平整,碎田变整田,全村还新增耕地200余亩。之后,年俗村开始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农民变‘股民’,‘保底+分红’的收入比自己种地更高,村民入股很积极。”年俗村党支部副书记雷振兰说。经验二“规划”很重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建设“竹林环绕小院,院墙半开敞,溪水绕流,开门见田,典型的川西林盘小院。”在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不少与会代表感慨,“这就是理想中乡村的样子。”而在多年前,竹艺村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老旧林盘,保护修复缺失、道路泥泞、民居破败,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道明竹编濒临灭绝。林盘是川西传统聚落单元,如何把这片林盘好好规划一番?道明镇镇长张力为介绍,当地的思路是——不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不过度设计、不冒进求洋,最大程度地保护原生态、保留原住房、尊重原产权、使用原材料。

坚持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建设,把川西林盘这种宜居地域性小气候和自养生态系统保留下来,解决老旧林盘公共设施配套落后、生态保护修复无章可循等问题。林盘焕然一新,当地村民拾起搁置许久的竹编老手艺,竹艺村开始发展竹编、乡村旅游产业,向往乡村的外来客不断涌入。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73.86万元。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绵阳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铁炉村因三面环山、形似铁炉而得名。村里的土坯房建筑数量庞大,古树、古井资源丰富,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如何在守护传统村落的同时,又让村民安居乐业?铁炉村党总支书记涂先国介绍,铁炉村统一规划改建126栋夯土建筑,使用现代夯土技术,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同时,更坚固、抗震、节能且冬暖夏凉。一路参观下来,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世俊写下一条感悟:“乡村宜居,规划先行”。经验三“理念”很重要,追求精神富足、共治共享和美乡村安居乐业之后,更加追求精神富足的乡村,才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最优样本。在铁炉村,当地以十八湾地形地貌创设“山湾长”。由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民主评议,评选出致富带头能力强、威望高、群众口碑好的山湾长,依托“祖屋议事堂”,开展民主评议,认真落实村民公约。

竹艺村的新老村民越来越多,当地探索多元参与,推动治理有机更新。通过实施“党建引领,两会共治”,产业党支部收集需求分类派单。片区管委会调解矛盾纠纷,优化营商环境;发展促进会规划产业、招引项目、培育市场。今年矛盾纠纷同比下降56%,市场投资同比增长78%。“共治、共享”的理念已经从竹艺村推广到整个道明镇。张力为介绍,2021年,道明镇被纳入自然资源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依托试点,全镇6个村(社区)探索建立片区党委,构建“组织共建、村民共选、资产共管”多村协同治理机制,实现区域共治、成果共享。“干不干听群众意见,怎么干大家商量着办。”黎兆武说,当了一路“学生”,“乡村治理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的理念更加坚定。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和美乡村正在四川逐渐点亮。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在全省范围落地,“川善治”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里,1161个村(社区)正在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全域试点,全省已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2个、示范村119个。经验分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样建(记者 邵明亮)在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推进会议上,成都市、泸州市江阳区、凉山州会理市彰冠镇、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负责同志分别发言,介绍各自的经验做法。

●成都市关键词:优化城乡空间形态经验做法:空间上一体布局。成都市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布局5条乡村振兴示范走廊、17个和美乡村重点片区,完成51个镇级片区规划、250个村级片区规划编制,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集成配套应用。建设上连片推进。统筹实施“十大行动”,对标启动“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每年在重点片区遴选一批先行村、重点村集中培育,串联周边旅游景区、生态廊道、康养基地、精品路线,联动县镇村同建同美,初步形成“重点村全面补短—一般村整体提升—先行村引领示范”的连片发展格局。●泸州市江阳区关键词:助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经验做法:江阳区着力构建便捷便利“交通网”和同质同价“能源网”。实施全域公交工程,镇、村公交通达率100%,通过区财政补贴,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公交车进农村,群众享受2元平价公交出行,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域推进城乡供水、供电、供气一体化,乡村水网、电网、气网100%接入。另外,江阳区还构建互联互通的“物流网”。全域推进物流配送,作为全省首批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建成区级快递物流仓配中心1个、街镇综合运输服务站6个、建制村物流节点80个,三级物流网络覆盖率达100%,实现村货进城、城货下村、快递入户。

●凉山州会理市彰冠镇关键词:促进和美乡村产业融合经验做法:首先是聚焦“农业强”“农村旺”。彰冠镇抢抓州市打造百亿级石榴产业机遇,坚持园区承载、科技赋能,做大做强石榴支柱产业,全镇种植石榴24万亩,产值24.8亿元。通过资源做强、资金争取、资产盘活,带动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全镇10个村中有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另外是聚焦“农民富”,拓宽增收渠道。彰冠镇依托全国首个“石榴科技小院”开展电商创业、种植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打造“船城榴工”劳务品牌,全镇2.2万名劳动力就地务工,人均劳务增收1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6万元。●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关键词:健全村级治理体系经验做法:月坝村制定了村级组织权力、责任和服务“三张清单”,建立党员联户、村民问题和待办实事“三个台账”,构建“党支部+网格员+联户长”的村级治理体系,村党总支被评为“省级(5A)先进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下设富民专合社与劳务专合社,对民宿、餐饮及停车收费、环境卫生等进行规范经营,让全体村民成为村级事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实行村规民约“积分制”管理,积分情况与家庭评星评优、集体经济分红挂钩,实现共建共治共富共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