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蒋增杰研究员团队领衔完成的“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创建与应用”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针对制约浅海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产业“痛点”,经过十余年自主研发、联合攻关与技术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山东、河北、浙江等多地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和推广,为保障浅海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引领了我国乃至世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同时,黄海所研究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成功实现产业化的经验输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世界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浅海是海水养殖的“主战场”

2019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2065万吨,约占海水产品总产量的63%,是我国海洋渔业的支柱产业和沿海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衰退的背景下,海水养殖成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弥补水产品供应巨大缺口的主要渠道。

浅海是海水养殖的“主战场”,其养殖产量约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60%,在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浅海养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超容量养殖、养殖方式粗放和生产效率低下等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探索和实践现代海水养殖模式是浅海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广至全国经济效益显著

“针对浅海养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超容量养殖、养殖环境恶化、生产效率低下、海洋酸化胁迫等诸多问题和挑战,项目组经过十余年的自主研发、联合攻关与技术创新,构建了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理论体系,阐明了养殖生态系统中个体-群落-生态系统水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研发了养殖容量动态评估和养殖系统健康评价技术,创建了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为浅海健康养殖与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开发了浅海筏式、底播多种形式的绿色高效养殖模式,为保障浅海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山东、浙江、河北等多地进行了产业化应用和推广,自2012年开始应用以来,累计应用面积达110000公顷,新增销售额超150亿元,近三年新增销售额89亿元,新增利润27亿元,综合效益提高了30%以上,并且获批了鲍、海参、海带3个有机产品认证和2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据悉,在项目实施期间,成果示范应用单位青岛龙盘海洋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获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为保障我国浅海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为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经过多家完成单位的共同努力,该项目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仍然存在一定的科技局限性,比如对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刻画较为粗放,不同类型生物功能群间的级联效应及营养物质的生态转换效率仍有提升空间;沉积食性生物功能群的‘短板’效应有所补强,但依然未能彻底解决,使得养殖生态系统的运转效率及正向的资源环境效应难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等。”该负责人表示。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化的永恒主题。以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生态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为代表的海水养殖新生产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该负责人认为,“今后我们将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型的优化、基于养殖容量评估的海水养殖空间规划、关键生物功能群种类的发掘和配置等方面继续深入开展研究,为丰富和拓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的绿色发展内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