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楚雄彝族自治州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工作捷报频传。9月8日,农业农村部专家组在禄丰市金山镇官洼社区对楚雄州农科院高原粳稻育种团队选育的“楚粳54号”进行实产验收。经实地测产,“楚粳54号”平均亩产达954.9公斤,将有望成为云南省第四个超级稻的品种。这也是今年以来继“楚粳48号”全票通过国家审定,成为西南地区首个高原常规粳稻国审品种、实现全国高原粳稻国审品种零的突破后,楚雄州现代种业发展取得的又一优异成绩。

楚雄农村致富种植_楚雄蔬菜种植基地_楚雄种植什么

楚雄州元谋县现代化育苗工厂

打好种业翻身仗

现代种业发展成为“一把手”工程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和基础,种业发展事关“三农”工作全局和乡村全面振兴。

楚雄州地处滇中腹地,境内最高海拔3657米、最低海拔556米,囊括了从寒温带到热带7个农业气候类型,立体气候明显,光热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多样化程度高,种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近年来,楚雄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打造全国现代种业创新高地各项工作。特别是楚雄州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州委、州政府把现代种业发展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对标农业农村部现代化总目标,充分依托“五江六河三区”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和地形地貌多样性特点,发挥楚雄州生产的种子籽粒饱满、水分低、发芽率高等显著优势,明确提出了打造全国现代种业创新高地的目标任务,为全州打赢种业翻身仗绘就了发展新蓝图。

全州农业农村系统按照州委、州政府的总体安排,迅速编制《现代种业发展规划(2021—2025)》,深入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创新能力提升、繁种基地建设、市场主体培育、种源质量保障、行业安全监管六大行动,全力推进现代种业基地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奠定坚实基础,全州现代种业发展成效明显。

特别是今年以来,楚雄州委、州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现代种业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政治责任,把楚雄州的现代种业工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措施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推动,定期研究协调种业发展工作,到北京、海南、西藏等地开展招商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部门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

从1999年开始,西藏青稞在楚雄州元谋县育种加代,通过20多年发展,元谋县已逐步成为了涉藏地区600多万亩青稞品种选育基地和西北、东北等地麦类加代扩繁中心,为全国麦类产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特别是为涉藏地区粮食安全、边疆稳定繁荣和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6月,楚雄州委书记刘勇率队考察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青稞育种基地,就加强科技合作、构建创新平台进行深入交流,并与西藏农牧科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楚雄州高度重视现代种业人才培养,加快推进人才强州战略,针对农业科技人才不足、创新力不强、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出台了《楚雄州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实施细则》《楚雄州“兴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细则》《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政策,大力开展“千名硕博进楚雄”“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专项指引”等行动,制定了“楚雄人才40条”措施,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抓好现代种业领军人才培养,不断涵养楚雄育种人才发展“生态圈”。育成“楚粳48号”“楚粳54号”的水稻育种专家阮文忠研究员今年3月被州委、州政府评选为楚雄州首届“兴楚人才奖”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了50万元的奖励。

楚雄州委、州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现代种业科研团队培育,始终尊重农业育种人才,扎实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着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培植好现代种业人才成长的沃土,坚持以多种形式的表彰、激励、慰问关心关爱关注全州现代种业育种人才,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全力攻关种业“卡脖子”技术。通过进一步整合科研资源,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全面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深化科研机构与企业、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楚雄州现代种业发展水平,加快育种成果转化。目前,全州共有种业专家工作站10个、院士工作站1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新品种保护15个、注册商标6个、专利21个。

楚雄蔬菜种植基地_楚雄种植什么_楚雄农村致富种植

“楚粳54号”百亩方实收测产现场

聚焦科技创新

握紧手中农业“芯片”加速技术攻关

今年7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在楚雄州元谋县揭牌。此研究院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楚雄州人民政府协商共建,将构建一个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校地企共赢的全产业链技术联盟。研究院建成后,双方将共同打造一批粮食、蔬菜、畜禽、核桃、花卉、野生菌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建成立足楚雄、面向云南的育种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战略性品种培育基地、种业高科技企业孵化中心、西南种业创新人才培养高地,为楚雄现代种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创动力。

近年来,楚雄州主动加强种业龙头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江苏农科院、中粮集团、云南农垦集团、神龙集团等全国知名科研机构、企业建立种业发展合作关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确保粮食安全。聚焦种子端“保、育、测、繁、推”全产业链,高位推动提升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现代化种业水平,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流通链贯通,让好种子惠及更多农民,带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全州坚持把现代种业发展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强化政策扶持、创新育种机制,精心培育优良品种,握紧手中农业“芯片”,与西藏自治区相关青稞育种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20多年的合作攻关,建成了以青稞为主的育繁种基地2100亩,产量高达40万公斤;建立涉藏地区青稞育种加代与南繁(元谋)基地,累计为西藏鉴定青稞种质资源1200余份,构建抗病、优质、抗倒伏等遗传群体或DH群体50余个,育种材料加代4500余份,扩繁新品系200余个,培育青稞等农作物新品系150余个;以元谋为核心打造楚雄州冬繁制种基地,全州共建成了以十字花科为主的蔬菜育繁种基地1.3万亩,产量达85.4万公斤,产值达3.05亿元,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繁制种基地,种子量占全国的60%,占全省的90%,常年在元谋开展制繁种工作的科研单位、企业就多达102家;以“楚魔花1号”为代表的魔芋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成为全省主推技术,对巩固山区半山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了巨大作用;以楚单玉米、楚麦、彝豆系列等为主的一大批粮经作物新品种全力支撑现代种业持续发展,2021年农作物繁种面积6.04万亩,产值达9.15亿元。

楚雄州坚持把培育一批育繁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种子龙头企业作为现代种业发展的关键来抓,鼓励引导企业在种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育种攻关等方面加大投入,并建立健全上下协同、横向联合、检打联动的种子执法工作新机制,构建州、县、乡三级种子管理网络体系,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着力培育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种业企业。

目前,全州共培育种业新型经营主体453个,其中州级以上龙头企业31家、专业合作社75家、育苗工厂40家、规模以上中药材种苗繁育13家、林草种子苗圃258个、食用菌企业36家。强化技术推广运用,加快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的重点种业生产基地建设,优化种业产业结构布局,引导制种企业向楚雄市、元谋县等优势区域集中,共建有主要粮食作物规模化繁种基地5000亩,国家南繁冬夏繁基地1.5万亩,魔芋常年繁种4.5万亩。

“下一步,楚雄州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云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关于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的决策部署,立足种源优势和区域优势,以楚雄市、元谋县为发展核心,带动全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种业,构建种业科研创新、繁育推广平台、基地保障服务平台。”楚雄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代淳志表示,围绕农作物、畜禽、水产、林草四大领域,楚雄州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并以共建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为契机,加大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江苏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提升创新能力,支撑现代种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着力打造国家南繁科研育种(扩繁)基地,为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楚粳”系列水稻育种不断取得新突破

“楚粳”系列水稻

9月8日上午,受农业农村部委托,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金山镇官洼社区,对由楚雄州农科院高原粳稻育种团队育成的水稻新品种“楚粳54号”进行现场实收测产,“楚粳54号”再次获得平均亩产954.9公斤的高产。

在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多名专家对“楚粳54号”的产量、穗粒结构、米质进行了肯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博士冯宇鹏表示:“‘楚粳54号’连续两年在不同生态地点、不同年份的百亩方示范测产产量都不错,验证了该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随后可以按照《超级稻品种确认办法》进行超级稻新品种申报,希望成为继‘楚粳27号’‘楚粳28号’‘楚粳37号’之后的云南省第四个超级稻品种。‘楚粳54号’的育成,对楚雄州乃至云南、四川、贵州等西南中高海拔地区品种选用提供了新选择。”

20世纪70年代初,楚雄州农科院高原粳稻专家团队开始了“楚粳”系列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长期以来,团队坚持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至今,团队育成经省级审定合格的“楚粳”品种39个,有6个品种被评为全国、云南省粳型优质米品种,特别是超级稻选育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培育了“楚粳27号”“楚粳28号”“楚粳37号”云南省仅有的3个超级稻品种,实现了云南超级稻品种零的突破,为支撑“高原粮仓”作出了贡献。

长期以来,楚雄州农科院高原粳稻育种团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邓友成、李开斌、阮文忠等一批水稻育种专家始终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和“千万锤成一器”的执着,敢于突破技术瓶颈,对标种业一流先进,全力攻关种业“卡脖子”技术,不断提高育种技术水平。今年6月24日,楚雄州农科院高原粳稻育种团队选育的“楚粳48号”全票通过国家审定,实现全国高原粳稻国审品种零的突破。

近几年来,由于“楚粳”系列水稻品种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有5个品种先后入选云南省农业主导品种。育成品种不仅在我省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而且在川、黔、藏毗邻地区也广泛种植,部分品种还引种到老挝、埃塞俄比亚等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推广种植“楚粳”新品种约占全省适宜稻区种植面积的80%,楚粳良种现成为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系列品种。

目前,楚雄州高原粳稻育种团队现有育种专家8人,团队专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兴滇人才奖”“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全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累计获得科技进步奖33项。

“我院将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的战略目标,紧扣现代水稻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以优质、高产、绿色为目标,坚持技术创新,加快育种向优质、高效、绿色方向转型,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融合传统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不断选育出农民愿种、市场认可、适应性广的优良食味新品种,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助推农民增收作出更大贡献。”楚雄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阮文忠表示。

国家南繁冬夏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在元谋县挂牌

今年2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5个南繁冬夏繁基地之一。元谋是云南唯一的南繁冬夏繁制种大县,楚雄州作为全国制繁种基地的优势逐步显现。

一直以来,楚雄州充分发挥地域自然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夯实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以元谋县为核心区的蔬菜和麦类为主的“育繁推”种业体系。中国农科院等13家农科院,中国农大、云南农大等近100家科研单位和种子生产企业,在元谋县从事冬季种子繁育与杂交后代加代工作,元谋县也已成为了以十字花科蔬菜、春小麦为主的国家冬春种子繁制种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南繁育制种中心。

截至目前,楚雄州仅元谋县就有30个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蔬菜工厂化育苗社会化服务,建成育苗钢架大棚486个,面积46万平方米,蔬菜育苗产值2.4亿元。仅元谋县就已获得制繁种方面专利14项,制定蔬菜种子生产技术方面云南省地方标准6项;通过商业化育种模式,云南金诚种业、思农种业等企业开展品种研发和自主研发的16个蔬菜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了楚雄州种业持续发展。

随着制种产业在楚雄州的发展,元谋县通过“公司+技术人员+种植能手/经销商+农户”“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方式,良种繁育基地与农户签订制繁种协议,直接带动8000余户农户从事粮食作物、蔬菜、花卉制繁种及高品质番茄、菜豆、洋葱等商品蔬菜的生产种植。此举不仅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还为保障国家粮食(麦类)种子安全、攻关蔬菜种业“卡脖子”技术、引领全省蔬菜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目前,楚雄州元谋县充分发挥得天独厚、不可复制替代的气候区位和40多年制繁种经验基础积累优势,将制种产业列入全县“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到2035年将打造成西南最大、中国最优、世界知名“育种天堂”的目标定位,制定出台“十四五”现代种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对现代种业发展进行规划布局,规划范围不仅覆盖元谋县内9个乡镇,还将辐射元谋县周边的永仁、禄丰、大姚、牟定和武定等5个县(市)区域,共同推进国家南繁冬夏繁基地建设。

撰文:吕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