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

留言

论坛

手机点评

纠错

9月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率考察团一行到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考察沙地衬膜水稻项目。王钦敏一行轻车简从,深入到奈曼旗仁创生态透气防渗砂沙漠水稻种植示范田、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沙地衬膜水稻项目区、库伦旗茫汗苏木早布日根塔拉嘎查和毛敦塔拉嘎查沙地水稻连片开发项目区等地,实地考察通辽市沙地水稻种植情况。

通辽市政府资料显示,通辽总人口321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53万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4左右,是我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通辽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仍有4个国贫旗和1个区贫旗,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较多。近年来,通辽市政府将沙地水稻种植项目列为扶贫开发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的特色种植

大清早,全国工商联考察团启程通辽奈曼旗,前往白音他拉苏木考察沙地衬膜水稻项目区。一场大雨不期而至。阴沉的天幕下,冷风习习,一扫暑热。此前近两个月时间,通辽十分少雨,农业墒情极差。

车在时断时续、欣欣跳跃的大小雨点中前行。沿路放眼望去,沙地沟沟坎坎,零零星星的植物团团簇簇,荒凉的大片沙地,因为下雨,却也透出些许生机。

首先到达的是奈曼旗仁创生态透气防渗砂沙漠水稻种植示范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在这里开辟了130亩沙漠水稻试验田。

零星小雨飘来飘去,一大片绿色映入人们的眼帘,田垄之中,绿茵茵的是大片的稻田。绿色的稻穗还没有变黄,却显示出沉甸甸的样子,尖尖的稻叶挤挤挨挨,挂着水滴,在风中摇曳。

沙漠能种水稻!听起来令人惊奇。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通辽一些地方就开始了试验。通辽地处科尔沁沙地,生态十分脆弱,地表有大片的沙丘地,而地下有丰富的水源。在含沙量高的沙丘地上,通辽人用沙底铺膜的方式,为水稻保水、保肥。

当地一位农民向记者介绍,沙地衬膜种稻,就是平整沙丘后挖几十厘米深的畦坑,在畦坑底及四壁衬垫塑料膜,之后回填沙土、在畦田旁打井,施用农家配方肥,节水灌溉。衬膜的使用寿命一般在12年左右,沙地平整又较为容易,衬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种植辅助手段。

“太阳光充足,早晚温差大,病虫害少,沙地透气性又好,十分符合水稻生长习性;衬膜又能防止水、肥渗漏,收成会好。”这位农民说。

全国政协委员秦升益告诉记者,他正在做一项试验,运用公司专利技术———生态透气防渗砂技术替代衬膜。“我很有信心!”秦升益表示。

奈曼旗人民政府的资料显示,2014年,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在5个行政村实施了2184亩沙漠衬膜水稻,政府计划在2016年推广到2万亩。项目完成后,可辐射、带动白音他拉苏木及周边沙区沙漠水稻种植,受益人口可达6000多人。

距离奈曼旗不算太远的库伦旗茫汗苏木,已经有比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沙地水稻基地更大的稻田。

1996年以来,茫汗苏木以发展沙地衬膜水稻带动当地扶贫开发,全苏木沙地衬膜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2万亩,实现了全苏木16个嘎查村全覆盖。沙地衬膜水稻不仅有集中连片的,也有农户家房前屋后种植的。

在茫汗苏木早布日根塔拉嘎查,41岁的白山种了6.5亩沙地衬膜水稻。“两块钱一斤卖稻子,亩产1200斤左右,刨掉自己投的800块左右的成本,能赚1600块钱吧。以前种玉米,每亩只赚700到800块。”白山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茫汗苏木毛敦塔拉嘎查的稻田里,雨后的稻田一片清新。农民双喜也种了不少水稻,有25亩。他告诉记者,全村200多户,近一半多农户种植水稻,每亩纯收入能达到1200元到1500元。“我们种的都是无公害的,要是能申请下来有机稻,能卖更好的价钱。”双喜十分自信地对记者说。

“要是能申请到有机稻,稻谷能卖到10块钱以上呢。这样增收效益就更大了。”当地的一位村干部对记者说。

■■扶贫开发带来新希望

再过一个月的时间,通辽的这些沙地水稻就要进入收获期。看着长势喜人的稻田,考察团一行人都十分兴奋。

因为,白山与双喜所在的早布日根塔拉嘎查与毛敦塔拉嘎查,都有全国工商联扶持的沙地水稻连片开发项目。今年,全国工商联投入资金300万元,帮助茫汗苏木发展沙地衬膜水稻1400多亩,涉及135户农户。这些帮扶资金补贴到农户的农田基本建设中,若干年积累下来,项目将给农户带来十分可观的收益。

例如,双喜所在的嘎查,农户每种植5亩到25亩,每亩可获得全国工商联帮扶金2000多元。整个嘎查获得全国工商联扶持资金120万元,此外还有整合土地管理、扶贫开发资金85万元,群众自筹40万元,旗财政投资45万元。

在毛敦塔拉嘎查的稻田边,全国工商联扶贫与社会服务部部长王钢治告诉记者,全国工商联之所以选择在通辽帮扶发展沙地衬膜水稻,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全球性土地沙化日益严峻,全国工商联希望在土地荒漠化地区开展产业帮扶试验,从防沙治沙入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改造沙漠。其二,沙漠边缘地带生存环境较差,往往贫困人口较多,如果产业试验较为理想,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早日脱贫。

“通辽是蒙古族聚集较密的地区,早有沙地水稻技术,只是苦于前期投入太大,一般农户不太愿意也没有能力采用。因此,我们选择了通辽,选择少数民族多、经济又欠发达的沙漠苏木,把民营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善款投给那里的贫困农户,再联合当地政府、其他扶贫渠道一起,共同帮助这些地方启动项目。项目要收到集扶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沙漠治理、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效果,很值得大力宣传与推广。”王钢治表示。

接近天黑,考察团才一路颠簸返回市区。随团考察的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潘迎珍在车上与记者聊到感受。

她说:“从防沙治沙到用沙变良田,从发展沙地农业到带动贫困人口致富,这是一种扶贫开发的新思路,值得试验推广。”她表示,沙地水稻种植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当前不仅要进一步研究种植技术,还要开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试验,寻求达到多赢局面。

科学无止境。通辽沙地衬膜水稻探索正在路上……

(注:苏木、嘎查都是蒙古语,相当于汉语的乡级行政区、行政村。)

■小链接:

我国还有沙漠戈壁,面积大约有16亿亩,跟农田面积差不多,每年接受的太阳能也差不多,所以我提出沙产业。假使我们运用全部的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这样的基础科学,能不能让这16亿亩的沙漠戈壁每年也提供几千亿元的产值呢?有没有这个可能,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也是我在1984年冬天提出来的,叫做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我想,在21世纪,我们将在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并发展中国的沙产业。搞得好,产值也可能上千亿元,将来还可能更多,因为这里面的可能性很大。这里不光是利用生物转化太阳能,依靠科学技术,太阳能也可以直接转变利用,比如太阳能电池,还有风力发电等。

所以,在占我国土地面积1/6的国土上,我们是大有可为的。那么多的太阳能,我们要利用好,就可以为人民创造财富。我想,到那时候,我们国家的国务院恐怕不只有林业部、农业部了,还会有沙业部,因为上千亿元产值是个大事业。

(———摘自钱学森1991年3月11日在沙产业研讨会上的讲话)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