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玉溪扛实责任、苦干实干,扶志扶智扶产业,在全省率先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用担当和作为,在这片充满红色印记的革命热土上,在集老、少、穷为一体的哀牢山下,书写不朽传奇。

滇中腹地玉溪,全省唯一没有贫困县的州市,2013年底有9个贫困乡镇、198个贫困村、12万贫困人口。虽然贫困人口不多,但分布较散,贫困程度深,攻坚难度较大。“要在扶志扶智扶产业上干在实处,推动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走在全省前列。”牢记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嘱托,玉溪扛实责任、苦干实干,在全省率先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

downLoad-20210226142817.JPG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

在怪石林立、碎石遍地的河滩地上,撸起袖子、抡起铁锹砸石辟地,硬是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老厂乡勐炳村整理出5000亩良田;

在病虫侵扰、濒临衰败的柑橘基地里,破解瓶颈、重振产业,蹚出一条科技支撑、产业集聚的新路子……

立下愚公志,拿出绣花功,共谱脱贫曲。玉溪市委、市政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扶贫目标标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12345”脱贫攻坚思路,扎实开展“六个到村到户”和“五个一批”脱贫攻坚措施,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效。

——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2016年,6个贫困乡镇、58个贫困村脱贫退出;2017年,3个贫困乡、140个贫困村脱贫退出;2018年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至512户1705人;2019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收入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35元,比2015年增长了53.4%;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46元,比2015年增长了86.3%。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救助100%,大病救治率99.8%,慢病履约服务率100%。198个贫困村实现标准化卫生室100%。

——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县县通高速。乡镇、行政村和30户以上、贫困人口占比35%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广电网络光纤全覆盖;贫困村和200人以上或党员10人以上的自然村都有了活动场所;1279户贫困户经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了困境。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76.4%的贫困户有了产业收入

冬春时节,勐炳村5600亩红彤彤的番茄进入采收季。

决战脱贫攻坚中,新平县在勐炳村改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盘活荒山险滩、鼓励土地流转的同时,依托低热河谷气候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帮扶。2018年起,先后吸引来了宸骏农业、三源农业、森领农业等一批龙头企业相继入驻,在“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合作模式下,不断助推农户企业双丰收。

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和“一县一业”总体布局,玉溪市指导贫困地区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扶贫产业。目前,全市产业覆盖贫困户1.86万户,占有产业发展条件和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的100%。实施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工作,全市共有55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7.09万人,实现了主体带动全覆盖。

玉溪市全力保障资金投入。2020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4亿元,占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总额的73.1%,年度推进实施产业项目121个。通过不懈努力,全市有76.4%的脱贫户从产业扶贫中获得了收入。2020年上半年,脱贫人口人均产业经营净收入1300元,同比增长9.3%,脱贫人口收入尤其是产业收入的持续增加,为玉溪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抚仙湖西岸,澄江市路居镇三百亩村莫洛山山绿景美、宛若仙境。

三百亩村属典型的高山地区,曾属省级贫困行政村,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为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澄江市接续发力,引进企业在此建设抚仙湖森林康养汽车旅游营地综合体项目,休闲乡村旅游模式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三百亩村的变迁,是玉溪市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缩影。

2019年达到脱贫退出标准以来,玉溪市坚持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持续加大贫困地区高标准农田、“四好农村路”、水利设施、“互联网+扶贫”等巩固提升项目建设力度,夯实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以7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好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社区党建、社会融入等后续帮扶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玉溪将继续发扬“玉汝于成、溪达四海”的玉溪精神,保持攻坚态势,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补短板强弱项抓提升”行动,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确保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走在全省前列。

“三步走”兴产业

易门县铜厂彝族乡是玉溪市9个贫困乡镇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是易门县唯一的贫困乡。围绕“123”产业发展思路,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铜厂乡党委书记王文光介绍,“1”,即搭建一个聚集产业产品的平台。铜厂乡整合各类资金,建成7个村级农产品交易市场和7家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覆盖所有村委会,有效解决了产品“难变”商品的问题,农产品价值明显提高。

“2”,即为产业发展提供两个组织保障。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让群众找到市场上的组织;把党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合作社党支部,让群众找到主心骨、领头雁。全乡9个村委会都有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社,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参加专业合作社,实现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产业。

“3”,即3条途径实现群众脱贫增收。巩固好传统产业烤烟生产和能繁母猪养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借助外地产业加大外出务工引导力度。铜厂乡用三步走战略解锁脱贫致富的幸福密码。2020年,铜厂乡农户多栽烟、栽好烟,稳定种植面积1.5万亩,烟农户均交售收入达2.9万元。对准当地属于冷凉气候的特点,铜厂乡群众错季种植农作物,农产品还销往湖北、四川等地。当地政府多途径组织外出务工6500多人,52%的贫困人口靠外出务工,就业脱贫。

铜厂乡村级组织通过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服务,集体经济收入都从“空壳村”发展到5万元以上,有两个贫困村2019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13万元、15万元。通过发展产业群众实现了收入增长,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空壳村”内实现了产业兴。

土地流转 一举两得

贫困曾经是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甸乡磨皮村刻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心中最深的印痕。短短数年间,通过土地流转,磨皮村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资源相融合的路子,153户贫困户脱贫出列。

“我每天要到褚橙基地摘果,到工厂去选果、装箱,再到地里管护果苗。”当了一辈子农民的李正安,如今成为“产业工人”,一手拿工厂薪金,一手拿土地租金,而幸福的生活都归功于土地流转。

磨皮村地处新平县城以西,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山区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389户农户中,99%以上为彝族,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为了推进土地流转,原任磨皮村党总支书记普朝忠带着村干部和村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给大家算起土地账。土地顺利流转后,普朝忠带领村党总支引进“褚橙”、“秋香晚芒”落户,建立“褚橙”磨皮基地4700余亩,特晚熟芒果种植基地1100亩,实现土地流转58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农民群众就地转移为公司的“产业工人”,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承担种植风险,村民帮助公司管理果园,在家门口务工领取工资。

如今,磨皮村53户199人顺利脱贫,贫困村达标出列。摘下“贫困”帽,走上致富路的村民们家家户户购车建新房,新建住房191幢,购置生活用车117辆,两轮摩托车230辆,全村机动车拥有量居全乡各村之首。

荒坡种下“摇钱树”

车子在山路间颠簸,海拔陡然上升,短短4公里的山路走了近40分钟。翻过两座山头,就到了位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戈垤村的来吉桃李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

“想当初真不容易,2010年发动乡亲们种‘桃李’时,大家都不相信这种到了七八月遍地都是的水果能卖上价钱。”回忆起当初刚创立合作社时的艰难,李来吉说。

10余年间,李来吉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在荒山荒坡种下1.8万亩桃李、芒果、青枣、沃柑等10余个品种的果树,林果产业成为带动高寒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两层楼的新洋房拔地而起,房内家具、家电、冲水厕所一样不少……55岁的倪德嘎是“来吉”合作社社员,种植桃李8亩、梯田红米3亩,再加上在合作社务工的收入,年收入已过6万元。“这样的好日子,原来想都不敢想。”倪德嘎说。

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要传承保护,更要恢复壮大。2014年,李来吉在家乡发动乡亲,旱田改水田,80多户农户种下了600亩红米、紫米。2015年,戈垤村得到各级的资金支持修缮了灌溉沟渠,完成了管网建设。2016年梯田水稻种植恢复到2000亩,2019年恢复到3200多亩,并实施了“水稻+”综合种养模式,形成生态循环农业格局。

2017年,合作社开通了“元江哈尼特产”淘宝店。2019年,社员从成立初期的157人发展到1200余户农户,年产值近5000万元。同年,元江县来吉桃李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彝乡儿女奔小康

downLoad-20210226085549.jpg

土石道变成了水泥路,土坯房换成了砖混楼。栽烟种菜、养鸡育猪,特色产业鼓腰包。人畜分离、雨污分流,环境整治美家园……群山环抱的婀娜村愈发婀娜多姿。

婀娜村的蝶变,是5年来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乡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缩影。截至2019年,全乡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537元,比2014年的9131元增8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富良棚乡正阔步迈进全面小康。

富良棚乡是峨山县唯一的省级贫困乡,是集滇中革命老区、彝族聚居区、纯农业地区、边远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老、少、边、穷山区乡。

富良棚乡党委书记任燕宏介绍,乡党政领导班子分析乡情时认为,致贫的原因是“贫在峡谷、穷在产业、困在交通、难在缺水、危在民房”,其根本是“弱在基层组织”。只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能为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014年底,富良棚乡制定了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和基层党建整乡推进3年行动计划,确立了基层党建和扶贫开发“双推进”的总体思路,吹响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战斗号角。

按照规划的路线图,一系列决策部署、扶持政策相继出炉,搭起了产业扶贫的“四梁八柱”,一套套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方案成型,一个个工作队员走进乡村,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如今的富良棚乡,粮油猪果茶,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蓬勃发展,各族人民一家亲,小康路上蹄疾步稳,乡村振兴大显身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