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是生命的摇篮。

有相关研究证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起源于海洋

所以许多人也热衷于探索海底的“奥秘”。

而在人们下潜到海底一万多米的时候,

却发现海底竟然出现了不该出现的东西。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探索马里亚纳海沟有多难

位于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已探明的最深海沟,这里海底起伏巨大,形成了一个个深渊,最深的地方被称为“挑战者深渊”,它的深度达到了11034米,比珠峰还要深近3000米。

在这片广袤的海域中,暗流涌动,海底火山时常活跃,全部都是未知数。

马里亚纳海沟的环境极为恶劣,压强是平地的1100倍,能轻易将汽车压成废铁,而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水压急剧增大。

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水压力相当于地表的1100个大气压,

这意味着任何脆弱的物体都会被瞬间压扁。

普通人类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在此存活,水压的增大是深海的一大特征,也是深海探索面临的首要难题。

水的压强随着深度呈指数级增长,在一万米的深海底部,水压强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而且深海几乎没有阳光,1000米以下的深海属于完全无光的区域,不仅光线无法穿透,来自海面吸收太阳能的热量也无法传递到这里。

海水温度保持在接近冰点,是一个黑暗又冰冷的世界。深海中漆黑一片,别说看清周围,就是区分方向都很困难,

而这些条件使得对马里亚纳海沟的探索异常困难。

由于缺乏光合作用,深海的氧气含量极低,对依靠氧气呼吸的动植物来说,这里简直就是禁区。

普通人类最多只能在有氧条件下潜30米深,

而专业潜水员的极限也仅300米。

2014年,埃及潜水员艾哈迈德·加布雷创下了人类纪录,在红海潜水至332米深处。

然而对比马里亚纳海沟的11千米深度来说,

332米不过杯水车薪。

60年代科学家才首次乘坐潜水器到达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在这之后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

想要对这片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探索,目前人类还必须依赖各种水下测量装置,这些装置可以检测海底地形、光照、压强、温度等数据,

甚至可以采集海水和海底沉积物样本。

但由于海域过深,通讯与控制都极为困难,这些设备的使用并不方便。

人类对马里亚纳海沟的探索

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始着手开发各种深潜器,以便探索地球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瑞士科学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是深潜器设计的先驱,20世纪30年代他就设计出了一种“水下气球”式的潜水器,

这种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深潜器的安全性。

到了20世纪50年代,比利时科学家皮卡德父子研制出“水下气球”式的深潜器,使得有人潜水突破2000米的技术难关成为可能。

这种独特的圆球体结构,

外壳采用厚重的钢板,内部是装有设备的压力舱。

1958年,这艘名为“迪里雅斯特号”的深潜器被美国海军买下,进行了升级改造。

1960年1月23日清晨,迪里雅斯特号搭载两名潜水员,在数小时的缓慢下潜后,他们最终抵达了马里亚纳海沟10716米的海底,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的首次全海深潜水,

为后世划上了历史的一笔。

多年以后,两名宇航员回忆当时的情景,深海与破晓前的黑夜一样静谧,偶有微光闪烁,像遥远的星星。

他们看到海底表面布满椭圆形的石块,还发现了一些螃蟹和鱼类,

而4小时多的潜水时间转瞬即逝,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间,世界各国积极投入深海探索,设计制造各种新型潜水器,陆续刷新了对马里亚纳海沟的探测纪录。

其中,前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曾使用“密涅瓦”号潜水器多次测绘了马里亚纳海沟的地形地貌,

美国的“阿尔文号”在20世纪90年代则进行了详细的海底地质调查。

与巨大的有人潜水器不同,无人潜水器体型较小,结构更加灵活。

20世纪90年代,日本研制的“海沟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过多次调查,其搭载的摄像设备拍下了海底景象:

漆黑的海水中,暗流涌动,海底充满陌生的生物。

在这里,科学家首次目击了深海鱼类活动的场景——

一种头大眼小、细长柔韧的“狮子鱼”在8000多米的深海中灵活游动,适应了巨大的水压。

还有一种巨眼短触手的大眼石首鱼,使用特殊的发光器官猎食,甚至在8178米的海床上,发现了一种体型细小的钝口拟狮子鱼......这些发现都令人震惊和兴奋。

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应机制,比如狮子鱼具有柔软的骨骼,可以在高压下进行变形,皮肤很薄可以方便水分子渗透,

使体内外压强达到平衡,这些都是它们保证生存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在海沟里发现了一些更古老的生物类型,它们的外形与史前时期的海洋生物非常相似,完全保留了当时的原始特征,这些“活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海洋生物演化的宝贵样本。

但是在海底,最让科学家们惊讶的东西,就是人类活动遗留的塑料垃圾。

塑料垃圾无处不在危害人畜环境

这片茫茫大海与世隔绝,鲜为人知,原本以为这里应该远离人类活动的污染,然而,当科学家深入探索这片未知领域时,却意外发现了大量塑料垃圾。

微塑料、塑料袋和渔网等各类塑料垃圾,

被发现存在于11000米以下的马里亚纳海沟表层沉积物中。

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制造的塑料垃圾,不仅污染了世界各地的海岸和浅海,甚至沉入了海洋最深处。

它们随海流漂流,最终聚集在海沟,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

而这些塑料垃圾来自各种渠道,船只事故常常造成大批次货物和载运容器坠入海底,渔民使用的各类塑料网具,也经常被丢弃,喧嚣繁华的城市生活产生的各类塑料制品,最终通过排污系统流入大海。

一旦进入海洋,它们就会持续漂流,最终沉积,塑料具有耐腐蚀性,

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因此成为海洋中的长期污染源。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大型塑料制品会逐渐裂解成微塑料颗粒,几乎无孔不入。

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5千米以上深度的沉积物中,

检出了每升海水200-2200个塑料微粒,它们小得难以置信,但却对生物造成巨大伤害。

海洋生物会误食这些微塑料,它们会进入食物链,最终积聚在海洋顶级捕食者体内。

同时,塑料表面会吸附有毒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随着微塑料进入生物体内,对其造成慢性中毒,最终通过食物链,

这些污染也会进入人体,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隐患。

这也警示我们,海洋塑料污染的严重程度,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我们必须意识到,海洋不是垃圾处理的大容器,我们应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在源头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改善废弃物处理,以减缓这一隐患。

同时,各国应进一步开展海洋科研与考察,揭开海洋奥秘的同时,也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症下药。

只有这样,马里亚纳海沟的神秘生物,才能避免被不负责任的人类活动破坏,继续在地球上这个神秘的蓝色星球自由生存和进化。

人类也要正确对待这个共同的家园,与大自然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

海洋塑料污染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海洋重获生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