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父子一场,亲情难舍。义子刘封跟随刘备多年,立下汗马功劳,却最终死在养父的毒手之下。这场悲剧背后,隐藏着一个心机深沉的谋臣,一步步导向了刘封的死亡。当刘备后知后觉时,一切为时已晚。

天下梦想起家收养义子

刘备起初并不豪门,只是织席贩履之辈,梦想着一统天下。他多次起兵,最终落魄投靠刘表。此时的刘备已不再年轻,却无一子嗣。为了未来大业,他决定收一个义子。这便是后来的刘封。

刘备虽有夙愿,却始终缺乏实力。他东奔西走,被曹操击败多次,只能带领残部投奔刘表。刘表既是旧交,又贵为荆州牧,刘备便暂时寄居江夏。然而,他明知大业未成,必须尽快培育出继承人,以巩固自己的野心。

此时的刘备已不再青春年少,却一直无子嗣。他左思右想,终于决定收一个义子,以传后世之基业。这便是后来的刘封。刘封原是新野一带豪门罗氏的后裔,有勇有谋,刘备收他为养子后,他改姓刘氏,以示投靠。此举一方面可拉拢当地势力支持,另一方面又可培养心腹助力,刘备对这个刚猛勇敢的养子十分欢喜。

两个人志同道合,刘备带兵征战,刘封都是主力之一。尤其是在攻打汉中的战役中,刘封表现骁勇,使曹军无力抵抗,曹操恨不能亲自上阵为儿子报仇。刘备夙愿在望,自此对刘封倍加信任,打算托付给他大业。两人像亲生父子一般互相扶持。

刘备有了骨肉意志消退

然而好景不长,刘备终于有了骨肉,就是日后的阿斗刘禅。刘封的地位自此不是从前,刘备有了亲儿子,对这个养子的重视度必然下降。刘备入主益州后,终于有了自己的儿子刘禅。这个骨肉亲情,对他来说无疑胜过了收养的刘封。毕竟骨血至亲是天经地义的事,刘备对刘禅自然倾注全部父爱。

刘封立下汗马功劳,助刘备取得荆州、益州,可一旦有了刘禅,刘备的野心就不再如初。他已得到心头好,夙愿虽未完全达成,却也已心满意足。刘封在他心中地位自此下降,不再像从前那样倚重。

刘备开始以刘禅为中心作打算,刘封的用处已不如前。他甚至在私底下对人说,有了阿斗,就不需要刘封了。这番话传到刘封耳中,让他十分失望。他以刘氏子弟自居,却在有了亲生儿子后遭到冷落。

刘备曾经 一再承诺,会传位于刘封,让他继承大统。但骨肉至亲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刘封为刘备鞠躬尽瘁那么多年,到头来却被如此看轻,他的失望可以想见。

诸葛亮险恶用心昭然

这时,刘备谋臣诸葛亮看在眼里,却提出了一个可怕的建议——杀了刘封。他以刘封性格刚烈难制为由,警告刘备此人日后必将危及阿斗。刘备起初犹豫,但最终还是听信了诸葛亮的话。

诸葛亮此举用心昭然。他清楚刘封对刘备的重要性,担心自己的地位被取代。于是趁刘备有了亲生儿子之机,进谗言,让刘备对刘封生出猜忌。

他极力渲染刘封性格刚烈,难以收握,若日后继位,必将祸乱国家,甚至危及刘禅的地位。刘备起初对诸葛亮的话有所怀疑,毕竟刘封跟随多年,从未有异心。

但诸葛亮言辞晦涩,一再强调此举对刘禅的重要性,让刘备不免动摇。他要刘备想象一下,若刘封夺权篡位,刘禅的下场会如何。刘备为人多疑,渐渐地竟也信以为真,对刘封起了戒心。

诸葛亮趁热打铁,建议趁现在处置刘封,以绝后患。刘备起初还有所顾忌,但在诸葛亮再三讨论籍籍无名之时,终于点头同意。至此,刘封的命运已然尘埃落定。

关羽求援遭拒兵败身亡

刘封并不知晓这场生死危机已近在眼前。不久之后,关羽在樊城与曹军大战,陷入绝境。他派人向刘封求援,希望能救出自己。然而刘封以作战刚占上庸,不稳为由,拒绝了援救。

关羽率军抗击曹操,终究寡不敌众,退守樊城,陷入死境。他急忙调兵遣将,向各路人马求援。刘封此时刚占领上庸,军队刚刚稳定,关羽的援军之求让他为难。

他担心调兵救援,会让上庸之地再度不稳。且听闻刘备已经有了骨肉,对自己不如从前倚重。刘封心中失望,也不再有从前那份热情。他权衡利弊,最后还是决定去信,以地方不稳为由,婉言谢绝了关羽的求援。这在关羽看来无异于离间自己,让关羽对刘封更加愤懑。

关羽到最后孤立无援,在曹军强攻下不敌而亡。而刘封的这一决定,也给了诸葛亮可乘之机。他看准时机,再次进谗言,说刘封心胸狭隘,日后定会祸乱蜀国。刘备这次完全信服,下令用毒酒杀死了刘封。

刘备后悔莫及命丧黄泉

直到两年后,刘备亲自发兵伐吴报仇,大军溃败之时,他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杀死刘封是错误的。如今刘封已死,他再无援手可求。刘备望着乌烟瘴气的战场,心中充满了悔恨。

两年后,刘备亲率大军伐吴,要为关羽报仇雪恨。然而此时已无刘封坐镇后方,大军溃败,刘备情急之下才恍然大悟,当日释刘封乃自己莽撞之举。

如今刘封已死,刘备再无后援,只能眼睁睁看着溃败的大军,后悔不已。当日刘封若在,定能率军来救,哪会让吴军得意洋洋烧了营寨。刘备这才明白,刘封非诸葛亮所说那般狭隘之人。当日不救关羽,也是形势所迫,非出自背信。若非自己听信谗言,刘封也不会命丧黄泉。

此时此刻,刘备无比怀念刘封在身边的日子。那时刘封员外之勇,助自己夺取荆州、蜀地。现在回想,当日刘封对自己忠心耿耿,却被自己亲手毒害,实在愧对他年少相依的情谊。

此战一败涂地,刘备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听信谗言杀害了刘封。儿子虽在,却永远也弥补不了这个缺憾。刘备死时痛彻心扉,终生难忘刘封之死给自己带来的惨痛教训。

猜忌之心愈发膨胀

他终于明白,刘封并非诸葛亮所说的狭隘之人,只是当时形势所迫,无法脱身相救。如果刘封还在,说不定大军就不会落得个瓦解。可惜一切都太晚了。

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猜忌也油然而生。这个谋士是否真心为自己,还是一个心机深沉、步步为营的权谋家?刘封之死,恐怕正是他一手导演。对儿子刘禅,刘备也充满了歉意。还好,刘封并未来得及产生异心,否则阿斗日后登基,恐怕也会是一场腥风血雨。

自刘封之死,刘备对诸葛亮更是又爱又忌。表面上他还是重用诸葛亮,让他辅佐大局。可内心却再无从前那般信任。 他时时刻刻提防着诸葛亮会不会也算计自己,甚至有暗中观察他举动的打算。

刘备也对刘禅万分愧疚。还好刘封并未来及谋反,否则以他的威望,刘禅登基后恐怕会是场血雨腥风。多亏诸葛亮及早发现,才堪堪避免了这场变故。

然而刘备心底清楚,这场变故本不应发生。他 听信谗言加害忠良,错杀刘封乃自己一生败笔。此后权力斗争愈演愈烈,猜忌之心也越发膨胀,终日弥漫在刘备心头,久久无法消散。

结语:

刘封死于权谋,刘备后悔莫及。父子情深,亦难抵权力的毒手。功成名就之后,刘备方知忠诚难求,猜忌之心愈发膨胀,为疑云围绕。一场错杀,终成永恒的遗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