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尾胭脂鱼有一斤多!
最近几年都捕到
鱼要放生的
赤水市文华街道渔民
向英俊给记者描述
捕捉胭脂鱼的情况
据了解,胭脂鱼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曾经濒临灭绝,如今又在赤水河频繁出现。30年来,40余位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接力守护赤水河,中科院助理研究员、赤水河流域野外监测负责人刘飞就是其中之一。
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达48种,占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70%。一场跨部门、跨地区的鱼类保护行动在赤水河如火如荼地进行。
赤水河干流及部分支流2005年被纳入“长江上游珍稀、稀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赤水河成为长江流域第一条实施全面禁渔的河流。鱼苗增值、河域禁渔、河岸禁建、河沙禁采、污水禁排等纳入了赤水市保护珍稀特有鱼类措施。
刘飞告诉记者,每年的4月至10月,是鱼类的主要繁殖和肥育期,30年来中科院科研人员都会在赤水河中采样,监测水质和鱼类资源情况。2006年设置了四个固定监测点,分别在云南省坡头镇、四川省赤水河镇、贵州省赤水市、四川省合江县,而赤水河流域下游的贵州省赤水市尤为重要,是长江主干流鱼类洄游繁殖的栖息地。
“给鱼儿找一条活命之路!”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85岁的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员曹文宣,呼吁将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自然保护区,为之付出了二十年的努力,并将这些环保理念教授给自己的学生。
“我是曹文宣院士的学生,08年3月来到贵州赤水,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再到助理研究员,我见证了赤水河的改变,赤水河见证了我的成长,我将多年的工作经验又教给每一届的科研人员。“36岁的刘飞说起赤水河感慨颇深。
27岁的中科院博士研究室秦强来自四川省泸州市,据秦强回忆,2016年10月看到渔民捕到胭脂鱼,当即花了300元购买,并把胭脂鱼进行放生。“自2016年4月来到贵州赤水监测点,每年都会来大半年,博士毕业之后,师弟余梵冬将会负责后面的监测工作。”秦强略带感伤。
河中撒网,捞起网中鱼儿,观察、拍照、记录.......把在河中取到的鱼卵进行孵化,进行种类的鉴别和培养。记者跟随贵州省赤水市监测点负责人秦强往返在不同的码头,科研人员们在赤水河过着枯燥单一的生活,直到完成科研任务。
“相信赤水河一定会越来越好!鱼类资源更丰富!”说到以后,刘飞信心满满。
在赤水市的复兴镇,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及赤水河河流观测站正在施工,观测点建好后,科研人员将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种群变化规律进行长期的原位观察研究,同时建立鱼类活体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