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的内循环系统,叠加“稻麦农田+渔菜工厂”的外循环系统,构建起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
独溇小海“上新”智慧渔业
上海嘉定、江苏昆山和太仓三地交界处,太仓市城厢镇永丰村,一处诗意的地方——独溇小海,正悄然发生转变。在大片水杉林中,一排1.2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薄膜大棚颇为壮观。
这片大棚去年底投入使用,远远看过去,就像一个规模不小的工厂。走进大棚,这里没有加工机械设施,也没有种蔬菜、养家禽,而是布排着一个个一米多高的圆形大池。
这是一次传统养殖业的现代转型实践。曾经零散的鱼塘化身生态湿地郊野产业园区的自然景观,鱼苗则搬进养鱼“工厂”,发展智慧渔场,以水为介,“农渔结合”,构建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
一个智慧渔场,不仅实现了绿色发展,更拉长了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是当地村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靠水吃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传承百年的养鱼捕鱼业态寻求转变
4月18日一早,在养鱼“工厂”里上班的村民章月文习惯性到大棚里转转,看到鲈鱼成群结队,在池中游得很欢快,感慨:“怎么也想不到,现在鱼不在小海里养了。”
对独溇小海,章月文那一辈的太仓人情感难以释怀。这里原是太仓市唯一的天然湖泊,面积超过2000亩,水深达四五米,因此被太仓当地人称为“小海”,“每年都在‘小海’里搞游泳比赛,热闹得很。”章月文说。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独溇小海的水面被逐渐改造成农田和鱼塘。村民大多成了养鱼户,永丰村也成了太仓市的大宗鱼类主养区。
靠水吃水,村民收入高了,但村民们并不是特别开心:原来家家都住着“湖景房”,开门可“看海”,环境没得说。“小海”变小了,鱼塘水质令人堪忧外,还有村民建了鸭场、羊场,养殖污染物直排河道,特别糟心。
村民的“钱袋子”不能丢,但村里的生态环境必须要有本质的改变,怎么办?
“85后”的永丰村党委书记李俊杰和村党委班子的年轻成员,都没见过独溇小海本来的面貌,但对生态环境的考量,还是让村党委决定——转型发展。
2017年,太仓着手构建以“一心两湖三环四园”为核心的生态园林体系,独溇小海作为四园之一被纳入其中。从2018年起,城厢镇对独溇小海实施新一轮规划,打造生态湿地郊野产业园区。
到了2019年,一个全新的概念——发展智慧渔场,让这里上百年来的养鱼、捕鱼业态迎来根本性改变。
在省农科院、苏州市农科院的支持下,永丰村争取到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落地,在独溇小海600亩池塘内,“以水为介,农渔结合”,构建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
续写现代“水文章”“渔文章”,一座智慧渔场实现水产养殖零排放高回报
智慧渔场位于独溇小海生态农业园一期的中心,总投资4713万元,利用现有600亩鱼塘的十分之一,打造生态高效的鱼菜共生循环水养殖工厂。
整座渔场包括一幢玻璃大棚和一排联体的薄膜大棚。其中最显眼的,就是薄膜大棚里8纵10横共80个圆形大池。
记者看到,这些圆形大池外侧是波纹钢,内壁是塑膜,池中蓄满水,两侧的加氧设备持续向池中加着氧气,饲养的鲈鱼成群结队,在池中四处游来游去。
抬头往上看,渔场的大棚有点像育秧工厂,顶上安装了遮阳帘、保温帘,壁上安装有风冷水帘系统。原来,为了让鱼更好地生长,大棚和鱼池都是恒温的,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常年把温度控制在25℃左右。大棚中间有一排安装了大滚轮的水泥池,这是渔场实现绿色循环的关键。
渔场技术指导黎永盛介绍,这些圆池直径9米,高度1.5米,每个圆池底部都有一根粗水管,当鱼池换水时,产生的养殖尾水顺着水管,通过不断转动的大滚轮实现固液分离。
分离的固体主要包括鱼粪和饵料残渣等,经过收集、转运后,最终加工成有机肥料并还田,生产出的小麦、米糠等再加工成优质饵料,又可用于养鱼。而分离出的液体先通过添加有益菌发酵变成营养液,营养液进入无土栽培系统,栽培出各种蔬菜,这一过程中水又进一步得到净化,重新回到鱼池用于养鱼。
“通过对‘固废’和‘液废’的循环处理,我们建立了内外两套循环系统。”黎永盛说,一是“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的内循环系统,二是“稻麦农田+渔菜工厂”的外循环系统。内外耦合,产生优质水产、水培蔬菜、生态大米等健康产品。
而在生态效益上,整个项目将为400亩良田提供有机绿肥,畜禽排泄物利用率100%,彻底改善独溇小海的水质,今后将达到Ⅱ类饮用水标准。
打造新版“靠水吃水”生活图景,借助绿水碧波打造“渔”家完整产业链
这条以“一条鱼、一棵菜、一饵料、一粒米”为核心要素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整个生产过程实现零排放、高回报,村民们过上新版“靠水吃水”的生活。
回报有多高?2022年全部达产后,每个圆池的年产鱼量超过5000公斤,整个项目每年的产鱼量可达50万公斤,产值将达2000万元,利润高达500万元。
“渔场占地面积只有50余亩,仅需五六名员工,年产量已经和独溇小海之前近千亩水面的鱼产量差不多。”李俊杰介绍,除了优质水产,项目每年还产出无土栽培蔬菜15万斤,产值达75万元,利润40万元。
看着渔场在一年多时间里,从蓝图到实景,数万鱼苗“游”进一个个圆池,村民们感慨:“这两年,村里的环境明显变好了。”党员志愿者张文明还主动带着村民,把村庄内外环境维护好。
每到节假日,独溇小海生态农业园区就会变得热闹起来。随着垂钓、体验等项目的开发,永丰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太仓市民和上海游客前来游玩。
村民支持、市场看好,村党委更有信心谋划长远。在今年3月底的太仓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永丰村签约了独溇小海天池㵘语项目,围绕智慧渔场拓展产业链。
一个“㵘”字,直观展示了永丰村水产、水杉、水稻、水果的独特资源优势,该项目也将充分利用独溇小海丰富的生态资源与独特的“四水”产业。
“村里打算通过天池㵘语项目,做足养鱼、赏鱼、食鱼、玩鱼的特色产业链文章。”李俊杰告诉记者,永丰村将打造太仓临沪生态板块乡村休闲体验的网红打卡地。按照规划,项目将整合循环渔业、休闲垂钓等产品项目,打造智慧小海、海阔鱼跃、海上渔家、沧海桑田、观海民宿等十个子项目。目前,项目正在进行整体设计,预计今年内开工。
“希望独溇小海早日重现碧波,更让小海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李俊杰说。
村庄名片
太仓市城厢镇永丰村
永丰村地处太仓市城厢镇西南部,村域面积8.8平方公里,下辖42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1046户。近年来,永丰村借助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构建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后荣获“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村”、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示范村庄、苏州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示范村、苏州市先锋村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