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地处宁夏平原与毛乌素沙漠抗争的最前沿,是宁夏沙漠化重点防治区域和重点生态建设区。近10年,林场坚持“治沙”与“致富”相结合,推进防沙治沙和产业发展,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职工收入连续10年保持12%的递增速度。

白芨滩防沙林场从2008年开始,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治沙播绿。林场制订“六个一”目标:全体职工平均1人1年扎设1万个草方格,栽植1万株树苗,完成治沙面积100亩,从治沙中实现收入1万元。

有了目标,各种创新举措相继施行。林场采取“三季造林、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沙模式,重点推广草方格沙障治沙、雨季穴播造林、营养袋造林等技术措施。造林工程改变过去“大兵团作战”方式,实行合同制造林,采取内部招投标办法,组织林业职工以个人、家庭或联组形式参与竞标承包,签订限期绿化达标合同。新的造林模式的推行,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的积极性,大家像耕种口粮田一样治沙造林,每年从中获取收入300多万元。林场周边的部分农民也自觉放下手中的牧羊鞭,当起护林员,积极投入治沙造林,获得报酬600多万元,麦秆销售给林场得到收入500多万元。仅此两项,林场周边农民每年从中实现收入1000多万元。

林场还探索出“五位一体”的治沙发展模式,建设5道生态防线。林场在沙漠外围营造大面积以灌木为主的防风固沙林,把流沙固定下来,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围绕干渠、公路、果园周围建设多树种、高密度、宽林带、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大型骨干林带,把风势减缓下来,构成第二道生态防线。在两道生态防线的保护下,内部引水推沙造田,培育经果林和苗圃,构成第三、第四道生态防线。在田间空地种植畜草,发展养殖业,形成第五道生态防线。

在这种新模式引领下,林场依托土地、资源、劳动力优势,成立林农牧合作社,大力培育苗木、建设果园、发展养殖及设施园艺等绿色产业。林场通过引水治沙造田发展经果林5000多亩,果产业年收入实现500多万元,发展苗圃基地5600多亩,苗木产业收入突破2000多万元,实现职工人均10亩果园和10亩苗圃的目标。林场建设奶牛园区1座、养殖场3个,养牛1000多头、羊600多只,并建设施温棚222座,发展有机蔬菜和水果种植,成为助力职工增收新的增长点。林场还成立了3家园林绿化公司,先后承揽街道、厂矿、铁路、公路等绿化工程,实现年营业额1亿多元。

多年来,林场相继出台了小额借款、养殖补贴、温棚补贴、育苗补贴、私建住房补贴、职工子女上学补助等治沙造林推动政策,鼓励职工创业,发展家庭自营经济。林场开展多种经营,平均每年反哺治沙1000多万元。

10年来,白芨滩防沙林场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把沙漠推远了20公里,构筑起南北长61公里、东西宽20-30公里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达41%,有效遏制了毛乌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扩,初步实现“人进沙退”。目前,全场固定资产近1亿元,林木资产达6亿元,年收入突破1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突破6万元。林场先后被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先进单位”“全国十佳林场”等称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