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一早,信都区将军墓镇南沟门村的李丽就来到位于山脚下的香菇大棚,查看菌棒培养情况。
“这是俺村的又一集体产业,大伙儿都盼着这条致富路再为大家增收。”李丽负责大棚香菇种植生产管理,关心着每个大棚的情况。
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好
“目前多数大棚处于养棒期,再过六七天就到采摘期了。”李丽说,前期试棒很成功,香菇产量低不了。
与李丽一起的还有好几名村民,知道当天要为菌棒脱袋,她们早早就来了。“村集体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每天能挣几十块钱,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有村民说,自己原本在家照顾老小,靠着种粮食挣点钱,现在每天过得充实,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她们都期待着村集体产业越干越好。
“基地+农户”富村利民
据了解,为开辟增收致富的产业新路子,紧紧围绕“千斤粮、万元钱”项目,今年,信都区农业农村局与将军墓镇对接,指导农民利用山丘区种植食用菌。其中,南沟门村利用丰富的山水自然资源和该镇香菇种植基础,投资8000多万元筹建80个占地200亩的香菇大棚,还有一座3600平方米的食用菌菌棒厂。
今年6月底,菌棒厂建成投产,日生产菌棒6万个,除用于南沟门村自用香菇菌棒外,预计明年还将为信都区香菇种植大户供应质优价廉菌棒。今年8月初,该村80个香菇大棚全部完成入棚养菌,目前已开始陆续摘菇上市。这种“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预计年产香菇1000多吨,年产值近千万元,平均每天能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200人左右。
产销加工链条见雏形
“我们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我们探索了很多致富路。”李丽介绍,南沟门村有自己的冷库,可存放60吨香菇,300平方米食用菌烘干车间,还可以根据市场行情推进香菇初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
“明年计划进行夏菇、秋菇栽培生产,实现一年四季有香菇产品。”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德英是全省乡村振兴“领头羊”之一,他介绍,目前,南沟门村香菇产业已实现统一制种、统一制棒、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解决了自制菌棒投资大、流程繁琐、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据信都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在浆水、将军墓、路罗、城计头、冀家村、皇寺等山丘区乡镇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栽培300多亩,城计头乡绿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由石粉加工企业成功转型,形成“香菇为主、多菌发展”的发展模式,发展香菇、灵芝、木耳、栗蘑等食用菌种植产业。(邢台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郭红玉 通讯员郭立伟 陈随菊 周婷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