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乡村振兴网讯 7月,正值夏季茭白成熟收获,站在横穿岳西县石关乡的105国道金钱松路段远眺,尽是成片绿油油的茭白,山峦叠翠、风吹绿浪,偶有红瓦白墙的二层小楼点缀其间。“像稻不是稻,叫瓜不是瓜;叶中包白笋,人人爱着它。”在安徽岳西一带广传的这个谜语,谜底就是茭白。
如今,岳西大力推广种植茭白,小小的茭白成为了群众脱贫摘帽、奋斗进小康的致富密码。而要追溯茭白种植的源起,就不得不说这18个人和一个茭白书记的故事。
岳西县茭白田。 司皓权 摄
从17.1亩到数万亩:“十八诸侯”的先行先试
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一块刻着“大别山高山茭白发源地”的巨石屹立村口。有一伙普通农民,注定要与此石上所书一同载入史册,安庆市山泉水生蔬菜研究所所长徐善新敬称他们为——“十八诸侯”。
岳西县的很多乡镇处于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600多米,曾是“高寒贫困山区”,由于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宜传统粮食作物的生长。高寒山区的水田特别是冷浸田,种植出来的水稻多为瘪稻,几乎每年都要遭受“青封灾”,收成极少。“那时候我们是种一坡,收一锅,别讲出去卖钱了,自己家都难填饱肚子,不够吃呀。”岳西县石关乡东冲村的王大妈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的生活描述道。时任主簿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产银杰也表示,“山区气温低,水田里面泉水温度也低,只能种一季水稻,而且单产不高,所以老百姓调整产业结构的愿望很强烈。”
上个世纪,作为传统农业的水稻亩产量不足500斤,产值不足200元,老百姓该如何解决生计难题?
2000年冬,产银杰与时任岳西县猕猴桃研究所所长、皖奇有机猕猴桃协会会长同商讨高山农业发展的痛点、难点与解决路径。储琳提出必须得到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的技术帮助,他们随即邀请省农科院顾问姚自鸣教授及安庆市山泉水生蔬菜研究所所长徐善新一同到余畈村实地考察。徐善新了解到主簿镇常年温度低、山泉水资源丰富后,建议放弃喜高温的水稻,把冷浸田改种水生蔬菜茭白。
水温超过30℃,茭白就不能孕茭,而高寒山区主簿镇的夏季气温最高也不过33℃。同时徐善新指出,在安庆双季茭五月份上市,如果在主簿进行种植,可能会在六月份上市,正好弥补市场上的空缺期。敢想敢做的储琳决心一试,以求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子,但刚开始并不顺利,茭白苗价格贵、又是陌生的新品种,2001年他只动员了余畈、白果两村18个农民签订了第一份茭白种植协议,首先试种17.1亩茭白,喜获丰收,由此拉开了高山茭白种植的序幕。
这一试,才发现种茭白的收入是种水稻的8倍,2003年安庆市政法委也拨款20万元到主簿政府,支持茭白发展,在主簿村通过连续三年补助一半田租的方式,发展茭白300亩。此外,政府出面与信用社达成协议向缺少买种苗本金的农民发放贷款共18万元。到2006年,主簿全镇7800亩水田实现全部种植茭白,岳西县的石关、姚河、头陀等乡镇也逐渐开始学习、推广,至此岳西县6万亩茭白渐渐诞生,年产值达数亿元。
20世纪初主簿镇18个农民率先尝试种植茭白,第一年便大获丰收。王博宇 摄
20多年过去了,坐在连片的茭白田边,这些老人依旧声如洪钟、精神十足。“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反正种水稻挣不了几个钱,就试试别的呗。”村民朱和平说到,那第一张种茭白的协议便是在他家的老房子里面签署的。
从小农种植到抱团取胜:高山茭白的集约化种植
2007年,为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法律规定合作社为扩大生产经营和服务的规模,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依法自愿设立或者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储琳认为,农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技术和集约经营,要把茭白散户集中起来,搞集约集中种植,走合作发展的道路。2007年9月16日,皖奇有机猕猴桃协会的原班人马共同创立了岳西县原生态果菜专业合作社,王艳华接过茭白产业的接力棒,成为合作社的负责人。
王艳华是“十八诸侯”中最小的一位。20岁时,他便用自家山泉水区域的半亩田块开始种植茭白。初获丰收后,他大胆扩张规模,第二年将茭白地扩大到30亩,2004年时就已租地种植达170亩。
岳西县原生态果菜专业合作社的工人在清洗茭白,王艳华成立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茭白购种、收购、销售、运输的服务。王博宇 摄
王艳华带头成立岳西县原生态果菜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茭白购种、收购、销售、运输的服务。合作社通过“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为成员和村民提供茭白种植、收购、销售、运输等技术和信息服务,扮演了产品集散和品种、技术创新试验及推广的枢纽的角色。而社员根据交易数量与交易额进行分红。“现在合作社已有社员212人,茭白面积1250亩。”王艳华介绍说,“合作社成立后我们茭白的价格比正常的要提高10%,市场销量也越来越好。”
从单产脱贫到多产致富:高山茭白的产业化转型
小茭白,大产业。如今,岳西县茭白种植面积达6万亩,被称为“中国高山茭白之乡”,已有4.3万人通过发展茭白产业实现脱贫。岳西县茭白致富也成为全国产业扶贫的经典案例。事实上,从单一的农业品种形成一个产业,少不了产业带头人的作用。他们往往掌握市场资源、对市场变化十分敏感,又能形成规模效应。在岳西高山茭白主产各乡镇往往都会有这样的一批人,他们有的是从早期的农业经纪人转型而来、有的是从种植茭白转型而来。这其中有一个人起到了引领和探路的关键作用,他就是岳西县石关乡龙潭村一个普通农民党员,安徽少威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根焰。刘根焰初中毕业后外出务工14年,2001年开始回乡创业,带领农民种植高山茭白。他从不将致富经藏着掖着,而是免费给农户发放种苗,教会农户种植技术。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茭白产量的增加,农民们开始为销量发起了愁。“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茭白就是在安庆销售,远一点的能卖到合肥,2004年的时候我开始出去跑外省的市场,当时去武汉,人家都不知道茭白是什么,都没吃过,然后我就在那呆了一个月,天天跑各大菜市场、超市推荐茭白,慢慢地那边的人也开始有了吃茭白的习惯。”刘老板回忆道。
刘根焰开厂收购茭白再行销售,农民大都将收获的茭白直接卖给他。司皓权 摄
2006年,刘根焰成立了安徽少威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建起蔬菜冷藏室,统一品种、统一质量、统一包装,无论市场行情好坏,都坚决以合理价格将群众种植的蔬菜回收,大大降低了农户种植风险。“当天收下来当天我就从田里直接拉到刘老板这卖掉,不用担心保鲜问题,方便的很哩。”岳西县石关村石关乡的村民李栋家里有5亩多茭白地,从刘老板开厂收购茭白开始就一直在这里卖。
乡亲们有收成,不愁卖,能吃饱穿暖有小楼住,刘老板还不“满足”,他还有一个未成的漫山茭白梦。2020年秋,刘根焰从浙江引进了新的茭白种苗,开始试种冬季茭白。“一般我们的传统高瓜(茭白)只能收一季,现在全国各地种的越来越多,市场有点饱和,而我们的冬茭国庆前后种下,春节前后上市,那就是真正的反季节蔬菜啊,春节期间的蔬菜价格都要翻一番的。冬茭的产量虽然现在还不能和传统茭白一样高,但单价高,利润很大的,还是可以搞一搞的。”刘根焰动情地描绘着冬茭的市场前景。岳西县温泉镇的李大叔帮刘老板进行冬茭的试种,打算在今天秋天也开始种植茭白,“我们家在温泉镇,海拔低,温度高一些,不适合种茭白的,但现在有了冬茭,我们也可以种一种,搞一搞嘛,我家有4亩地,夏季一亩5000斤,冬季3000斤左右,这样算下来4万块钱左右还是没有问题的。”
农民在地里种植冬季茭白,有望凭借其反季节特点获得更高利润。 司皓权 摄
刘根焰认为因地制宜、因时而作、因势而为,这样的发展才是有生命力的发展,“我们要利用好大山带给我们的资源,根据时节与市场需求发展多元化的产业,就像把山脚、山腰、山顶都种上适宜品种的茭白,把我们岳西的高山热土打造成寸土寸金,让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记者 焦明仁 通讯员 金梦婷 刘紫仪 司皓权 王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