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汉语教师志愿

左颖

慕尼黑孔子学院

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材料_志愿经验稿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分享

亦师亦友

伊萨尔河畔成长记

时光如白驹过境,一年光阴匆匆,转瞬即逝。当我踏上返程的归途,回首在慕尼黑孔子学院三百六十五个日夜的点滴,不由得由衷俯首感谢所有的相遇,是旅途中的良师益友,让我得以成长为今日的自己。

而后知不足

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分享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材料_志愿经验稿

由于本科学习的是德语专业,初到孔院的我无疑是一个“百分百”的新手教师,面对三尺讲台,既觉神圣又颇感敬畏。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我抓紧每一次机会,旁听其他老师的课程,希望自己能如一块小海绵一般,迅速汲取经验。

然而知易行难,当我真正站上讲台时,小状况还是层出不穷。在最初的两个月里,我是学生们的汉语老师,而我的学生们,不断地教会我如何把握课堂,掌控节奏,如何游刃有余处理课堂突发状况,如何落落大方不怯场,他们也是我当之无愧的老师。

令我记忆犹新的无疑是我所教授的第一个班级——初级汉语三班。由于学生的水平不算高,因此上课的时候时常需要使用德语来解释一些语法概念。这一点对于我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既考验专业知识,又考验德语水平。作为一个新手教师的我,在讲台上忘词,或是用错德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大多数时候,学生们对我都算是十分宽容,试图去理解我说的德语句子,或是借助词典工具书等,因此师生间的沟通并没有什么障碍。

然而难免会碰到十分“典型”的德国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纠正我不标准的德语句子。起初遇到这种情况时,我总是表现的非常紧张,要好几遍才能在学生的引导下改正过来,甚至会忘记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后来在熟悉了德国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之后,我不断地暗示自己,他们只是性格使然,并没有恶意,对于他们在课堂上指出的德语错误,我也坦然接受,积极改正,并在课下努力提高自己的德语水平。在这种积极的心态下,我收获了好几位德语良师。

而后知困

志愿经验稿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材料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分享

所谓因材施教,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国籍背景等各有不同,因此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这对于我的教学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希望能够顺应并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我又希望起到老师的作用,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这其中的碰撞与交流,令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我的一对一辅导学生Harald,完美展现着德国人性格严谨的特点,对于课本中的内容,一定要逐字逐句翻译清楚才肯善罢甘休。然而汉语常常靠语气和虚词表达意义的特点,使得很多成分根本无法翻译,一些教材中给出的英语或德语翻译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在最初,他的这个“必求甚解”的学习精神可谓是令我苦不堪言。

为了摆脱这一“翻译魔咒”,我时常把自己想象成学生,不断思考在不借助翻译的情况下,怎么理解每一个句子,怎么说出正确的句子。在我不断用情景法和交际法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虽然Harald依然对于翻译有着很高的热情,但也能在特定情景下说出正确的句子,甚至能和孔院的中国同事简单聊几句家常。学以致用,这是他的学习动力,同样也是我的教学动力。

教学相长

亦师亦友

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材料_志愿经验稿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分享

在适应了孔院的教学节奏之后,我孜孜不倦地开始了新的尝试。作为一名汉语老师,我想在我的教学中,身体力行地打破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感,真正地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既是他们课上的老师,也是他们课下的朋友,并在回国后将这份友谊继续延续下去。

我可以十分自豪地说,高级经济汉语班里的学生都是我的好朋友。坦白说,最初我是带着一份近乎惶恐的心情来接手这个班级的,不仅仅因为学生的汉语水平高,更是因为他们大多比我年长,阅历都十分丰富。他们中有周游过中国的工程师,也有精通多国语言的口译员。作为一个年轻的老师,我并没有充足的信心做到不怯场。

然而在一次次气氛融洽的课堂之后,学生们开放包容,积极学习的态度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我开始放下内心的担忧,试图和他们成为忘年之交。于是我的课堂不仅仅是课堂,更是求职现场,模拟法庭,手机营业厅。这里不再只有老师和学生,更有自信满满地求职者,沉稳睿智的大法官,舌灿生花的推销员等等。我们聊经济,看热点,学网络新词,编土味情话。每节课都会有新的发现。学生们向我学汉语,我向学生们学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处事经验。在这样的氛围中,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亦师亦友。

在慕尼黑孔子学院这段难忘的经历,也许是我职业生涯的开端。在这里,我完成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学会了不怯场,学会了驾驭课堂,学会了独立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最宝贵的无疑是收获了许多良师益友,他们已成为我这段成长经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鼓励着我越走越远。

北外汉推基地

志愿经验稿_志愿服务典型经验材料_志愿工作的优质经验分享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