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山脉分支之镇西山(又名正西山)起 ,包旧龙门乡 ,至孙公岭下属旧水东乡 ,抵飞仙 关与名、雅交界;南界 ,自飞仙关河畔起 ,溯多功水、罗带水至禾茂坝、三江口 ,抵水东乡 ,以 落霭河口止 ,与天全多功坝、罗带坝、河西坝(俗称河喜坝)分界;

河南新乡水蛭养殖技术_河南水蛭养殖基地_周口水蛭养殖

西界 ,自三江口循后溪庙、 金船山、街子坪至下桥场 ,横断思延河 ,上至隔粮坡 ,包周村坝 ,山分岭 ,水分心 ,与天全忠 容村、落霭坝、冯家村及雅安踏花界邓家沟至天全上思延坝分界(下思延坝属芦山);西为上,

东面——自独柏树沿金马河至洪堰口,经黄家碾沿石鱼河至擦耳岩与温江为界 。再 自擦耳岩、吴祖堰至黄林盘一线与双流为界 。

擦耳是崇庆、温江、双流三县交界处 。

南面——自黄林盘、下许林、余石桥、万集镇至蒙渡一线与新津为界 。再自蒙渡沿 西河,经陈家渡、重兴场、李碾、长福桥、徐石桥、绍通庵、邬坝子、冷水街、欧家寺、 崇德场沿干溪河一线与大邑为界 。蒙渡是崇庆、新津、大邑三县交界处 。

西面——沿干溪河,经万安桥、李家碾、龙驹寺 ,南岳庙、杨泗庙、白岩、观音岩 老顶、豪猪洞、雄黄岩、光华山、懒稍、火烧营至大尖峰一线与大邑为界,大尖峰是崇 庆、大邑、汶川三县交界处 。

西北面 — 自大尖峰、大圆包老顶、杉木山、关门岗、大崩槽老顶至黑风槽诸山一 线与汶川为界 。黑风槽是崇庆、汶川、灌县三县交界处 。

北面——自黑风槽诸山、黄撞岗、马鬃顶、大盖口 ,蚂蟥岗、石板塘、熊家店子 , 火烧坡、石佛沟、廖家湾、安龙场沿泊江河一段至忙城寺附近,向东至游家碾、布金寺 , 蓝家石桥、张家船、独柏树一线与灌县为界 。独柏树是崇庆、灌县 ,温江三县交界处 。

《华阳国志》上所说的 江源女子的形象便依稀出现:仙境最高峰的火 烧营一带,酷似一个侧面向右沉 思 的 女 人头 像;芶家、万家、和平、西山一带山区,恰如 一个女子丰满的上体,怀远、公议、道明、东 关一带浅丘,正像女子的臂部,其余占全县一 半多的平原,由北而南,上 窄 下 宽,曲 折多 变,宛若女子从腰间下垂飘逸的百褶裙。

《华阳国志》关于江源女子的记载 崇庆地建江原县始于汉初,“原”与“源”通,时因误以为县域位于岷江之源,故 名 。江原建县之始,境域极广,除今崇庆外,还辖今灌县、温江之半和大邑的大部分地 区。其后,建置几经变迁,至清代的崇庆州,其境域与今崇庆县才大致相同

北界 , 自隔粮坡抵金波崖、圆觉洞 ,上灵鹫山 ,经罗家山、大崖腔 ,横渡清源河 ,循七里山脉接风门 洞山脊止 ,以天全官田坝、大坪山下磨刀溪、鱼塔(今名围塔)山岭 ,包清源乡 ,与天全、邛崃 分界。

又载 :芦山县在雅安西70 里 ,东西相距12 里 ,南北相距50 里。东至名山界10 里 ,西至天全 界8 里 ,南至雅安界30 里 ,北至天全界20 里。东南至雅安界50 里 ,西南至天全界10 里 ,东 北至名山界20 里 ,西北至天全界20 里。

另外 ,天全县境内的灵关乡漆树湾、朱家湾 ,太平乡 王家窝 ,双石乡岩底下、朱家山 ,大川乡两河口等踏花地 ,属芦山所辖。

又据《西康概况》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研究室于民国38 年(1949 年)编印的 《西康省概况》记载 :芦山县 ,东20 里至罗纯山 ,交雅安县界。南30 里至多功村 ,交天全县 界。西20 里至峡口 ,交天全县界。北60 里 ,以大山交四川邛崃县界。面积311 平方公里。 第二节 解放后境域 芦山解放后 ,境域比民国时扩大了。全县幅员面积为1364.42 平方公里。

1951 年1 月3 日 ,西康省人民政府民政字第001 号令 ,将天全县所属的4 个乡(太平、 宝盛、双河、大川)、29 个保划归芦山代管 ,为第四区 ,并改保为村。1952 年4 月30 日 ,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以政政邓字44 号文决定 ,正式划归芦山县管辖。

1955 年12 月31 日 ,雅 安专区决定 ,将天全所属上思延的香炉、全心、全意、大房、西河村 ,划归芦山 ,并入思延乡。

1956 年 ,雅安专区决定 ,将宝兴所属西川乡的模范、朱家、宝灵村 ,划归芦山 ,并入双石乡。 据旧西康省筹建期间 ,四川省政府代理主席王瓒绪和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刘文辉 于民国27 年(1938 年)签署的《川康两省分划疆域说明书》及所附《四川边区新划入康各县 固有县界简明图》记载“:故北部划界标准 ,亦以构成川康界之大金川为合乎天然形势。在 金汤、宝兴、天全、芦山之北 ,邛崃山脉分支而出 ,构成青衣江诸谷地;而于崇庆、大邑与天 全、宝兴间之万石(担)坪、唐王坝等处 ,构成显明的天然界线;于邛崃县境之镇西山一带 , 构成邛、雅、天全间之天然界线。界以东之水 ,皆流入邛崃境之南河 ,界以西之水 ,皆汇于青 衣江 ,而雅属之天全、芦山、雅安、荥经、宝兴地处边徼 ,完难穷治 ,惟隶入西康 ,则以地域较 近 ,呼应灵通。”

这个说明及附图 ,上报国民政府内政部具呈行政院转送国防最高会议核 准 ,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九月一日由四川划入西康”。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 研究室编印的《西康省概况》载 ,雅属各县的天全东部接壤“:东以突出于芦山、宝兴之门 , 一百五十里 ,交四川崇庆、大邑两县”。这些记载足以说明 ,在川康划省时属天全县 ,今属芦 山县的太平区东部边缘与崇庆、大邑县的分界线 ,应在今万担坪、唐王坝。

又据 ,川西行署时期 (1950~1 953 年 )绘制的《大 邑县地图》、《川西崇庆县 区乡镇地 图》和西康省时期(1950~ 1955 年 )的芦山县地图 ,以及1958 年8 月 四川农学院《山地农业 科学》

(第2 期)专刊《四川省芦山县农、林及畜牧调查总结》绘制的《芦山县地形图》,都明 确记载芦山县的边界四至为 :东北与崇庆、大 邑相接 ,以贝母山、杉木岗 (又名白杉岗 )、横 山岗、锯子山分界;东南同邛崃、雅安县毗邻 ,以羊儿岗、九顶山、玉林山、镇西山以及石仙 山、黄家山、罗纯岗、鹅公山、飞仙关为界;西南和雅安、天全、宝兴接壤 ,以飞仙关溯芦山河 至三江口 ,沿刘坟山、香炉山下至宝兴河 ,再缘金波崖、灵鹫山(先秦及两汉时名灵山 ,隋唐 时叫卢山 ) ,到垭子口、寨子岗、王爷岗为界;西北同宝兴、汶川县相连 ,以张家岗、牛驴岗、 瓮顶山、分水岭及贝母山的大雪峰(海拔5364 米)、断头岩等山峰分界。

1971 年 ,四川省革 命委员 会川革函 (71)64 号文《关于林区开发利用问题》中 ,也写明“黄水、黑水、大川三个 林区在芦山境内”。这个确定的县界 ,直到现在没有变动。 第一节 解放前政区 明代 ,全县编户三里。

《大明一统志》载 :芦山 ,在雅州“西一百里 ,编户三里。”《明史· 食货志》:洪武十四年 (1381 年)诏编户赋役黄册 ,以一百十户为一里 ,推丁粮多者十户为 长 ,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当役里长一人 ,甲首一人 ,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 寡为序。

《大明律附例》:“凡各处人民 ,每一百户内议设里长一名 ,甲首十一名 ,输年应役 , 催办钱粮 ,匪勾摄公事。”后改为乡党 ,芦山区划为3 乡12 党。 清代 ,“康熙三十五年 (1696 年) ,知县罗之熊 ,以芦山城分四街 ,乡分十二党”

(见民国 《芦山县志·食货·徭役》)。城分四街 ,即 :东、南、西、北四街;乡分十二党 ,即 :水东乡辖 一、二、三、四党 ,龙门乡辖五、六、七、八、九党 ,清源乡辖十、十一、十二党。后改党为甲。 民国初 ,全县仍沿4 街 3 乡区划 ,只是由12 个甲增为35 个甲。城分 4 街 ,设团总1 人 ,每 条街设团正1 人 ,计有8 个甲 ,各设甲长1 人。乡分水东乡 (含今沬东、凤禾、飞仙乡和思延 乡 部分 ) ,计有9 个甲;龙门乡(含今升恒、隆兴、龙门乡) ,计有11 个甲;清源乡 (含今仁嘉、 清源乡和思延乡部分) ,计有7 个甲。分设团总、团正、甲长。 民国 24 年 (1935 年) ,蒋介石控制四川后 ,改“团甲制”为“联保制”,调整行政区划 ,编 组保甲。以10 户为1 甲(设甲长 1 人) ,10 甲为1 保(设保长 1 人) ,6 保至20 保为联保(设联

清嘉庆二十一年 (1816) 纂修的《 四川通志·武备·土司 》载 :“ 清 嘉 庆 瓦 寺宣慰 司 ,换印一颗 ,号纸一道 ,住牧涂禹山 。其地东至汶川县理藩属蒲溪 、木兰交界 ,南至 汶川县中滩堡 、灌县鱼子溪 、水唐沟 、崇庆州山交界 ,西至沃日土司 、巴郎山及木坪土 司 、大邑县属雪山山梁交界 ,北至三杂谷壁峰山 。”清

同治六年 (1867) 纂修的《 大邑 县志 》载 :“ 雪山在县境西北雾中山后 ,山形最高 ,冬夏积雪 ,灿列如银 。左支向东 , 层峦迭起 ,即崇庆州之大坪 、六顶、令牌诸山;右支向西 ,即邑境之横山岗 、唐王坝诸 山 。其向南发脉 ,为邑境之蓥华山、分水岭、楼耳坝诸山 。伏而复起 ,迎 面 倚 如 重楼 者 ,即雾中、鹤鸣诸山也 。

大抵崇大两邑山脉皆自雪山所起 ,故高出诸山 ,周围可数百 里 ,三面皆壁立千寻 ,惟一面鸟道蜿蜒可登绝顶 。土人攀援至巅 。相传夏秋时极寒 ,冬 春时反炎热 。若逢雨雪 ,仰视仍是晴空 ,云雾皆在山足涌出 。中有清泉一池 ,四时不滥 不涸 ,登者若大声呼叫 ,冰雹立至 。附近居民曾尝试种谷麦 ,均 不 生 发 。至 今遂绝人 迹 。

其附丽斯山 ,尚有铜矿山 、小西天 、大仙峰 、二仙峰 、南天门 、城门洞 、鸳鸯池 、 红珠池诸名胜 ,要皆仅通樵径云 。”

此县志还标明大邑县西北有一地段与瓦寺连界 ,并 标明雪山舆图在大邑县西乡境内 。按瓦寺宣慰司当时隶汶川县 。

民国19年纂修的《 大邑 县志 》载 :“ 大邑山脉当以北区为正脉 ,而东西两区附之 。综其大势 ,约分三大支 。正 北一大支自青海巴颜喀喇山分支南下 ,由瓦寺入县界 ,层岩叠翠 ,高耸云汉 。正脉由大 雪堂、小雪堂南行起 ,顶为红岩大山 。”

民国时期 ,区域基本未变 。29年 ,原属邛崃县安顺乡的水茶林 、郭家山 、棕林头、 红春坪等飞地划归大邑县双河乡 。

解放后 ,经国务院、四川省人民委员会 、温江专员公署分别批准以及邻县间协商 , 大邑县区域时有变化 。 1950年 ,原属邛崃县桑园乡的庹牌坊 、卢花龙门子 、卢 大 林约计700亩 (飞地) 划 归大邑县王泗乡 。

原属邛崃县的筲箕池 (飞地) 划属敦义乡今九皋村 。原属大邑县新新 乡的石子坡上半场和雷沟 、余沟等飞地划属邛崃县石坡乡 。原属大邑县新新乡火烧庵 1 个甲 (飞地) 划归邛崃县西禅乡 (今茶园乡) 。 1951年春 ,银屏乡居住干溪河东岸干溪镇12户人 ,耕地30来亩 ,以及邑溪村的40多 户 、100余亩田划归崇庆县王家乡 ,同意村有 8 个组划归崇庆县崇德乡 。 1953年 3 月 5 日 ,原属崇庆县崇德乡 的 万 古 、新 民 、白鹤村 (今苏家乡八角 、苏 家 、香林 、联群村大部)491户 、2057人 、2687亩划归大邑县苏家乡 。原属崇庆县崇德乡 九龙村范山一带的两个半居民小组划归大邑县安仁乡瓦窑村 。

原 大 邑县 复兴乡安乐村 (飞地)172户 、758人 、水田608 5.2亩 、旱地32 5.5亩 、山地693 6.1亩划归崇庆县西山乡 。 1954年 9 月 ,原属大邑县五龙乡的栗子坪 (也名郭漕) 24户及田数十亩 (飞地) 划 归崇庆县农场 。

1955年10月 ,原属崇庆县怀远乡法王村89户及其耕地划归大邑县青霞乡驷马村 (今 分水村) 。 1959年12月 ,沙渠乡 (公社) 建制撤销 ,所辖区域划归新津县文井乡 。 1960年 7 月 1 日 ,原新津县境正式并入大邑县 。大邑县区域扩大 。 1961年 8 月 ,沙渠乡建制恢复 。 1962年 3 月15日 ,新津县建制恢复 ,大邑县区域恢复为1959年12月沙渠乡 (公社) 建制未撤销时的情况 。 1965年 3 月 8 日 ,邛崃县三坝 、安顺乡 (公社) 划归大邑县 。 1985年底 ,大邑县境内尚有邻县飞地 。新场镇八田村余庵子外有水田18亩多 ,属邛 崃县石坡乡;王泗镇飞羊村一组有水田10余亩属邛崃县大同乡周沟村 。邻县境内也有大 邑县飞地 。邛崃县茶园乡境内有水田近 5 亩属大邑县新场镇同心村三组 。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