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南京农业大学与云阳就菊花新品种引进、资源研究和农旅融合项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月下旬,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文化康养综合体”项目,云阳和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携手要将重庆三峡阳菊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产业样板。

今年以来,云阳在三峡阳菊产业的发展上频频出招:一是通过统一种植技术标准,从源头把控质量,提高菊花品质;二是通过开发菊花饼、菊花日化品等产品,用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业附加值;三是把阳菊产业和当地的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发展,通过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

按照这个发展思路,三峡阳菊将实现快速扩张:未来5年,其种植面积将从如今的4.3万亩增加到30万亩,其中云阳作为核心种植区发展10万亩,周边5区县垫江、万州、忠县、开州、奉节发展20万亩,带动这些地区数万菊农增收致富,成为三峡库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

瓶颈

粗放种植困扰产业发展

7月6日,记者来到位于云阳县城的三峡阳菊专卖店,这家店的老板是三峡阳菊领军人物杨雪梅。

专卖店里,菊花茶、菊花饼、菊花精油等产品摆满了货架。不时有顾客进门挑选,其中还有部分夹杂外地口音的游客,时不时和杨雪梅聊几句,让她推荐几款伴手礼。

杨雪梅是云阳县堰坪镇中升村人,2007年她从外地引进杭白菊,成为云阳第一个种菊花的人。在专家的技术支持下,她又成功培育出三峡阳菊。

通过政府的引导,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经过十余年发展,“三峡阳菊”成为重庆知名的农产品品牌,云阳18个乡镇、41个村,2.1万户农民种植菊花3.9万余亩,大小经营主体数百家,年产值近1亿元,相比2017年面积实现翻番,小菊花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花”。

随着规模的快速扩张,三峡阳菊产业发展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当地农民看到种菊花赚钱就跟风种植,但他们大多没有成熟的技术,种出来的菊花参差不齐,也缺乏市场竞争力。

杨雪梅说,由于缺劳力、缺技术,大多数村民种菊花只顾两头:一头是种苗子,一头是采菊花,管护过程中的锄草、修枝、施肥等基本都不管,菊苗和野草时常夹杂在一起生长。

这样种出来的菊花,品质可想而知。“100斤鲜菊花最多能挑十几斤符合标准的。”杨雪梅说。

“菊花品质没有保证带来的恶果,不只是卖不起价钱,影响农民收入那么简单。”云阳县农业农村委主任钟学坤分析说,原料品质没有保证,也无法上马规模化的精深加工项目,导致整个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提质

统一种植标准从源头把控质量

张超原本是三峡阳菊的经销商,但现在他已转型成为三峡阳菊种植技术的把关人。

前些年,三峡阳菊已渐成规模,占有全国近20%的市场份额,产品基本不愁销。2019年,张超从国企辞职,专门从事三峡阳菊收购,从菊农手中购进菊花后再卖给杨雪梅的加工厂。

由于长期与菊农打交道,他对菊农的种植方式比较了解,菊农种菊花的方式非常粗放,任其野蛮生长,因此种出来的菊花大小、色泽相差较大,品质越来越差。

张超认为,要把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得从提升原材料的品质入手。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超加入了杨雪梅的芸山农业公司,从市场端转战生产端,专门负责菊花品质的把关,向农民推行统一的种植技术标准。

农民种地,全凭经验,要说服他们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种植,难度不小。

2019年4月,张超到云阳县盘龙街道革新村宣传讲解标准种植技术时,一组村民黄汉明的抵触情绪尤为强烈:“我种的阳菊不见得比哪个差,要你来给我讲技术?”

张超约定和黄汉明来一次“比武”:两人在同一地块各栽种1亩由公司提供的苗子,约定10月采收时比产量。结果,黄汉明辛苦栽种的菊花产量仅有400多斤,张超的收成却超过了1000斤。眼见为实,黄汉明服气了,主动找到张超拜师,村民们也都愿意照着张超教的方法科学种植。

7月7日,在张超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三峡阳菊的标准化种植基地——万州区太安镇红丰村的阳菊基地,这里郁郁葱葱的菊花苗整齐排列,便道、沟渠、智能化的滴灌系统在田间纵横交错,蔚为壮观。

张超介绍,基地在品质把控上,坚持不使用化肥农药,按照有机绿色的要求精细化种植,先后获得了中国、欧盟、美国及日本有机食品认证,同时还通过了亚洲品牌认证,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菊花品牌。目前,在云阳,像这样严格按实行标准化种植的示范区有1万亩。

同时,芸山农业公司牵头成立了阳菊种植培训学校,11位专家不定期到各个乡镇村社的田间地头对种植大户、以及学习能力强的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并制定了《三峡阳菊种植栽培技术规程》和《三峡阳菊等级分选的细则》。

“我们正按照‘1个技术员+若干个土专家’包片发展模式,推行三峡阳菊的标准化种植模式,现在已在云阳18个乡镇推广,周边垫江、万州、忠县、奉节、开州也进行了推广。”钟学坤说,未来,他们还将联合各个区县的阳菊基地,建立阳菊产业联盟,在更大范围内统一技术标准。

突破

“接二连三”培育产业增长点

在张超等人为提升三峡阳菊品质不断努力的同时,还有一些业内人士在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研发加工产品,在产业精深加工上迈开了步子,王华帮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芸山农业公司在云阳红狮镇投资建了一家三峡阳菊加工厂,王华帮正是加工厂的生产主管。

“说是加工厂,其实就是简单的杀青和烘干,只能算初级产品,只不过附加值比卖鲜花略高一点。”他说,经过几年的发展,产品在市场上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干菊花还出口到了新加坡、英国等海外市场。

“卖初级产品利润不高,就算是出口,扣除相关费用,和在国内销售的利润也大致相当。”王华帮说,菊花的初级产品市场也在渐渐饱和,去年,云阳菊花年产量有2000多吨,基本上卖的都是初级产品,而这些初级产品有相当一部分被其它地方的企业买去用于精深加工。

“三峡阳菊一直在为其他企业做嫁衣。”王华帮坦言,产业要做大,必须要向精深加工要效益。作为生产主管,他时常到全国各地去参加一些展会,近几年,江浙一带的菊花生产龙头企业,推出了菊花精深加工品,如菊花小吃、菊花面膜、菊花精油等,很受市场欢迎。

针对市场需求,王华帮四处学习精深加工技术,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革,提高精深加工的效率,另一面,购进大机器设备,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牵头研制出菊花饼、菊花精油等日化品。同时,结合市场需求,王华帮还研制了一系列以菊花为原料的功能性饮品、食品、用品。

“粗略计算,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能提高近70%。”王华帮说,如今菊花饼、菊花精油等日化系列产品都取得了成功,小部分产品已开始出售,很受青睐。目前,公司正在扩建厂房和增添新的设备,准备实现大批量生产。

钟学坤介绍,云阳一方面将加大与科研院校、机构的合作,研发更多三峡阳菊产品。另一方面,将建设一个综合性的三峡阳菊精深加工基地,并以精深加工基地为核心,在全市30万亩种植区规划配套建设若干个年加工能力600吨以上干菊花的加工厂。

除了精深加工外,三峡阳菊产业还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那就是通过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

2020年,云阳建立了800余亩的重庆三峡阳菊示范园,示范园建成后,与当地的龙缸景区、张飞庙形成旅游环线,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去年示范园一期工程开园,国庆期间菊花盛开,示范园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次,累计营业额达到275万元。目前,示范园正在加快建设二期工程,力争在今年国庆前开门迎客。

记者手记>>>

产业“接力”还需提档升级

产业扶贫是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本组跑好乡村产业“接力赛”系列报道涉及的石柱中益乡的蜂蜜、秀山的山银花、丰都的蛋鸡、巫山脆李、城口老腊肉和三峡阳菊等就是带动能力较强的扶贫产业,它们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三农”工作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但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需要扶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用实现产业振兴的标准来衡量,一些扶贫产业在新发展阶段,却暴露出生产经营粗放、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等问题。

三峡阳菊近些年虽然有了一定规模,但产品品质不高、精深加工没有跟上,导致产业难以做大作强。记者不久前采访的巫山脆李产业同样是如此,由于农户普遍没有采用大棚种植,在成熟季节遇到暴雨灾害天气,就会出现大面积的落果、裂果,影响了收成,加上外地李子抢市,农民收入下滑就在所难免。

因此,只有推进扶贫产业提档升级,不断提高其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才能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那么,扶贫产业应该如何提档升级,才能顺利实现“接力”?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产品品质。比如三峡阳菊可以推行优质种苗,实行标准化种植,丰都蛋鸡可以引入优质种苗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应对市场竞争。

二是推动产业“接二连三”,提高产业附加值。比如三峡阳菊可以引入精深加工项目,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城口老腊肉可以打造腊肉“主题小镇”,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三是提升线上线下的营销能力,增强品牌竞争力。比如秀山山银花可以利用电商平台等方式加强线上营销,巫山脆李可结合当地景区旅游资源扩大品牌影响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