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花开三月半,美人种子市蛏秧。
三月,在宁海县最东部的小镇长街,人们的饭桌上多了道美食——“西施舌”。
“西施舌”是长街蛏子的别称,载于清代的《宁海县志》:“蛏、蚌属,以田种之谓蛏田,形狭而长如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长街镇被誉为“中国蛏子之乡”,从这里出产的蛏子个个体大壳薄,肉质肥厚鲜美。
长街蛏子不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更是长街村民致富、乡村振兴的法宝。
清晨,记者从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前往长街,想要见见正宗的“长街蛏子”,探究其背后的“生财密码”。
长街镇保卫塘,是镇里的传统养殖区。
此时,蛏塘内正一片繁忙:抲蛏人头戴大檐遮阳帽,穿着防水雨裤和长靴,三人一组,弯着腰就着一垄泥地挖蛏子。
他们始终肩并肩同步推进,不一会儿,身旁的塑料筐内便装满了披着一身“泥袍”的蛏子。
养殖塘边上,陆续有提前预约的采购车辆到来,抲回的蛏子就在塘边过秤、装车起运。
长街镇新五星村党总支书记罗邦友是这片养殖塘的主人。
只见他一边忙着指挥车辆进出,一边不停接打电话,忙得不亦乐乎。“天气转暖,蛏子变得肥美,进入最佳捕食期。这样的生产旺季会一直持续到5月。”他说。
罗邦友长在海边,从小就看着父辈祖辈在滩涂养殖蛏子,后来又转到海塘养殖,让长街蛏子这一地域美食有更稳定更高的产量。
“蛏子养殖让我看到商机,30岁时我决心创业搞养殖,至今17年了。现在我的海塘里除了蛏子,还套养青蛤、小白虾等海产品,亩产值更高。”罗邦友笑言,通过不断学习,他对蛏子的生长习性了如指掌:比如水质咸度,适宜混养“小伙伴”,水质菌藻平衡控制……
“今年蛏子产量比去年略低,但品质好,出塘价比去年高出5元一斤。”看着一框框黑漆漆的泥蛏,罗邦友颇为满意。
他告诉记者,自己会对蛏子肥度进行实时监测,最高9级肥度。当差不多达到7.5级以上时,他的蛏子才会入市销售。
“现在抲出来的,差不多都有8级以上了。”他捡起一枚蛏子,在旁边水塘里涮去泥巴,掰开外壳,露出饱满的蛏肉。
“瞧,肉摸上去是平平的,说明含水少肥度足。这样的蛏子泥沙也少,稍清洗就可以烧来吃,味道鲜美。”说起自家蛏子的美味,罗邦友忍不住自夸:“肉感结实,有淡淡的甜味,光在长街镇卖卖都不够!”
罗邦友的贝类养殖经验丰富,不仅自己致富,还“帮友”共富。
在聘用村民打理海塘同时,还鼓励他们入股,分享“长街蛏子”美誉红利。“入股不在于多少,关键可以提高大伙工作积极性,共同致富!”
养殖的人多,蛏工也很吃香。
采蛏工一般都是村里年纪50岁以上的村民,在蛏子采收季,平均每月能赚到1万元。
小小长街,蛏子产出终归有限,但品牌效应可以无限放大。
为了让这块“金字招牌”更好发光发热,宁海县及长街镇政府,动了不少脑筋。
鼓励产业发展,养殖蛏子、捕抓蛏子、贩销蛏子、烹饪蛏子、预制蛏子、加工咸蛏……一个庞大完整、以蛏子为龙头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引导产业提升,注册“宁海珍鲜”区域公用品牌,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等,为优质农产品赋能,做大产品市值;连续17年举办蛏子节,让“长街蛏子”跨越时空,成为一方水土文化历史的代名词,声名远播。
《生财有道》《舌尖上的中国2》等中央、省级电视新闻栏目组慕名而来,为长街蛏子宣传造势同时,也逐步带红了宁海长街这一农业重镇。
长街蛤蜊、长街翠冠梨、长街西甜瓜、长街西兰花……长街开始以更加“五彩”的形象进入大众视野,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时间飞快,第18届“长街蛏子”节即将召开。
本届“长街蛏子”节又会给我们多少惊喜,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