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著中学习环境描写 内容摘要:笔者在执教小说作品时,发现“人物、情节”这两个要素容易让学生接受,可是,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却往往被学生忽略,学生也无法理解环境在作品中的作用。笔者借学生读《边城》的契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受环境描写在文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边城》 环境描写 情节 主题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内化的过程。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及文化的一种方式,尤其应重视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阅读它担负着文化传递、人格陶冶、价值选择和精神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培养性情、启迪智慧等重要的功效。作为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阅读教学已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 “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
新课标强调语文的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阅读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读得多了,就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古人说的“厚积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真正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才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尤其是阅读水平。 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名著的经典内容,加入平时课堂不好操作的语文知识以及阅读技巧的教学。在教小说作品时,笔者发现,“人物、情节”这两个要素容易让学生接受,可是,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环境却往往被学生忽略,学生也无法理解环境在作品中的作用。笔者借学生读《边城》的契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品味,感受环境描写在文中的重要性。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作家在小说里为我们展现了如诗的自然风光,描绘了如画的社会风俗。在引导学生读《边城》的时候,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环境描写。
结合文中清新诗意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感受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一.纯净悠远的自然环境构建了一个田园诗般的世外桃源 《边城》开篇展现给我们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样一个纯净悠远的环境,就是主人公生活的地方,远离尘嚣,简单闲适。“一条小溪”,“一座白色小塔”,“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作家这时就是高明的画家,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意蕴深远的田园山水画。唯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到此情此景,又有谁能不心动,只有抛去一切杂念,走进那自然清新的境界中去。 二.优美的环境晕染了人物璞玉般质朴美丽的性格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主人公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自然抚育着她,教育着她。边城的青山秀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有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二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像爷爷一样守着摆渡的岗位,等待着二老的归来。我们看到了她的坚强的一面,柔中有刚,正如这山水。 三.热烈欢快的节日场面展现了边城人积极乐观生活态度,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端午节,“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分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船一划动便即刻蓬蓬镗镗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小城人的生活快乐满足而绝不是平淡无味。小城人自有法子给平常生活增添亮丽色彩。你看,每逢节日,全城出动,不拘是百姓还是官员,无一例外,都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去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端午赛龙舟,参赛队伍数天前就做好了准备,挑选队员,整理船只,练习进退,比赛时桨手与领头的擂鼓打锣配合默契,勇争第一。观众也同样紧张,呐喊助威,为每支队伍加油鼓劲。与他们而言,生活是有趣的,是带劲的。 四.不落痕迹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一天的热闹之后,小城渐渐寥落起来。“潭中的鸭子只剩下三五只,捉鸭人也渐渐地少了。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 “再过一会,对河那两只长船已泊到对河小溪里去不见了,看龙船的人也差不多全散了。吊脚楼有娼妓的人家,已上了灯”,“河面已经朦朦胧胧,看上去好像有只白鸭在潭中浮着,也只剩一个人追着这只鸭子。” 这个人就是二老。翠翠在夜色中等待着爷爷,有些孤单,有些期待,这时抓鸭子的二老出场了。渐渐浓重的夜色让二老好意邀请翠翠回家等爷爷,可是也让翠翠产生了误会,误解了二老。初次见面的误会似乎预示着他们的未来不会一帆风顺,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让人伤感的错过。
五.浑然天成的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心情 “翠翠人矮了些,在人背后已望不见河中情形,只听到敲鼓声渐近渐激越,岸上呐喊声自远而近,便知道二老的船恰恰经过楼下。楼上人也大喊着,杂夹叫着二老的名字,乡绅太太那方面,且有人放小百子鞭炮。忽然又用另外一种惊讶声音喊着,且同时便见许多人出门向河下走去。” 翠翠得知团总女儿准备与二老说亲,这位小姐还有碾坊做陪嫁,又想到赛龙舟时二老对自己的关怀,这些印象纠缠在一起,烦恼、忧愁、快乐、生气各种情绪都涌上心头。此时,吊脚楼外激越的鼓声,人们的呐喊声,哄哄的鞭炮声,人们喊叫二老名字的声音,一片混乱,正如翠翠此刻的心情,迷乱而不知所措。 六.意蕴深沉的环境描写深化了作品主题 “夜间果然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电。翠翠在暗中抖着。”“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菜秧皆掩在粗砂泥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才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漫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缸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的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缆绳,也被水淹没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 翠翠看看屋前悬崖并不崩坍,故当时还不注意渡船的失去。
但再过一阵,她上下搜索不到这东西,无意中回头一看,屋后白塔已不见了。一惊非同小可,赶忙向屋后跑去,才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极凌乱的摊在那儿。” 作品后半部分忧伤的气息越来越浓。老船夫与二老父子的误会也不断加深,而这一切翠翠茫然不知。只是觉得气氛压人。一场狂风暴雨更是冲塌了象征边城风水的白塔。悲剧色彩逐渐凸显。老船夫在暴风雨的夜晚随着白塔一起倒下,带着遗憾和牵挂。翠翠在众人的扶持下坚强地站在了渡口边,继续着祖父的活计。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白塔修好了,翠翠等着的那个人呢,他能回来吧? 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清新自然的语言,意蕴深厚的环境描写。学生通过读、品、议,充分体会到了环境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也认识到在自己的作文中,应该学会加入适当的环境描写。这一尝试的成功,也让笔者意识到,名著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人生、探究历史,丰富情感。名著还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典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珍贵资源,把抽象的知识融入阅读教学中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