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青松乡依托“生态+民俗”优势,发展山兰稻产业助农增收
换思路,换出致富新“稻路”
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通讯员 李群
9月27日,秋高气爽,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成片的坡地上,一株株长势喜人的山兰旱稻迎来抽穗,丰收场景十分喜人。眼前这一幕,让拥处村党支部副书记、山兰稻产业致富带头人吉亚才满怀憧憬。
随着白沙青松乡依托“生态+民俗”优势,发展山兰稻产业助农增收,这些曾被当地村民弃种、弃管的山兰稻,如今已成为助力大家脱贫致富的“金谷子”。目前,青松乡全乡的山兰稻种植面积已扩种至约4000亩,占全省山兰稻种植面积的一半左右。
曾被弃种的“金谷子”
山兰稻是海南黎族种植的山地旱稻。吉亚才介绍,青松乡位于霸王岭东边,境内多为山谷、坡地,常年雾气缭绕,气候十分温润,能给山兰旱稻带来最好的天然雨露滋养。
如今,山兰米成了青松乡“一乡一品”特色扶贫农产品。但在2014年以前,不少村民却瞧不上这一产业,因为山兰稻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且亩产量仅为200斤左右。
吉亚才介绍,早在2014年前后,由于缺乏科学管理、销路不畅,山兰稻产业效益堪忧,每年还会出现部分村民弃种、弃管的现象。
但吉亚才十分看好山兰米的市场潜力,于2014年牵头成立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动员村民加入合作社,扩大山兰稻的种植规模,而他则负责收购农户收成的山兰稻,再通过合作社的车间进行加工、包装并通过电商渠道将山兰米销至省内外。
近年来,白沙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及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驻村帮扶下,青松乡多个村除种植山栏红、山栏糯、山栏香等6个品种外,还引进“山栏陆1号”等高产品种。截至2019年,拥处村山兰稻种植面积扩展至600余亩,吉亚才经营的合作社成员也增加至数十户,2019年,经该合作社加工及销售的山兰稻已近20万斤。
文化搭台促产业振兴
“光是种这山兰稻,我每年都能入账三四万元,这可比种植普通的稻谷挣钱多了!”青松乡青松村远近有名的山兰种植大户张万成说。
自2015年起,在白沙县委、县政府以及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力推介下,每年金秋时节筹办的“啦奥门”(黎语“吃新米庆丰收”)山兰文化节吸引了各地的市民游客前来,打响了山兰稻品牌。
在“啦奥门”山兰文化节上,活动主办方通过稻田实景演出,将宾客带入黎族山兰丰收情境,让大家尽情体验收割、碾米等黎族传统稻作农事。
随着山兰文化内涵被充分挖掘,“啦奥门”不仅被列入白沙黎族自治县县级非遗项目,还让更多人了解到山兰稻的营养价值,拓宽了销路。
青松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立斌介绍,该村共有348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80余户,现今八成以上的农户都种植山兰稻;经统计,2019年,青松村山兰稻产量约有35万斤,仅是稻谷这一项产值就约有200万元,经过深加工及包装后的山兰米“身价”还将翻倍增长,如此力推的“生态+民俗文化”山兰旱稻产业,有力促进了百姓脱贫摘帽,致富奔小康。
(本报牙叉9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