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运河,将南与北、古与今联系起来。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把心中最美的诗文和书画,留给傍运河而生的人们,留给因漕运而兴的通州。人民作家刘绍棠,代表作品《京门脸子》《蒲柳人家》《运河的桨声》等脍炙人口,有“运河之子”的美誉,他用一生讴歌北运河,用近700万字的小说、散文和传记等文学作品,描绘了家乡的多彩画卷。
1 儒林村的小神童
1936年2月29日,在大运河东岸的通州西集镇儒林村,刘绍棠出生了。
刘绍棠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他出奇的聪明,母亲唱的歌谣、民间艺人讲的历史故事,他都能很快记住,还能生动地讲述给小伙伴听。7岁那年,村里有家饭铺要起名,女老板请了外村的教书先生来帮忙,半天过去,也想不出来令老板满意的店名。路过饭铺的刘绍棠突然说:“李白有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就起名‘柳香居’吧!”老板和教书先生既诧异又佩服,饭铺正式起名“柳香居”,还专门请人写了匾额。春节时,刘绍棠写了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金运河银运河,金银运河运金银”,送给饭店老板。
刘绍棠看望启蒙老师田文杰
刘绍棠不仅聪明,而且幸运,小学时即遇到启蒙老师田文杰,为他开启了文学之门。成年后,刘绍棠将田老师的故事写成《恩师难忘》,被收入苏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本。
刘绍棠参加工作后,经常回儒林村看望田老师,每次都像小学生一样给老师恭恭敬敬地行礼。师恩难忘,正是当年老师的启蒙,引导刘绍棠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文学名著。刘绍棠10岁离开儒林村到通州县立模范小学读高小时,第一次作文就一口气写满了五册作文本,写就一部长篇故事《西海子游记》,轰动全校。
2 笔尖下流淌的运河情
刘绍棠在运河的渡船上
高小毕业时,刘绍棠以三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二中初中部。初中还没毕业,才华横溢的刘绍棠就被调到河北作协担任编辑工作。在河北作协工作半年后,刘绍棠被河北文联推荐,保送到潞河中学高中部读书。
学生时代的刘绍棠就幸运地遇到了很多伯乐,有些还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读高一时,刘绍棠发表的小说《青枝绿叶》,被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发现,编入高二的语文课本。在校期间,刘绍棠被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发现,确定他为重点培养对象。后来刘绍棠自己选择了作家之路,放弃了仕途。
在潞河中学时,刘绍棠连续发表了《红花》《青枝绿叶》《大青骡子》等作品,声名鹊起。青年才俊刘绍棠在这里还收获了爱情,认识了刚刚回国的侨胞曾彩美,两人从此相守终生。
刘绍棠说:“在我眼里,我的家乡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都无比可爱,美不胜收。我要以全部的心血和笔墨,描绘出京东北运河农村二十世纪的风貌,为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运河不仅是他的故乡,也是他创作的源泉,是他一生创作的主题。
《运河的桨声》是刘绍棠的代表作之一,他笔下的运河四季,是一幅幅音乐画面。“运河的春天来了……青色天空中一声清亮的触动心弦的啼叫,啊!第一只布谷鸟已经到运河滩了。”“清明节,运河上游的山谷水库放下水来了,太阳光下,白茫茫的,但却是安静地向下流,几只水鸟飞上飞下,捕捉水里的鱼儿。”
“夏天,是运河滩最美丽的季节。”“天空,苍鹰在盘旋;河上,行驶着白帆运货船,青纱帐里,有劳动的欢笑声;茂密高耸的树林中,布谷鸟不知疲倦地在歌唱。”“八月,运河平原的落雨季,到了最后也是最凶恶的阶段了。”“有时,暴雨在白天突然铺天盖地急袭来了,一时天昏地暗,整个运河滩都淹没在呼啸的暴雨里。但是不久,暴雨过去了,又露出一抹无云青色的天空,野花吐着浓烈醉人的香气。”
“金色的秋天,运河平原的田野是望不到边的,原野伸展着、伸展着,一直跟碧蓝碧蓝的天空连在一起了,平原上的村落,一个个像是奔跑着似的,远了,小了。”“运河静静地流着,河水是透明的、清凉的,无数只运粮的帆船和小渔船行驶着,像是飘浮在河面上的白云。”
冬天,“水排子像脱弓的箭头,迎着金色的朝阳,在镜子似的大运河上飞奔。”
这一年四季的运河美景,在刘绍棠笔下被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运河之子,写不够养育他的大运河,颂不完大运河的美景,抒不尽运河的情怀,他有太多的运河故事要诉说……
刘绍棠曾说:“在中国作家中,我有两个‘独一无二’,一个是所有的作品都是写自己的乡土,一个是先后在一个小村(出生之地)生活了三十九年。”刘绍棠在儒林村生活的三十九年里,以家乡人民为原型,创作了《地火》《春草》《狼烟》三部曲,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3 通州有个刘绍棠文库
为了更好地保存作家档案,当时的通县档案馆从1990年起,就策划为刘绍棠等人建立名人全宗档案。
名人全宗档案,是国际或国内著名人物在其个人、家庭和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一般包括自传、回忆录;论著、译著的手稿和样本,文学创作手稿、书法手迹等;各类笔记、日记、重要的来往函电;生平重要活动的照片、录音带、录像带和影片;各类证书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材料。
当通县档案馆的负责同志向刘绍棠先生表达希望为他建立名人全宗档案的意愿时,得到了先生和夫人的大力支持。夫妇两人翻箱倒柜,找出全部资料,分批运到通县档案馆。其中包括胡耀邦同志的亲笔信、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刘绍棠代表作《青枝绿叶》、1957年“反右”时批判刘绍棠的文章专辑、“文革”中被红卫兵损毁的小说残稿、夫妇俩恋爱时的日记本等一大批珍贵史料。对一些史料的发生背景,刘绍棠先生还耐心细致地逐件写出说明。
这时的刘绍棠已中风偏瘫,为集中精力创作,在自家门上挂出告示牌,上书打油诗:“老弱病残,四类俱全。伏枥卧槽,非比当年。整理文集,刻不容缓。下午会客,四时过半。谈话时间,尽量缩短。”但他却对通县档案馆的同志说:“家乡档案馆的人例外,你们随时来,我随时接待。”
1992年5月27日,在刘绍棠先生入党四十周年纪念日当天,正式举办了“刘绍棠文库揭幕仪式”,刘绍棠被授予“人民作家、光耀乡土”荣誉称号。
一封未寄出的信
在刘绍棠文库中,有一封没能够寄出的信,收信人是王震。
1993年,刘绍棠看到大运河遭受污染,十分心痛,恳请将军帮忙加快治理大运河。在信中他写道:
王震同志:
感谢您邀请我反映文艺现状问题。借此机会,我为我的家乡向您提出一个请求:我的家乡北京通县,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大运河和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世界闻名,国际瞩目。
通县境内的大运河,遭受几十年严重污染。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一期和二期工程完成,通县境内大运河1993年还清百分之五十,1995年全境还清。因此国家应该抓紧进行对通县境内大运河的全面开发。恳盼您能关心过问此事。
您的崇高威望,必能促成这一伟大事业的早日实现。
祝您福寿康乐!
刘绍棠
1993年3月11日
遗憾的是,这封信还没有寄出,王震同志就于3月12日逝世了。虽然王震同志没有看到这封信,但是刘绍棠对于家乡治理污水、让心中的大运河还清的心愿已经跃然纸上。
四年之后,1997年3月12日,刘绍棠因病逝世。他被亲人们安葬在大运河边,运河日日夜夜的流水欢歌伴着他,运河两岸的鸟语花香伴着他,运河的桨声伴着他,运河之子辛勤耕耘一生,永远长眠在北运河畔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