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水城大地上,满眼的绿意恣情舒展。

天蓝水清、花香四溢、鸡犬相闻……这是一幅人们心中勾勒的美丽乡村画卷,带着乡愁,也带着期盼。时代在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那份乡愁情结不变。乡村振兴,正实现着人们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所有美好想象。

沃野千里,演绎田园梦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编制了聊城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五大振兴专项工作方案,启动了乡村振兴示范行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起势,各项措施不断落地生效!

(一)

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7月10日,记者来到开发区北城街道辛闸村,蔚蓝天空下,辛农示范园鳞次栉比的高标准大棚闪耀着银色的光芒。

怀揣着农业梦想,辛闸村的刘爱博等五兄弟联手,于2016年创立了占地200余亩的辛农高标准蔬菜温室示范园。他们始终坚信农业大有可为,通过高标准建设、绿色有机种植,如今示范园生产的蔬菜在市场上已逐渐打开销路。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莘县与首农集团合作,实施“净菜进京入户”工程,每日直供北京、上海、天津等高端市场净菜60多万斤;东阿阿胶集团通过“把毛驴当药材养”、毛驴养殖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全产业链深度开发等多种创新探索,构建起覆盖毛驴良种、交易、深加工、旅游全产业链集群,使毛驴价值增加6.8倍以上;阳谷新凤祥集团自主研发养殖远程控制管理系统,实现了养殖全过程的智能化、信息化。

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在聚焦乡村产业振兴方面,我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构建农业开放发展新格局。同时,统筹2418万元扶持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目前,已支持创建“三品一标”产品457个,打造了东阿黄河鲤鱼、甲鱼、高唐锦鲤等一大批农产品品牌和绿色安全蔬菜生产基地。我市还大力支持特色畜牧业发展,建设规模化养驴场174处,全市驴存栏达6.05万头。

聊城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转变,必须走片区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之路,将乡村生产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引导乡村产业集聚集约高效发展。今后,我市将大力强化现代农业“双招双引”,创建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要素集聚、“生产+加工+科技”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园区,让农业成为更加有奔头的产业!

(二)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7月19日,并不是普通玉米的收获时节,但是在东阿县刘集镇葫芦头村的玉米地里,却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这种黑玉米的价格是普通玉米的几倍,每亩地至少能多卖四五千块,比种普通玉米强多了。”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张运垒告诉记者。四年前,张运垒夫妇在县农业局的农广校培训学习,经专家指导,认识到黑玉米的价值,便在自家良田里开始了黑玉米种植试验。

用好“党建+人才”的组合拳,才能让农村强起来、农民富起来。聚焦乡村人才振兴,我市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等布局人才链,大力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农村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乡土人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等五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茌平县耿店村就是乡村产业振兴吸引人才回归的一个典型。离县城35公里的耿店村,是当地离县城最偏远的村,人均不足2亩地,区位条件并不好。但靠蔬菜产业的发展,村里吸引年轻人回归,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的良性循环。大学毕业的曹有忠是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在外地做过电商、卖过阿胶,2018年用打工赚的钱回村承包了近70亩地种梨树:“村里的同龄人通过种植大棚蔬菜比在外面打工还好,所以我也决定回乡创业。”

高新区许营镇贾庄村的“铁女书记”周桂英,成立山东铁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山东铁女农业科技产业园,发展以种植蔬菜瓜果、农副产品加工为产业链的现代农业观光旅游园,带动农民快速富起来。2018年11月,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头雁工程”,对健全完善选拔任用、教育培养、管理监督、激励保障等工作机制均作出具体规定。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建强基层组织。我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头雁工程”“归雁工程”“星创工程”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固本”工程,切实夯实乡村振兴的组织基础!

(三)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香椿、枣树、柿子树、石榴……7月21日,走进开发区蒋官屯街道,各村的边边角角都绽放出片片绿意:道路两侧、河沟两旁、村庄院落周围,近40000棵不同品种的树木“见缝插柳”,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平整房前屋后空闲地、宅基地、荒地等4.2万亩,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1.14万吨,种植经济作物、绿化作物15649亩,完成胡同硬化的村庄达到2158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34.5%,硬化胡同6.27万条……这个炎炎夏日,全市5701个行政村积极行动起来,掀起“平清种增改”环境治理行动的热潮。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党建引领、政策撬动、村为主体、自主治理,推行接地气、合民意、少花钱、多办事的“平清种增改”环境治理行动,努力把治理示范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在全省创造立得住、叫得响的治理品牌。

让乡村美起来!我市将连片开展河湖林田路村全要素、全区域系统综合整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营造田成方、林成网、水常清、地常绿的鲁西平原美景。同时,与城市景区景点相衔接,培育观光采摘、田园休闲、健康颐养、农业科普等乡村旅游产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精品镇,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

留住乡愁记忆。我市坚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延续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聚焦乡村文化振兴,我市安排200万元支持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同时,扎实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全市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