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和贫困,是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最难啃的两块“硬骨头”。近年来,关岭把脱贫攻坚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道路,通过人工种草建立关岭牛饲草体系,实现产业化扶贫和石漠化治理同步双赢。合理布局草业发展关岭属国家规划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全县贫困人口多分布在深山区和石山区,石漠化现象严重,石漠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84%。全县现有草原资源46.9万亩,其中天然草场38.6万亩,人工牧草保有量9.3万亩。贵州省林业局高度重视人工种草助推草原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将关岭作为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县之一,积极向国家林草局申报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同时加强人工种草生态修复指导。在省林草局的支持下,关岭草牧业发展根据土地现状,围绕地理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贫困现状,结合关岭牛产业发展和饲草饲料体系建设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关岭按照“草随畜走,草畜配套”的原则,在关岭牛重点养殖乡镇,规划设置相应的牧草种植区域,守住养殖生态底线,确保养殖业持续发展。在低海拔地区,关岭以早熟青贮玉米、杂交狼尾草、甘蔗等饲草作物为主。新铺镇、岗乌镇、花江镇北盘江沿岸以及断桥镇的打邦河流域等土壤瘠薄的白云质砂石区域,通过荒山整治种植杂交狼尾草。

在中高海拔地区,关岭主要种植紫花苜蓿、甜高粱、黑麦草、高羊茅、鸭茅等饲草作物。全县集中在普利乡、沙营镇、永宁镇、岗乌镇、上关镇、顶云街道等中高海拔区域种植紫花苜蓿,利用冬闲田土种植黑麦草、甜高粱等,实现了草增畜增、环境美。建设关岭饲草体系关岭围绕关岭牛优质优势品种,整合种草、养殖、加工、销售全过程,把饲草饲料体系建设作为关岭牛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来抓。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岭自治县事业人员离岗领办创办涉农企业(合作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县草地畜牧业发展中心1名高级畜牧师带头离岗创办牧草种植加工公司,先后带动成立了3家草业公司、2家饲料加工合作社、139个村集体合作社发展牧草种植。关岭借助“特惠贷”“惠农贷”等金融产品和关岭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扶贫产业子基金用于牧草种植,鼓励农户以家庭牧场为单位进行贷款。县政府通过扶贫、财政资金对每户贫困户的5万元贷款进行贴息。关岭还降低小微企业门槛,通过小微企业扶持和创业贷款扶持,支持种草农户发展。通过人工种草生态修复项目、退牧还草岩溶草地治理工程等大力开展人工种草修复生态,全县2018年以来共治理石漠化面积4.5万亩。2018年,关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岭牛产业发展补助政策》《关岭牛饲草饲料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养殖公司(合作社)、养殖户在种植环节进行物化补助,根据养殖规模由政府提供优质牧草良种、肥料补助,向荒山要绿洲,把低热河谷地带土层比较薄、石漠化比较严重不适宜种植树木的荒山荒坡,通过整治种植牧草,逐步改良形成“路草池一体化”的饲草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收贮青贮饲料13.585万吨、黄贮和鲜草70余万吨。为抓好饲草体系建设,关岭邀请贵州大学、贵州省草业研究所、新西兰草牧业专家来关岭县开展草牧业技术指导培训。2018年,关岭在石漠化地区试验种植杂交狼尾草成功,在不到5厘米厚的土层上亩产量高达15吨,亩均收入3000元,比种植传统玉米还要高3倍以上。人工种草恢复了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有效防止石漠化扩张。做强实体创建品牌关岭围绕“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美环境”的目标,推动关岭饲草产业适度规模发展,不断推进石漠化治理。2016年,县财政出资组建了关岭自治县关岭牛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场23个,培育建设500头以上规模养牛场10个、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0个。为加快关岭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关岭争取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子基金对种植牧草的合作社、农户进行饲草保底收购。关岭不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扩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关岭牛饲草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以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主体组合方式,探索出“六统一分,二次返利”等利益联结机制。关岭把项目财政扶贫资金转变成贫困群众的股金,由村集体(能人、种植大户)领办合作社,把家庭牧场、农户集中起来,连片种植,实现关岭饲草体系产业井喷式、裂变式发展,为关岭牛发展提供饲草保障。关岭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初衷,大力推广“塘约经验”,采用“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村支两委、致富带头人发展饲草种植产业,引导贫困农户加入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户的积极性、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参加“村社合一”合作社的贫困户及辐射带动户,户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