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猫吞 果壳
西风响,蟹脚痒,又到了吃大闸蟹的季节了!
然而,今年中秋的餐桌上能不能见到大闸蟹,还真不好说。前几天,“阳澄湖大闸蟹恐缺席中秋”登上热搜,这不仅是因为今年阴历中秋节相对提前,螃蟹还没有准备好,也是因为天气太热,螃蟹都不长肉了。
咱们今年还能吃到美味的大闸蟹吗?天热真的会饿瘦大闸蟹吗?
大闸蟹为啥不长肉
螃蟹会被热瘦,是真的!
螃蟹生长最适宜的水温是18℃~25℃,到了30℃以上,它们的食欲就会逐渐降低,体质也会下降,容易生病。在今年夏天的烈日炎炎下,部分地区的水面温度可能达到40℃,螃蟹们热得茶饭不思,自然没法增重。而且螃蟹是杂食动物,饲料里常常带有小杂鱼,高温期间螃蟹胃口不佳,如果没有及时吃完小鱼,就容易腐败变质导致水质变差,进而影响螃蟹的生长发育。
螃蟹的生长需要经历5次蜕壳,才能变成成蟹,每次蜕壳后个头都能翻倍。螃蟹的第4次蜕壳一般发生在7月,蜕壳后它们的重量可以达到2两以上。但是,今年被高温折磨的螃蟹蜕壳时间会延迟20到30天,没完成第4次蜕壳的螃蟹只有不到1.5两。
正在努力蜕壳的蟹蟹
还有很多螃蟹没能等到成功蜕壳就死亡了。一些螃蟹被高温逼得往岸上跑,最终因为脱水活活热死;还有一些螃蟹是病死的——高温导致水草腐烂,水中含氧量降低,氨氮有害物质增加,细菌大量繁殖,最终免疫力下降的螃蟹们就会染上疾病,比如甲壳溃疡。
虽然秋风已起,气温也没之前那么高了,今年大闸蟹的大规模上市仍然需要等到10月,中秋节能上餐桌的大闸蟹也没有往年那么膘肥体壮了。大家也得做好心理准备,今年的大闸蟹个头很可能比往年小,而且因为死亡率高,大闸蟹的总产量会下降20%左右,这样一来,那些蟹膏肥、蟹黄满、肉又足的大闸蟹,价格难免水涨船高。
其他海鲜也很热
高温不仅让我们饱受折磨,让大闸蟹日渐消瘦,还在影响着我国沿海地区的养殖鱼虾、贝类。
海鲈鱼生活的适宜温度为20℃~28℃,而在广东的海鲈鱼养殖区高温下的水温能达到35℃,这大大影响了海鲈鱼的进食和生长,甚至会让它们出现热应激问题,更容易得病。高温加上低气压,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下降得快,尤其是是海鲈鱼生活的中下层水体。养殖户需要在鱼塘里安上增氧机,才能减少它们的死亡。
高温带来的问题还有过高的海水盐度。炎热少雨的时候,水体蒸发得很快,海水盐度就会上升,一旦超过了鱼虾的耐受范围就会造成损失。比如,南美白对虾适应的海水盐度在10‰~20‰,但在今年台州的白对虾产区,水体盐度达到了32‰,白对虾的免疫力降低,弧菌也传播得更快。好在白对虾的病原体并不会传染给鱼,这些虾最终被打捞了上来,倒进了附近的鱼类养殖区,成为了大黄鱼的一顿美餐(虾:?)。
不可以浪费!南美白对虾的终局竟然是这样……|skretting.com
高温还会让海水贝类在夏季大规模死亡。比如在30°C左右的水温下,牡蛎疱疹病毒(OsHV-1)的大量传播,会导致长牡蛎大批死亡。而我们常吃的鲍鱼——皱纹盘鲍,适宜的海水温度范围是10℃~22 °C,水温超过28°C时,它们就没法正常生活。在它们的主要产区福建,由于夏天持续的高温和不稳定的溶氧量,皱纹盘鲍的死亡率高达25%~60%,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损耗。
温哥华的海滩上被烤熟的贻贝 | Alyssa Gehman
这样的事不只发生在我们国家。
去年,在夏季的极端高温下,加拿大温哥华的海滩上,有数以万计的贻贝、蛤蜊、海星和藤壶被活活热死,甚至裂开露出了里面的肉,发出了海鲜被炙烤的味道,仿佛是一场巨大的“露天烧烤”。科学家估计,有10亿只贝类生物死在了这场高温之中。贝类过滤水的能力很强,在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它们的死亡将会引发连锁反应,让更多生物面临灭顶之灾。
努力避暑
为了让肥美的大闸蟹顺顺利利上餐桌,蟹农们也会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调整养殖方法。
舒适的水生环境能减少高温带来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蟹农会逐渐加大蟹塘的水位,并且及时加水、换水,极端高温下甚至得往水里加冰块。为了避免缺氧,蟹塘内还会设置增氧机,增加水中的溶氧量。
蟹塘里的水草也大有用处,水草可以帮忙净化水质,还可以给螃蟹提供乘凉的场所,但是蟹农需要严格地控制水草的品种、数量和疏密程度,既确保水草的生长,不让它们腐烂堆积,也让螃蟹有充足的生活空间。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蟹塘里的水草对螃蟹的健康至关重要
除了环境,伙食也很重要,螃蟹的饲料得注意荤素搭配。在高温阶段,蟹农们会略降低荤食的比例,多加青饲料,还得少量多次投喂,避免动物性饲料腐烂,让水体变质。等温度降低一些,到了育肥聚黄的时候,他们又会为螃蟹增加荤食,让它们增加体重。除了这些主食,蟹农还会在水中加矿物质和维生素,有些蟹农还会在饲料里添加大蒜和糖(调料都加好了),希望能帮它们顺利蜕壳。
然而,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温对螃蟹产量的影响。气温连年上升,不只是大闸蟹和其他水产,很多好吃的都岌岌可危,从猕猴桃、柑橘到咖啡豆,连辣椒的产量在高温下都会大大降低——保护环境,减缓气候的变化,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