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桔梗、防风、苍术栽培技术 农林科学院北药研究室 万群芳 2013年3月 一、北药简介。 二、大兴安岭地区北药发展概况。 三、黄芪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和栽培技术。 四、桔梗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和栽培技术。 五、防风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和栽培技术。 六、苍术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和栽培技术。 一、北药简介北药是相对于南药而言的,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地区所产药材,都称为北药。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所产的地道药材。而大兴安岭地区拥有独特的高寒、纯净的自然环境,使我区所产地道药材在北药中独树一帜。 二、大兴安岭地区北药发展概况大兴安岭地区的野生药材具有种群面积大,自然蓄积丰富等特点,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素有“绿色宝库”之美誉,植物资源966种。天然药材种类丰富,境内约有植物类药材44科86种。其中防风是国家三级保护野生药材,桔梗、苍术是省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大兴安岭是我国高纬度地区不可多得的野生动植物王国。随着人们对兴安北药认识与利用程度的提高,破坏性的采挖也日趋严重,致使部分珍贵药材已近濒危,因此,北药的人工种植已极为必要。 三、黄芪 膜荚黄芪 3.1 黄芪生物学特性 3.1.1 生境黄芪喜阳光,耐干旱,怕涝,喜凉爽气候,耐寒性强,可耐受-30℃以下低温,怕炎热,适应性强。

生长在海拔800~1300米的山区或半山区的干旱向阳草地上,或向阳林缘树丛间;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或山地杂木林;土壤多为山地森林暗棕壤土。黄芪忌重茬,不宜与马铃薯等连作。 黄芪1年生和2年生幼苗的根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功能强。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吸收功能逐渐减弱,但贮藏功能增强,主根变得粗大。黄芪生长周期为5~10年,如果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对土壤要求虽不甚严格,但土壤质地和土层厚薄不同对根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土壤黏重,根生长缓慢,主根短,分枝多,常畸形;土壤砂性大,根纤维木质化程度大,粉质少;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枝多,呈鸡爪形,质量差。在pH7~8的砂壤土或冲积土中黄芪根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品质好,产量高。 3.1.3 生长发育特性黄芪从播种到种子成熟要经过5个时期:幼苗生长期、枯萎越冬期、返青期、孕蕾开花期和结果种熟期。黄芪种子萌发后,在幼苗五出复叶出现前,根系发育不完全,入土浅,吸收差,怕干旱、高温、强光。五出复叶出现后,根系吸收水分、养分能力增强,叶片面积扩大,光合作用增强,幼苗生长速度显著加快。通常当年播种的黄芪处于幼苗生长期不开花结果。 3.1.3 生长发育特性2年生以上植株一般在6月初出现花芽,逐渐膨大,花梗抽出,花蕾逐渐形成,蕾期20~30天。

7月初花蕾开放,花期为20~25天,7月中旬进入果期,约为30天。果实成熟期若遇高温干旱,会造成种子硬实率增加,使种子质量降低。黄芪的根在开花结果前生长速度最快,地上光合产物主要运输到根部,而以后则由于生殖生长会大量消耗养分,使得根部生长减缓。 3.2 黄芪药用价值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气血虚弱、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肾炎浮肿、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溃疡等症。近年来临床用来治疗高血压和急慢性肾炎。著名的“补中益气汤”就是黄芪配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甘草、当归、陈皮等组成,对治疗脾胃虚弱、四肢倦怠、懒言短气、中气下陷有良好效果。 3.2 黄芪药用价值研究表明,黄芪含有黄芪甙类和多糖类等化学成分,在脑血管方面具有多种药理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稠度及凝固性,松弛平滑肌,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循环,尤其改善微循环,可以抑制动脉血栓的形成;能有效地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进而减轻中风缺血引起的损伤。 3.3 黄芪栽培技术 3.3.1 种子前处理为促进提早出苗,可用温水浸种催芽处理,将种子放在50℃温水中搅拌至水凉后,再浸8小时捞出,种子用湿布包上,放置于25-30℃的地方,上面用湿麻袋片盖好,每天早晚用温水浇1次,4-5天即可播种。

(土壤较干旱时直播不宜泡种催芽)。 3.3.2 种植方法 ①种子直播黄芪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春播在5月中旬。生产上多采用条播按行距20-25厘米开浅沟,沟深2-3厘米,为使种子播得均匀,可用2-3倍的细土或细砂拌匀播种,播后覆土2厘米盖平,稍加镇压。每亩用种子1公斤。直播产量高于移栽,且根形分杈小,质量好。 ②育苗移栽此种方法有很多优点,既可集中利用时间和地力,又可减少投资,便于人工采挖,提高产量和质量。移栽时,可在秋季取苗贮藏到次年春季移栽,或在田间越冬次春边挖边移栽,忌日晒,一般采用斜栽,株行距为(15~20)厘米×(20~30)厘米,起苗时应深挖,严防损伤根皮或折断芪根,并将细小、自然分岔苗淘汰。栽后踩实或镇压紧密,利于缓苗,移栽最好是浇水后或趁雨天进行利于成活。 3.3.3 田间管理 ①间苗、定苗一般在苗高6~10厘米时进行间苗,五出复叶出现后进行。当苗高15~20厘米时,按株距20~30厘米定苗,穴栽的按每穴1~2株定苗。 ②松土除草当苗出齐后可进行第一次松土除草。此时苗小根浅,应以浅除为主。以后据田间状况锄草2~3次。育苗田除草要求严格,及早进行人工除草,保持田间无杂草,地表层不板结。

③追肥黄芪定苗后要追施N肥和P肥,一般田块每亩追施硫铵15~17公斤或尿素10~12公斤、硫酸钾7~8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花期追施过磷酸钙5~10公斤/亩、N肥7~10公斤/亩,促进结实和种熟。在土壤肥沃的地区,尽量少施化肥。 ④灌排水黄芪“喜水又怕水”,管理中要注意“灌水又排水”。黄芪有两个需水高峰期,即种子发芽期和开花结荚期。幼苗期灌水需少量多次,小水勤浇;开花结荚期视降水情况适量浇水。黄芪地中湿度过大易诱发(加重)沤根、麻口病、根腐病及地上白粉病等病害,故生长季雨季应随时进行排水。 ⑤蚜虫危害黄芪枝头幼嫩部分及花穗等。防治措施: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用3.5%乐果粉剂,每3天喷一次,连续2~3次。 四、桔梗 4.1 桔梗生物学特性 4.1.1 生境桔梗喜凉爽湿润环境,野生多见于向阳山坡及草丛中,栽培时宜选择海拔11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对土质要求不严,但以栽培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里生长较好。桔梗喜阳光耐干旱,怕涝害和风害,忌黏重土壤。 4.1.2 种子特性桔梗种子通常卵状椭圆形,成熟后的种子黑褐色,具光泽,平均千粒重0.84克,无活力的种子无光泽、呈黑灰色。

种子寿命为一年。当年采收种子,在春季地温10℃左右时即可播种,20天左右出苗。 4.1.3 生长发育特性桔梗为深根性植物,根粗随年龄而增大,当年主根长可达15厘米以上;第二年的7-9月为根的旺盛生长期。采挖时,根长可达50厘米,幼苗出土至抽茎6 厘米以前,茎的生长缓慢,茎高6厘米至开花前(4-5月)生长加快,开花后减慢。至秋冬气温10 ℃以下时倒苗,根在地下越冬,一年生桔梗可在-35 ℃的低温下安全越冬。 4.2 桔梗药用价值 味苦、辛,性平。 止咳、利咽、祛痰、排脓。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桔梗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镇静、镇痛、解热、扩张血管、减慢心率、抗溃疡等作用。 4.3 桔梗栽培技术 4.3.1 种子前处理为促进提早出苗,可用温水浸种催芽处理,将种子放在50℃温水中搅拌至水凉后,再浸8小时捞出,种子用湿布包上,放置于25-30 ℃的地方,上面用湿麻袋片盖好,每天早晚用温水浇1次,4-5天即可播种。(土壤较干旱时直播不宜泡种催芽)。 4.3.2 种植方法 ①种子直播桔梗春播在5月中旬。生产上多采用条播按行距20-25厘米开浅沟,沟深2-3厘米,为使种子播得均匀,可用2-3倍的细土或细砂拌匀播种,播后覆土2厘米盖平,稍加镇压。

每亩用种子1公斤。直播产量高于移栽,且根形分杈小,质量好。 4.3.2 种植方法 ②育苗移栽分为秋栽与春栽。秋栽在地上部分枯萎后,即10月中旬至地冻前进行。春栽一般在每年5月中旬。栽时在畦上按行距15-20厘米开横沟,深20厘米,株距6厘米。栽后覆细土高于根头,浇透水。 4.3.3 田间管理 ①间定苗苗高3-5厘米时进行第一次间苗,苗高10-12厘米时进行定苗,按株距6-10厘米留壮苗1株。如遇缺棵,应补苗。补苗和间苗可同时进行,带土补苗易于成活。 ②松土除草由于桔梗前期生长缓慢,故应及时除草,在苗高5厘米左右时,要结合间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第2次于苗高8-9厘米,第3次于定苗后进行中耕除草1次,力争做到见草就除。 4.3.3 田间管理 ③追肥桔梗喜肥,桔梗除在整地时施足基肥外,在生长期还要进行多次追肥,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在苗高约15厘米时,每亩追施过磷酸钙20公斤,硫酸铵12公斤,在行间开沟施入。6-7月开花前,再追施1次过磷酸钙20公斤。 ④灌排水无论是直播还是育苗移栽,天旱时都应浇水。雨季田内积水,桔梗很易烂根,应注意及时排水。“喜水又怕水”,管理中要注意“灌水又排水”。

4.3.4 病虫害防治 ①根腐病主要为害桔梗根部,发病期6-8月,初期根局部呈黄褐色而腐烂,发病严重时,地上部分枯萎而死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注,每15天1次,连续用3次。发病严重应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 ②轮纹病主要危害叶片。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可用1∶1∶10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喷施防治。 4.3.4、病虫害防治 ③蚜虫危害幼苗和叶片。防治措施: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用3.5%乐果粉剂,每3天喷一次,连续2~3次。此外,还有蝼蛄、地老虎和蛴螬等危害,可用敌百虫毒饵诱杀。 5.1 防风生物学特性 5.1.1 生境防风适应性强,适宜温暖、凉爽的气侯,喜阳光,耐旱、耐寒;在排水良好、质地疏松的风沙土、生草沙土、黑钙型沙土的草原、草甸草原生长。 5.1 防风生物学特性 5.1.2 种子特性野生防风的种子成熟度不一致,需要一定时间的后熟期,出苗缓慢。防风种子不耐贮藏,隔年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 5.1 防风生物学特性 5.1.3 生长发育特性防风种子在15-25℃条件下即可萌发,经15天萌发,30天出土,40天以上出第1片真叶,以后每年增1-2片叶,8-10年生防风叶片可达8-15片。

野生防风根增粗缓慢,每年增1毫米左右,8-10年,根直径0.6-3.2厘米,长50-150厘米,可采挖入药。采挖后残留根仍可长出1-4株再生苗,俗称”二窝防风”。 5.1 防风生物学特性 5.1.3 生长发育特性防风第1年为营养生长,地上植株莲座状,生长到10月上旬茎叶开始枯黄,进入休眠期。经过休眠期后,于春季气候适宜时返青,植株生长迅速,并逐渐抽茎分枝,开花结实。 5.2 防风药用价值 味甘、辛,性温。 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无汗关节痛、风湿痹痛、四肢拘孪、皮肤骚痒等症。 5.3 防风栽培技术 5.3.1 种子前处理种子采收后,置阴凉处后熟5-7天脱粒,晾干贮藏。播种前将种子用35℃温水浸泡24小时捞出,放室内保持一定温度,种子开始萌芽时播种。 5.3 防风栽培技术 5.3.2 种植方法 ①种子直播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厘米开沟,沟深2厘米,然后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盖平,稍镇压,以秸杆覆盖并浇水保持土壤湿度20天左右可出苗,每亩用种子量1-2公斤。 5.3 防风栽培技术 5.3.2 种植方法 ②育苗移栽在收获时或早春,取粗0.7厘米以上的根条截成3厘米长的小段作种。

按株行距15厘米×50厘米、穴深6-8厘米栽种,每穴1根段,顺栽插入,栽后覆土3-5厘米,每亩用量约50公斤。 5.3 防风栽培技术 5.3.3 田间管理 ①间苗、定苗苗高5厘米时,按株距7厘米间苗;苗高10-13厘米时,按13-16厘米株距定苗。 ②松土除草生长期需进行多次除草,保持田间清洁。植株封行时,先摘除老叶,后培土,以防倒伏;入冬时结合清理场地,再次培土以利于根部越冬。 5.3 防风栽培技术 5.3.3 田间管理 ③追肥每年在生长旺盛期需追肥1次,用人粪尿、过磷酸钙或堆肥开沟施于行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