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肥膏满”是丰年。提起螃蟹,那一股独特的鲜美滋味便跳跃在舌尖,唤醒味蕾对水乡的记忆;洪桥,一个念起来便觉碧波荡漾的地方,正是记忆中的“鲜美”水乡。

长兴县洪桥镇位于太湖西南岸,河港交叉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有“中国河蟹之乡”的美誉,也是省内最大的河蟹养殖集聚区,目前有蟹塘养殖面积1.43万亩,养殖产量1600余吨,年产值达2.3亿元。打造的“长兴漾荡河蟹”区域农产品品牌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农博会金奖、全国河蟹优质奖、湖州市政府质量奖等荣誉,是绿色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也是浙江省首家淡水渔业“品字标”农产。

诸多荣誉加身,这一只小小的螃蟹,究竟有何神通?

蟹好离不开养蟹人,正是当地蟹农的冒险和创新精神,带领着洪桥河蟹养殖及现代农业发展从零起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传统到现代不断转型,用自身的努力和汗水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转型之路,走出洪桥百姓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

河蟹是怎样爬进洪桥的蟹塘的,这要从一个人讲起。

上世纪90年代,洪桥的一位纺织户钱金元心血来潮,跑到江苏省常熟市“逛”了一圈,品尝了当地闻名的“阳澄湖”大闸蟹后,被它的鲜美味道和它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吸引了。考察市场和养殖技术后,那年冬天,他便在家乡太湖村租下100亩低洼田养起了河蟹。第二年,这一百亩蟹塘便让这位农村致富能手“身价倍增”。

一人富不如一起富。时任太湖村党支部书记的钱金元还把养蟹技术无条件地传授给村民。之后,依靠养蟹富裕起来的村民越来越多,养殖河蟹成为太湖村的主导产业。洪桥镇党委、政府看到太湖村养殖河蟹取得的成功并成为村民致富的一条好路子,由镇政府出面,统一土地流转,顺应发展成立了洪桥漾荡河蟹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以农民养殖场为主体,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将原来分散养殖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做到统一苗种、统一生产物资、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六个统一”。目前,合作社成员单位(含家庭农场)已达到64家,以“七斗漾”为核心区域的养殖总面积达到2621亩,其中精心打造的农旅融合核心养殖示范区面积超4000亩,河蟹产量、产值均占全省河蟹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河蟹之乡”。

通过规模化生产、生态化养殖、精致化管理、数字化提升、品牌化经营等一系列的“精改造、微提升”动作,近年来,“漾荡”河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河蟹产业发展平台越来越优、成效越来越明显。洪桥镇党委委员宋金林介绍,洪桥河蟹养殖面积从开始的不到300亩,已扩大至1.43万亩;从最初的亩产100多斤,提升到如今的200多斤;蟹价从曾经的每斤7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斤220元;养殖模式从单一的河蟹,发展为蟹虾套养、蟹鱼套养等多种分层生态混养模式。蟹农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家家户户开上了小汽车,住进了大楼房。

“今年的螃蟹规格大都在公蟹一只五两以上,母蟹一只三两五以上。”在洪桥镇老周家庭农场内,蟹塘主人周玉方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科学养殖,螃蟹个头越来越饱满,他的百亩蟹塘,今年预计收入超200万元。

“蟹塘数字化改造后,蟹农可以通过数字化渔业智慧平台,实时监控螃蟹生长阶段面临的问题,科学喂养,省时省力又省心。”洪桥镇河蟹养殖产学研实践基地的技术负责人赵汉取正是引领洪桥河蟹养殖从传统走向数字化的第一人。2018年挂职洪桥镇副镇长后,他努力钻研,三四年来埋头蟹塘,利用所学知识,结合机械化、数字化手段,让蟹农们不再盲目依靠肉眼判断,走上“有数可依”的数字化养殖道路,从“凭经验养蟹”转变到“凭技术养蟹”。

如今,蟹农们不仅可以用手机实时查看蟹塘的水温、PH值、溶解氧等水质指标,还可以通过手机远程自动开关增氧机,免去了半夜巡塘、开增氧机等劳动。

眼看着小小河蟹成为聚宝金蟹,洪桥镇本着“一群人带动另一群人共同富裕”的初心,建立起七斗漾河蟹帮扶基地,专门而划出36.6亩养殖面积,通过合作社与10户低收入农户结对,提供蟹苗、技术辅导、统一销路、统一结算一条龙服务,将帮扶从“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人均额外年增收1.5万元。

“接下来我们要从卖蟹到发展农旅体验,以蟹为媒,打造新型农旅综合体,深度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宋金林介绍,洪桥镇已制定“两漾一港”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全面启动“水美乡镇”和“漾荡之旅慢行洪桥”水上慢行系统两大省级项目建设。同时,流转近500亩建设农耕文化园,打造“漾荡”果蔬基地,提供采摘、垂钓等体验活动,让游客吃在洪桥、游在洪桥、住在洪桥、休闲在洪桥。

3427691-511-1-长兴县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