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畔,花样漳州,菌香满溢。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凭经验”到“靠数据”,从“人力干”到“机器转”,漳州针对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出现的新需求与新问题,育良种、强良技、推良法,进一步厚植科技创新积累优势,推动食用菌产业工厂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谱写出一曲曲菌味香传、菌农富裕的豪情壮歌。

希望的田野上,科技创新深扎沃土,食用菌产业“丰”景正好。目前,漳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双孢蘑菇、白背毛木耳、杏鲍菇生产基地,双孢蘑菇产量及其罐头制品出口量约占全国的80%,白背毛木耳出口量约占全国的90%,食用菌机械产量约占全国的40%。2022年,漳州市食用菌(干鲜混合)产量45.99万吨,一产产值33.92亿元。

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核心驱动力

行走漳州山野,目之所见,科技创新“菇”事时刻在上演。

“从有到无”看“多菌齐放”——

“种子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芯片’,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就一定要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中,让农户种上我们自己创新研发的好菌种。”为着这个目标,漳州吹响“食用菌种业翻身仗”的冲锋号,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在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道路上奋勇争先。

头顶烈日、翻山越岭,种质资源“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心怀热土、耐坐冷凳,种业创新“弯道超车”“并跑领跑”。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农万金9号”金针菇产量比日本品种高13%,菇盖内卷不易开伞;“成杏 2015-6”杏鲍菇污染低,成品率高,出菇时间缩短,耐储藏;“福秀6号”秀珍菇适合工厂化栽培,菌盖厚、肉质结实,单袋子实体朵数最多……一代代育种人的艰辛和汗水让越来越多的食用菌优新品种经选育、扩繁,在漳州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如今仅漳州市农科所就拥有食用菌有效种质资源1000多份,全市食用菌良种使用率达90%以上,初步实现了杏鲍菇、毛木耳、双孢蘑菇等品种国产化。从早期靠引进外来品种,到打破国外食用菌品种垄断,漳州不断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在这场战役中,种业企业亦不断壮大,逐渐成为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先行军、主力军。2022年7月,万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辰生物)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是我省唯一入选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2023年6月,万辰生物入围农业农村部食用菌育种重点实验室。

“从会到慧”开“养菇新方”——

“之前我们夫妻俩在工厂帮人种菇,现在就管理‘家门口’的10间菇房,年均可增收16万元。”金秋时节,踏入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的“移动智慧菇房”,绿色菇架上排排菌包码放整齐,簇簇秀珍菇钻出菌包,长势喜人,菇农何国文正忙着剪摘新一茬的秀珍菇,谈及自家的菇房,他满脸笑意,“传统种蘑菇看天吃饭,按季种植,现在这个智慧菇房,不仅一年四季都能种蘑菇,而且通过手机APP就可以实时监控秀珍菇生长过程,出菇时间可控,再也不用大晚上爬起看菇采菇!”

何国文夫妻是漳州“移动智慧菇房”新模式的首批受益人。近年来,漳州市不断探索实践智能化养菇新模式,食用菌种植从传统的山野大棚搬进了智能菇房,一改过去“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华丽转身,阔步迈上工厂化、设施化、标准化、精准化发展道路。

现如今,“移动智慧菇房”在福建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综合试验推广站的求索更新下,更是从1.0“绿皮厢”成功进阶成2.0“百宝箱”,一间间菇房排列组合、握指成拳,秀珍菇、黑皮鸡枞菌、杏鲍菇、猪肚菇、榆黄蘑等18种食用菌皆可在其中生长绽放,实现“不固化、灵活可移动”的空间高度利用,让农户房前屋后的“方寸地”摇身变成“致富园”。

据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综合试验推广站站长陈国平介绍,“移动智慧菇房”应用了5G、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让食用菌产业变得“高大上”。把优质菌包置于菇房内的网格架上,“移动智慧菇房”的制冷机组就会进行“打冷刺激”,进行催蕾出菇管理,并利用智能化控制系统,根据食用菌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自动调整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

与百菇齐放的,是漳州菇农的笑颜。据测算,“移动智慧菇房”模式实现了工厂化周年化出菇管控技术,一组“移动智慧菇房”栽培秀珍菇(一组有10间出菇房,每间24平方米),每天可出菇1300袋,全年产量约28万斤,产值达168万元,可解决用工4至5人。

“机器换工”唱“量质并举”——

步入国家杏鲍菇良好农业规范生产标准化示范区福建嘉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一瓶瓶装完料的杏鲍菇自动化叠筐,通过机械手整齐地叠放在灭菌车上,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王炳河介绍,公司拥有三条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瓶栽杏鲍菇生产线,先进的流水线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机械化、操作自动化、工艺标准化,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更实现了产品的优质、高产。目前可日产21万瓶,日生产优质杏鲍菇50吨。

而在万辰生物,2022年7月获批的“国字号”科技小院——国家级食用菌科技小院也正书写着以智提质的新篇章。

“以年产4万吨食用菌计算,万辰生物所需土地面积仅为320亩,是传统种植模式的1%,用工量也仅占传统种植模式的2%,生产效率比传统模式提高了约40倍。”万辰生物相关技术人员介绍道,现今,公司不仅利用智能化与机械化技术,实现高产高效,还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玉米芯、米糠等农业废料作为食用菌培养原料,金针菇栽培后的废菌料应用于公司自身白玉菇、蟹味菇的栽培,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提速!提效!提质!工厂化生产、智能化管理不断写就漳州食用菌追“丰”“绿”“强”故事。据悉,漳州市拥有食用菌工厂企业47家,日产量超800吨。目前有6家省、市级龙头企业专门集中生产菌包(培养料),辐射供应给主产区农户种植,最大限度减少传统栽培露天堆场发酵产生污染,同时,推广菌渣资源化再利用技术,实现废菌渣资源化高效再利用,全市菌渣基料化、肥料化利用率达95%以上,可持续资源化利用成效好,食用菌产业已向清洁型优势产业发展,日臻成型。

高优品种落地、智能栽培技术驰骋、菌渣资源化再利用见效,漳州食用菌产业已然插上科技“翅膀”,在高效、循环、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腾飞”。

链式发展,打造战略性产业集群

从点上突破到链式创新,漳州食用菌产业不断延链增值,食用菌致富之“花”处处绽放。

精深加工延“产业链”。同发食品将废弃的蘑菇预煮液进行加工,生产出“蘑菇酱油”“蘑菇味精”等调味品;福建省中延集团旗下的仟滋味食品有限公司风口抢“鲜”,打造出菌菇预制菜“林菇爷”;海山集团和片仔癀携手共进,开发“菇精糖片”保健食品……以食用菌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漳州不断研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探索食用菌无限可能。

品牌建设提“价值链”。走好“品牌赢市场”发展路径,漳州开展“三品一标”推广行动,建立完善的食用菌生产质量监控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打造“叫得响”的品牌,依托“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中国菇都”等品牌优势,重点推进以双孢蘑菇、白背毛木耳、杏鲍菇食用菌品牌建设;多次举办“中国蘑菇节”,这个食用菌行业盛会为国内外食用菌行业信息和商贸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提升漳州市“中国菇都”“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知名度,助推漳州食用菌产品走向全国、行销海外。

产销对接拓“供应链”。健全落实食用菌冷链物流体系,推进物流园区、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项目建设;积极开拓市场,搭建互联网销售平台,形成食用菌“货销天下”的良好市场局面。

联农带农强“增收链”。

小小香菇,一头连着“菜篮子”,一头鼓起农户“钱袋子”。漳州致力将食用菌产业打造成实打实的“富民大产业”,依托国家、省、市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力量和创新优势,构建“科技+龙头企业+菇农”的产业协作模式,将发展成果辐射普罗大众。

“从我们这里出去的秀珍菇菌包,与传统自制菌包出菇模式相比较,一方面质量更加稳定,同时出菇时间缩短了90%,产量提高10%。”福建云佳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海碧介绍道,“通过联农带农,带动周边更多农户投入标准化的菌菇种植,也能让我们不断扩大销售,实现双赢。”

“企业给我提供菇房,还包销,让我们种菇更安心。”小戴是田寮村人,之前在工厂打工,2022年,他租了10间菇房开始进行秀珍菇种植,当年的出菇量就达到了80多万包,给他带来了40多万元的额外收入。

联出共富好“钱景”,铺就产业兴旺路。“科技+龙头企业+菇农”模式,改变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分散经营的状况,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产业转型升级,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科技研发创新,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可持续、迭代发展的内核和源动力。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综合试验站和福建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漳州综合试验推广站,持续建设发力,成为漳州食用菌产业技术支持的“双核”驱动引擎。“双技术体系”建设发展的有序良性积累演进,产生“聚宝盆”集聚效应,汇集形成食用菌科技创新研发服务的“硅谷”,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种业创新、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移动智慧菇房”生产新模式、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支撑,漳州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金字塔结构”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正乘势而新,持续发展,方兴未艾……

《海峡农业》2023年第9期 本刊记者 夏慧娟 通讯员 王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