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

守护绿水青山 赢得金山银山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近年来,宁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开展生态修复,提升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生态产品供给和价值提升,并通过生态产业化经营等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显化,形成了多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具体路径。2021年以来,我区先后推出10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进一步厚植宁夏生态环境优势,发挥了典型引领和示范推广作用。

荒漠“蓝色海洋”种出绿色希望

几百万块光伏板让昔日的黄色沙丘变身“蓝色海洋”。

鱼鳞般的光伏板一块接着一块,一眼望不到头,昔日连绵起伏的黄色沙丘,早已变身“蓝色海洋”。中卫市沙坡头区凭借良好的光照强度、辐照度和地理优势,已成为我区发展光伏产业的主阵地。在这里,几百万块半导体材料硅制成的光伏板,肆意地“捕捉”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沙漠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由此释放。

沙坡头区西北两面被腾格里沙漠包围,这里曾长期遭受沙害困扰,但同时这里的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利用日照时间长,属于国家Ⅰ类太阳能资源地区。为抵抗沙漠化侵袭,长期以来,沙坡头区持续开展造林绿化,积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2012年,中卫市在北部地区开工建设沙漠光伏产业园,汇集了华能、中节能、宁夏金信光伏电力有限公司、宁夏金礼光伏电力有限公司等众多大型企业的上百亿元光伏建设投资。第二年,产业园里的第一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充分利用沙区土地、太阳辐射等各类资源,推进光伏发电等沙产业开发,形成光伏治沙等防沙治沙新方法,并积极探索“光伏+”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助力沙漠沙地边缘生态屏障建设,走出了一条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

“上面发电,下面治沙,一地多用,向阳发展。”中卫市自然资源局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向记者介绍,光伏面板大面积安装后,其风障效应降低了风速,白天面板遮挡阳光,减少了水分蒸发,起到保墒的作用,夜间光伏面板会凝聚部分水分,早晨露水滴下滋润土壤,为电站内麦草方格及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而植被的生长更好地固定了流沙,稳固了光伏组件,光伏治沙已成为沙坡头区防风固沙体系的重要一环,有效控制了流沙,减少和降低了风沙危害,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将流动性沙漠改造成了草地,为过去“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3%左右提高至现在的35%以上,曾经沙害侵袭的地方已被治理成固定沙地,随着植被逐步恢复,生命迹象也慢慢多起来,不时能看到野兔、沙蜥、狐狸等野生动物和各种鸟类,且光伏电站建设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沙漠光伏产业园光伏发电区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69.5万吨。”

与此同时,沙坡头区积极推进光伏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建设“光伏+”产业项目。

“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可在大面积沙地进行规模化沙生植物种植,最大限度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充分结合。”唐希明说,在水资源可载范围内,沙坡头区开展了“光伏+农业”探索模式,引导开发企业充分利用光伏组件间隙空间,以及光伏阵列之间、场区道路等空闲区域,种植经济作物或牧草,适当发展畜牧业,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实现一片土地三重利用,提升沙区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光伏+旅游”模式,沙漠光伏产业园毗邻5A级沙坡头景区,沙坡头区在沙坡头旅游景区与沙漠新能源产业带之间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沙漠绿洲旅游区,实现光伏产业与旅游产业等第三产业有机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如今,中卫市沙坡头区正通过“借光”发展、生态修复、拓展产业链等途径,努力探索防止沙之害、用好沙之利的新前景,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光伏产业园的光伏发电区建成光伏电站容量达1030MWp,年可新增绿电发电量17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8.7亿元;光伏产业园的光伏制造区已建成年产3.1GW单晶硅、7200吨多晶硅的光伏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8.2亿元;沙坡头旅游区辐射带动周边沙漠旅游业发展,从业人数千余人,每年吸引游客5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0亿元。(宁夏日报记者 张瑛)

前人栽树植绿添“颜值” 后人培业扩产增“价值”

温棚种植的优势_温棚种植致富项目_种植温室大棚赚钱吗

彭阳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种植温室大棚赚钱吗_温棚种植的优势_温棚种植致富项目

彭阳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说起小流域综合治理,彭阳县不仅是宁夏的一面旗帜,其生态建设经验在全国黄土高原类型区也是一个样板。40年的坚持不懈改土治水、植树造林、治穷致富,曾经“无雨苗枯黄,有雨泡黄汤”的沟壑残塬披青挂绿、水清地平,“颜值”飙升。

在时间纬度上,生态文明是一个发展的历史过程,其建设之路永无止境。如今,彭阳县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生态建设提质增效,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观花赏景,养蜂种果,培育延长生态产业链,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彭阳县红河镇红河村村民王强,小时候摘杏子、晒杏干、砸杏仁,卖了钱赚学费。2015年,他回家乡承包了400亩山林,将矮小的山杏嫁接成红梅杏,保养了几年光景,光涨年龄不长个的“老头树”棵棵出落得遒劲有力。“遇上好年景,一茬红梅杏能卖70万元。”

“这两年,霜冻频繁,县里指导我们防霜冻,树下再种些板蓝根、柴胡等中药材。”王强告诉记者,彭阳红梅杏销路畅通,产业兴旺,一定能给群众带来好“钱”景。

绿色中藏着宝藏,彭阳县正华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喜奎深信不疑,2018年,他从粮食、山杏核、桃核代收购销迅速转入桃仁、杏仁粗加工,从年加工500吨扩大到年加工3000多吨。“这漫山遍野的树,是我开加工厂的底气。以前,我们收来卖出去,如今我们有优质货源,外商来这里采购。”12月2日,杨喜奎告诉记者,果仁脱皮、脱苦进行深加工,利润还会增加20%,他们明年将继续考察市场、开发客户,做好深加工准备。杏干、杏肉、苦杏仁精油、果木活性炭、木醋液……宁夏云雾山果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席维平曾告诉记者,漫山遍野的野山杏、山桃浑身是宝。过去由于人才匮乏、生产技术落后,开发利用率不高。“如今,随着我们进行精深开发杏产品和循环使用的条件一步步成熟,相信生产、研发、销售的短板将很快破解。”

在彭阳人眼里,花已不是花,是美好甜蜜的事业。孟塬乡小石沟村陈泽恩大学毕业回家乡创业,通过“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产业链模式,为乡亲们定期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上门为乡亲们做技术指导,手把手传授养蜂技术,把当地传统的蜂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全乡中华蜂养殖发展到520户4800多箱,年产蜂蜜5万多公斤,产值700多万元。“搞深加工,做护肤品,发展旅游产业……”陈泽恩对未来做好了规划。

城阳乡引进陕西海升集团在涝池村、长城村流转土地2500亩,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建设宁夏面积最大的矮砧密植苹果园区,有效解决相邻7个村农民增收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问题;从每年3月开始,红河镇红河村54岁的张银霞在500亩矮砧密植苹果基地、生态休闲观光采摘园工作,铰枝、挖苗、套袋、摘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这样干一年划算吗?”记者问。

“划算呢,1年有2万元的工资,流转了6亩地,每亩费用500元,主要是不走远就能挣钱。”

2021年底,彭阳县林木保存面积达175万亩,森林覆盖率34.31%,年减少入黄泥沙量1087万吨。累计治理小流域90条1879.9平方公里,新修梯田95.48万亩,其中高标准旱作梯田33.85万亩,流域治理程度80.58%。

“绿色”增强了当地发展的能力。彭阳县通过种植饲料玉米搞青贮氨化、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全县牛存栏9.5万头、羊存栏21.2万只,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引进试种新品种147种,推广红梅杏、矮化密植苹果、花椒、核桃、金银花等适宜品种40个,发展林草产业100万亩,朝那鸡、养蜂、小杂粮、中药材、辣椒、食用菌等特色种养业规模不断扩大。

彭阳县形成了百万亩桃杏花海、百万亩旱作梯田、百条生态示范流域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景观,建成了“看山花、游瀑布、赏梯田”的全域旅游环线,成为彭阳县一张亮丽名片。据了解,彭阳县的“周末经济”“假日经济”形势喜人,年均接待游客61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收入4.5亿元以上。(宁夏日报记者裴云云)

盐碱地里种葡萄 “不毛地”变致富田

温棚种植的优势_温棚种植致富项目_种植温室大棚赚钱吗

在温棚中探索立体种植模式。(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在不适合庄稼生长的盐碱地上种葡萄显然更难,但来自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林权服务与产业发展中心的科技成果破解了这个难题。近年来,宁夏林权服务与产业发展中心专家团队会同自治区林业草原局科技处、石嘴山大武口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施展绝技,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最终实现了盐碱地上种葡萄、蔬菜、草莓的奇迹。

大武口区水分蒸发强,年蒸发量达到降水量的十余倍,且地下水位较高,导致盐碱化严重。土壤像泡在盐水里,是一个几乎能消灭所有作物的“杀手”。在这里,作物出苗难,高产更难。

当地农民种植大棚,总需要一遍遍地用黄河水灌水,如同用水一遍遍“洗出”土壤中的碱,耗水量惊人。专家们与科技人员看着白花花的盐碱地,想出了办法。“我们实施设施葡萄高干水平棚架复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使用客土覆盖技术开展盐碱化土地土壤改良,采用农村比较多的玉米水稻的秸秆等材料,在盐碱土地上覆盖0.8米—1米厚的优质土壤。”大武口区自然资源局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鄂海霞告诉记者,实施开沟、铺秸秆、土壤培肥覆盖、起垄等措施,不仅更加有利于排水,也阻断了因土壤“毛细管”作用导致的返盐返碱。

技术成熟了,如何让农民掌握技能?在专家团队的全程指导下,林技中心专业林技人员开展技术服务,通过发放技术图册、举办培训班、组织观摩活动等方式,对苗木定枝、树形培养及修剪、病虫害防控等知识进行普及,从设施葡萄品种的选择、设施规划、架杆拉丝、设施增温、设施环境调控等方面全程跟踪指导。

盐碱地上只能种葡萄吗?“当然不是,土地改良后,可以种植很多蔬菜水果。”鄂海霞告诉记者,科技人员在温棚中探索“立体”种植模式,种植玉波二号、蜜光、葡之梦、黄金蜜等优新葡萄品种。在葡萄种植的第一年,还利用温棚内的其他空地种植草莓、番茄等作物。待第二年葡萄水平架成型后,又在水平架下种植芹菜、菠菜、葱、白菜、香菜、茼蒿、生菜等低矮的绿叶蔬菜,每年可以种植两三茬,有效利用空间,提高收益,快速推动了生态设施特色林果业发展。

此外,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还在大棚内建立了“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在水果和蔬菜的生长全程施用农家肥、生物菌肥等,喷施生物农药,杜绝了化学农药等残留。比传统农作物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40%以上,节约用水40%以上,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30%以上。

昔日的“不毛之地”变了样:通过盐碱地改良,耐盐林果盐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对水源、土壤等农业生产依存的基础资源不会造成破坏,也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盐碱地开展设施农业提供了经验。(宁夏日报记者赵磊)

“矿山修复+” 不只是山体颜色的改变

“嗖!”脚下突然蹿出一个东西,把正在贺兰山慢行步道上锻炼的许勤吓了一跳。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野兔。

“在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还遇见过几次梅花鹿。”许勤说,看见岩羊、山鸡已不再稀奇,这是生态环境改善的结果。

在贺兰山众多生态改善举措中,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废弃矿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镇北堡矿区位于宁夏西北部、贺兰山东麓冲积扇扇缘区,蕴藏着丰富的建筑用砂石资源。由于开采历史较长,区域内废弃矿坑遍布、大面积砂石裸露,植被损毁、水土流失等问题突出,区域生态环境退化。

我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促使市场主体在镇北堡矿区开展生态修复、发展生态产业。

2010年起,宁夏实施包含镇北堡矿区在内的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建设。先后出台十余个扶持政策及规范标准,并成立全国第一个省级葡萄酒产业管理机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园区管委会。同时,每年拿出大量资金,在生态治理修复、良种苗木引进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等环节上加大投入力度。

针对砂石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聚焦葡萄产业区域发展定位,镇北堡矿区砂石资源主要开采经营市场主体——宁夏志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逐步开展产业转型,通过边开采边治理、封闭式厂房建设、厂区环境绿化等一系列措施,打造“绿色工厂”。利用采矿塌陷区和废弃砂石料,投资建设占地共6500余亩的志辉源石酒庄、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以及桃李春风生态园,形成葡萄酒、休闲娱乐、生态观光等多元化生态产业,产生的经济利润又反馈于砂石厂“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绿色工厂”和生态产业的良性互动互促发展。

通过生态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修复、龙头企业示范,吸引企业投资落户,形成市场化竞争机制。社会资本争相投入开展生态修复、发展生态产业,打造了一批葡萄酒酿造、农业技术、旅游休闲、教育科研、影视文化等产业基地和特色小镇,形成绿色产业集群,有效延长生态产品价值链。

过去的贺兰山主要是灰色,如今的贺兰山水绿、山青、天蓝、酒红。

4000亩的镇北堡矿区治理采矿沉陷区已种植树木16万余棵,建设生态防护林6000亩,形成酿酒葡萄种植园2000亩,带动劳动就业1200余人,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致富。

生态产业价值高效转化的同时,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镇北堡矿区及周边建设有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植物科普园、文化运动公园、生态观光园、餐饮、民宿,形成葡萄酒、旅游、文化、科教等相互融合促进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全链条、多元化的生态产业带,乡村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志辉源石酒庄于2020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年新增旅游产值收入2000万元以上。

随着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品牌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先后有40多家酒庄的葡萄酒在各类品鉴评比中获得700多个奖项,逐步打造形成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产地品牌价值,成为区域发展的绿色支柱产业。(宁夏日报记者乔素华)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