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传统的山地水稻种植插上科技的“翅膀”,在浙江省农科团队的帮扶下,浙江省丽水市的青田鱼跨越山海,“游”进了古蔺县,助农增收,促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稻鱼共生共存
巧送一本致富经
“乡亲们,来接鱼了……”近日,在凤凰村万亩“稻鱼共生”示范园区里,在一声声欢快的吆喝声中,稻花鱼苗被分成一车车、一桶桶、一盆盆送到农户手中。
又一年,千里之外的青田县稻花鱼“游”进了古蔺县,扑腾出乡村振兴的致富水花。此次包括德耀镇在内的4个乡镇(街道),共收到了来自青田县的鱼苗3000斤,可覆盖稻田150亩,受益农户70余户。
正在领取鱼苗的凤凰村8组村民祝兴德,麻利地将蓝色的鱼箱绑在摩托车上:“你看这鱼苗多好,今年保准又是一个丰收年!”
祝兴德说,“稻鱼共生”已成为他的主要收入来源。前些年,包括祝兴德在内的不少村民尝试在稻田里放养本地鲫鱼以增加收入,但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养殖的鱼个头不大、数量不多,基本没什么经济效益。一直以来,不少村民都在琢磨着如何提升稻田养鱼的品质,从而产生经济价值。
改变发生在2021年。当年,浙江省驻泸州工作队经多次调研后提出,乌蒙山区与浙江省西南山区的生态、地理环境相似,稻田资源丰富,适合引入青田县“稻鱼共生”经验,于是便有了青田县结对帮扶古蔺县的试点项目。
2022年,按照青田县的养殖技术,青田鱼开始在古蔺县“安家落户”:在稻田的内侧挖出一条形似月牙状、深度在40至60厘米的鱼沟,并用空心水泥砖进行物理隔离,使得稻田内的鱼可以自由进出,形成了一个田里捕食、沟内休憩的稻花鱼养殖“小天堂”。
项目落地,离不开专家的全程指导。为提升技术支持力度,青田县邀请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丽水)两山学院的专家到古蔺县考察指导,编制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作战图,并聘请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家为古蔺县培训新型农技人才。
徐冠洪就是来到凤凰村对点帮扶的专家之一。他的到来,让农户们渐渐懂得了生态养殖的理念,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禾苗为鱼遮挡阳光、鱼能吃虫子水草、鱼粪还田、稻子不施用农药”的“稻鱼共生”绿色系统。
随着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模式的推广普及,凤凰村逐步由“小打小闹”走向了市场。目前,园区内九成农户掌握了“稻鱼共生”养殖技术。
生态立体模式
有了三本增收账
夏季的凤凰村,梯田星罗棋布,拔节生长的秧苗连成一片,铺满大地。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农户们在德耀镇的组织下,在纵横阡陌的田埂上科学地种上了大豆,更好地把土地资源充分利用了起来。
“田埂豆生产具有不与粮食争地、争肥、争季节等优点,密集的根系使田埂不被夏季雨水冲毁,起到保护稻田的作用,还能为农户增加一笔收入。”德耀镇党委副书记万正敏介绍。
水面种稻、水体养鱼、田坎种豆,一块稻田实现了三种耕种方法。当前,凤凰村万亩“稻鱼共生”示范园区已实现了以特色种养为纽带,建立起“稻田养鱼,田坎种豆”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了一田三用、一田三收,有效拓宽了农户们的增收渠道。
由此,园区的农户们有了三本增收账:从8月开始,田坎边的豆子熟了,每亩产量在100斤左右,预计收入500余元,园区迎来一田三用的“第一收”。到了9月,水稻进入收割期,园区遍地金黄。之前稻谷只能卖2.2元一斤,通过“稻鱼共生”工程助力,现在平均价格能卖到3.4元一斤,按照亩产千斤算,预计每亩收入3000余元。10月,肥美的稻花鱼就可以收获了,一亩稻田可收获100至150斤成鱼。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算,每斤稻花鱼卖40元,预计可增加收入4000元至6000元。
今年,园区预计将实现稻米产量72万斤,稻花鱼9.6万斤,大豆16万斤。在青田县“稻鱼共生”的基础上,古蔺县结合实际继续探索,把“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落实在行动上,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