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年,青田的“河权改革”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前不久,章村乡8个村总长度22.99公里的河道,获得了河道使用经营权项目银行的500万元贷款授信。其中,吴村村集体率先拿到20万元贷款。
这一被称作“河权贷”的改革试验,是对6年前青田开展河道“承包到户”改革的升级。
“从今年7月开展水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发证,到现在推出‘河权贷’业务,贯穿六年的‘河权改革’成功步入新阶段。”青田县委常委陈海民说,随着沉睡的河流资本被不断激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正在创造性地拓宽着。
始于治水
诞生于民间的“包河到户”
谈及“河权改革”,章村乡是绕不开的一笔。这个藏匿于青田偏远山区的山乡,曾如同贯穿于全乡的河流章村港一般“波澜不惊”。
直到2014年,这里的河流连带着章村乡,突然成了全国焦点。
当年9月,在黄肚村下田自然村,下田村集体和村民汤春林以公开竞标的方式,用3万元承包了1.5公里长的下田坑十年经营权。
随后,这种公开拍卖河道经营权的方式,在一个多月间迅速推广到章村乡的黄庄村、竹章村和颜宅村。同年10月,章村乡又先后成功举办了4场河道经营权公开拍卖会。
这是章村乡在“五水共治”背景下,自发探索对治水行动的创新——确立“河道所有权国有,管理权赋予行政村,经营权(彼时当地称作“承包权”)到村、到户、到人”的方针,把河道经营权像承包田地一样分段承包出去,并明确承包人有权在河道进行有限定的休闲渔业等经营活动,同时负责河道日常管护。
五场拍卖会后,章村乡的河道经营权改革引起了省、市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谁也没想到,这个偏远山乡会因此迅速成为改革试点,并入选“全国十大基层治水经验”。
由此开始,章村乡的“河权改革”日渐成熟,不仅改出了河水清清,也改出了一个“以河养河”的新模式。
2015年,“包河到户”这个新名词吸引了原本在外办厂的吴村村民王福庭,他也因此成为了最早投身河权改革的承包人之一。
“我们这些从小在河边长大的人,过去回村时常觉得遗憾,因为原本清澈的河流不见了。”于是,王福庭与志同道合的乡亲投资上百万元成立公司共同承包河道,一面治理维护,一面创业致富。
从承包生效后的第一天起,王福庭就亲自带头,每天巡逻查看河流环境、清理河内垃圾。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如今的章村港吴村河段已是一道美丽风景线,清澈见底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只有从几张老照片上,才能看到河道杂草丛生、乱石成堆、垃圾横陈的旧时模样。
章村乡乡长李剑鸣算过一笔账:“五水共治”前,青田县保洁经费只有陆面的人均标准15元。当时,水利行业普遍存在的水利设施管理经费不足问题,给农村河道管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包河到户”不仅为村集体增加了租金收入,还能每年为乡里省下20多万元的保洁经费、河道管理费。
这几年,章村乡的“治水经验”不断在青田复制,截至2019年末,全县已完成“河权到户”改革河道47条(段),涉及11个乡镇(街道)、45个行政村,总长152.75公里。
河水变现
乡村振兴的“多元化”引擎
今年是王福庭在章村港里“淘金”的第五个年头。比起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河道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更让王福庭津津乐道。
过去,吴村村在丽水是个不起眼的存在,“偏、远、穷”的标签牢牢贴在这个日渐没落的小山村上。
这些年,“河权改革”改出了清澈澄净的吴村河道,也悄然改变了吴村的发展轨迹。这种蜕变是由表及里的——看表面,吴村村河水和村庄变得干净整洁;看内里,村民的观念意识发生了彻底改变,并因河寻得了致富的新可能。
将权和利绑在一起,先管理后盈利。王福庭在治理河道的同时,还投放了几万尾田鱼苗。河水清了,鱼儿游得欢,引得垂钓爱好者络绎不绝。在吴村河道,单人单日的垂钓收费已达120元。今年上半年钓鱼节期间,每天都能迎来四五十位垂钓者。河道内的石斑鱼,每公斤的售价达160元,若制成鱼干,价格还能翻倍。
与此同时,吴村村还探索建设起了“河权改革”的衍生品——位于村庄中心的30余亩荷花塘。去年,村集体统一流转了村里这块连片的土地,种上荷花。塘水缓缓流动,源自河道,最终又汇入河内,形成循环系统。“比起种水稻和蔬菜,每亩莲子的产值高得多。”吴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智标说。
吴村村的“合作制承包”模式,只是章村港边“河权到户”改革的一个精彩缩影,事实上,闪耀着民间智慧的模式创新,已经成为章村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在留守老人较多的黄肚村,村老年协会在2014年章村乡试点“河权改革”后,竞标承包了河道。利用老人们闲暇时间较多的优势,协会对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并以河道的渔业收入补贴“幸福食堂”,安排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在食堂免费用餐,成功解决了留守老人“吃饭难”的问题。
在颜宅村,“河道经营权改革”一推出,村两委就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30多位村民按每股2000元自愿入股,以股份制承包模式取得了村里的河道经营权。由于颜宅村可利用的河道面积较大、水系发达,合作社采用“河田一体”开发模式,在稻田里养鱼、田螺、毛蟹等,在河道里养殖石蛙、畜禽等,同时改造和修建拦水坝等水利设施,形成了200亩河道生态“经营圈”,让百姓切实分享到生态红利。
类似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依托“河权改革”,章村乡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80多万元,同时带动了“活水养鱼”“生态果园”“乡村民宿”产业的兴旺。
改革升级
“河道绿水”变“金融活水”
20万元的“河权贷”对正处于大发展的吴村村而言,犹如一场“及时雨”。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与所有推行河权改革的村庄一样,吴村村也面临着析产确权难、融资流转难、长效经营难等瓶颈。
正如敢于带头“吃螃蟹”的王福庭所言,他开办企业的初衷并非短期谋利,而是希望在河道里觅得可持续发展的致富商机。
“这些年,在把河道治理得更好的基础上,我们也寻到了好项目。”王福庭所说的项目,指的是生态清水鱼养殖——引来章村港的水建池,投放草鱼在池中养殖。经过两年试验,如今已初显成效。“我们有最优质的水源,项目取得成功在意料之中,但当我们计划扩大养殖规模时,却遇到了资金难题,亟需借力。”
如今,“河权贷”成为王福庭的“欲借之力”。这个意愿,随着吴村村集体所贷的20万元快速到账,而变得更加强烈。
“随着吴村发展的步子越来越快,我们需要的建设资金也越来越多。”王智标说,因为“河权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吴村村近年来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光,“河道生态修复以及河道边的生态景观建设,是村庄基础建设计划之一,这20万元‘河权贷’来得正是时候。”
吴村村在“河权改革”中遇到的难题,并非孤例。今年7月,为满足农村河道承包经营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资金需求,青田出台相应实施方案,启动河道使用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10月初,青田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给章村乡政府颁发了水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证。目前,章村乡8个村22.99公里、总面积86.54公顷的河道,共获得河道使用经营权项目银行贷款授信500万元,承包者可将河道使用权、河道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解资金之“渴”。
“开展‘河权贷’改革试点,为的就是破难点、疏堵点,进一步提升改革成效。”陈海民说,通过开展河道使用权、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河道绿水”将变为“金融活水”,“农村河道生态修复、农田水利、村级公建项目、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农业生产等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能因此得到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