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全、于海峰、张国东、李凤英、祁向军、白营、陈盛艳、闫晓林、安玉民、段永成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以特色产业建设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2020年,凌源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做优一产富民”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突出抓好基础建设

围绕设施农业、畜牧业、经济林“三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整合农口资金补短板、打基础、兴产业。2020年,我市新建高标准农田7.2万亩;新建设施农业小区49处、4450亩,新建温室大棚1233栋、冷棚2329栋;引进温氏、大伟嘉、中储粮等公司入驻我市,新建畜牧小区50个规模,大场大户100个,全市猪、牛、羊、禽存栏分别达到36.37万头、13.91万头、31.1万只和618.26万只;新增经济林3万亩。

(二)突出抓好体系建设

坚持品牌兴农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的供给质量、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

(三)突出抓好 “一区十园百基地”发展平台建设

在抓好农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以重点片区的重点乡镇街为中心,规划布局了10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40个现代农业基地。

(四)突出抓好“农业+”工作

通过推动“农业+文化旅游”、“农业+互联网”等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乡村特色民宿、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森林康养、运动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我市农产品出村进城互联网项目获农业农村部批准。

2021年,我市坚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1.突出抓好农业体系建设,筑牢发展基础

一是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持续抓好“一区十园百基地”工程建设,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现代农业基地20个以上,新增设施农业1万亩,改造老旧棚区1万亩,发展“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专业乡村5个;持续抓好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80个,争创国家级生猪、肉牛调出大县;进一步扩大“两杏一枣”基地规模,在青龙河流域重点发展以苹果为主的鲜果产业,新增经济林0.5万亩;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经济作物4.5万亩,种植杂粮面积7.4万亩。

二是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多种经营共同发展。要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培育国、省、市级示范社11个;培育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3个;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技术及产品导入小农户。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凌源百合”“凌源蔬菜”等6个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开展“两品一标”认证;鼓励和扶持企业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全面实施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国家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

2.突出抓好农业项目建设,加快农业生成工业步伐

一是强力推进“飞地”经济。牢牢抓住辽西北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重大机遇,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围绕补齐产业链短板,实施有针对性招商,确保“飞地”经济继续走在全市前列。每个乡镇街必保完成新落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以上。要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作为飞地项目的重要一环,占飞地项目比重要达到1/3以上。

二是依托菜花畜果特色主导产业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年计划新建续建项目34个。加快推进新建续建项目建设,必保年内全部建成投产。紧盯正在洽谈的投资项目,积极与企业深入对接,一盯到底,力争2021年签约并落地开工。

三是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加快编制完善北炉园区规划,按规划分步实施。对已签约的食用菌生产加工项目做好相关服务,力争开春及早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冷链集配中心、滑子菇生产加工、晟昱菜业蔬菜加工改扩建等项目及早落地,开工建设。小城子、宋杖子和北炉三个园区全年必保实施项目10个以上。依托农业园区积极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3.突出抓好农业产业链延伸,全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一是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抓住高铁贯通契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重点培育一批精品农家乐、民宿,争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创建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打造东北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是以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为引领,健全市、乡、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推广“电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先进经营模式,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引进和培育8家以上电商龙头企业。

三是大力发展乡村物流,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完善物流配送服务,各乡镇都要建设1处乡镇专业物流配送中心。鼓励积极发展建设冷链仓储、分捡包装设施,力争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项目、宏瑞屠宰物流、农业科工贸数字物流产业园项目年内开工。加快推动荣发能源有限公司仓储物流、辽宁巨翼物流富源矿业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二、加大乡镇和行政村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我市农户无害化厕所建设项目9619个,于2019年10月开始施工建设,截至目前已经建设完成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4537座。到2020年末,我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达到85%以上。二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建设。安排专职保洁员238名,兼职保洁员近4400人。我们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大地方投入力度,购置了钩臂6台垃圾转运车,配备了10个储存量8吨、容积12㎡的垃圾压缩箱;新建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0处;完成31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国、省干道沿线乡镇筹集资金购置了90余个移动式垃圾转运箱,垃圾清运车辆70余台,基本实现了户配置垃圾箱、村配置垃圾车、垃圾收集点,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覆盖100%,乡镇政府所在地行政村和美丽示范村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垃圾分类群众知晓率达到95%以上。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90%以上的生活垃圾得到全面整治。水务部门将村屯房前屋后有治理保护任务的微小河沟纳入“河长制”,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三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今年共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9处,主要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和一体化污水设施处理模式,各污水处理设施均采用暗管雨污分流体制排水,现工程正在实施建设。目前我市农村均未形成生活污水地表径流,不存在黑臭水体。四是我市村村通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干道路交通标识标牌齐全、规范。所有学校周围均设立“减速慢行标志”,校门口均设立减速带。通行政村主干公路全部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村庄连接道路路宽均在3.5米以上,美丽示范村硬化路面通村部、学校、养老院、文化广场、卫生室等公共场所率达到100%。五是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9处,投资2362万元,改善2.32万人饮水条件,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75.73%,自来水普及率达70.98%。

2021年,我市重点抓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全面实施路长制。新建农村公路120公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内道路170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4.5万亩,完成小流域治理3万亩、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0.75万亩。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造林绿化9.5万亩。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积极争取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项目,计划到2025年,建立完善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共计完成新建、改造农村饮水工程818处,计划投资55265.55万元,其中: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18处,涉及人口36360人;改造集中供水工程700处,涉及人口339037人。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农村供水人口将达到39.62万人,农村集中供水率将达到84.0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20%。2021年继续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全力抓好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疫情防控为切入点,以“四化三治两提升”行动为抓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不断提升。

一要继续抓好7个省级美丽宜居村、10个朝阳美丽示范村创建,积极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尽快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二要加强农村保洁员队伍管理,强化考核。积极推进垃圾转运设施建设,新建移动式垃圾中站16个、固定式生活垃圾中转站3座、农业生产垃圾处理站12座,新增垃圾转运车248台,实现每个行政村一台,做到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抓好乡村生产、生活垃圾清理工作,重点常态化清理乡镇政府及办事处所在地行政村、美丽示范村(宜居村)、国省县干道沿线行政村和沿线两侧可视范围的积存垃圾、柴草杂物、沙堆土堆粪堆、白色垃圾等,逐步取缔国省县干道和政府所在地村的垃圾池,合理设置垃圾箱或封闭式垃圾暂存房。推进垃圾分类减量,美丽宜居村、美丽示范村、乡镇政府所在地行政村全部实行垃圾分类,有条件的乡镇可以扩面。三要加快推进农村改厕问题整改,确保所有改建厕所全部正常使用,让农户“用得上、用得好、用得满意”。 探索建立后续管理服务长效机制,通过组建社会化服务公司,搞好粪污肥料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四要认真落实河长制,积极开展河道“清四乱”,严厉打击违法排污等涉河违法行为。对重点水域的村庄污水加强整治,实现达标排放,积极探索污水处理与户厕建设一体化运行模式。

三、全面推进乡村组织和人才振兴

2020年,大力实施“红色头雁”工程,调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抓牢村“两委”换届有力契机,严格程序标准,严把村党组织书记入口关,将致富带富能力、推动乡村振兴能力作为选拔村党组织书记重要参考,率先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市委管理,注重选拔致富带富能力强、敢闯敢拼、能推动乡村振兴的干部,117名优秀人才到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头人比例达100%,企业家型村书记达到32.5%,基层党组织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作用凸显。为充实乡镇农业干部队伍,在乡镇设置了农业专业公务员招录岗位,专业囊括农业类、林业类、畜牧业类等类别。大力推进 “引才、育才、用才”工作,利用农业农村部项目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869人,农民职业经理人255人;培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人才400人、农村实用人才2000人、农民技术员2100人、职业农民1.3万人;推进“千名专家进园区进企业”工程。引进沈阳工业大学、省农科院、大光科技团队等域外专家团队29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53人;实施“高校毕业生‘凤来雁归’”工程,企业共招聘高校毕业生68人;实施“双创”工程,创业企业达90家,培养创新创业者329人。

2021年,计划举办乡镇街公务员、村党组织书记、全市选派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培训班,提高农业干部专业技术水平,劳动、农业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能组织带领渤丰现代农业、东远农贸等涉农企业到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高校进行招聘宣讲,鼓励凌源籍涉农专业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结合凌源设施农业、花卉、食用菌等产业优势,将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向基层延伸,分别在小城子、刀尔登、东城等乡镇街设立10个创业创新孵化分基地,同时为80户农户发放低息创业担保贷款1373万元。我市继续实施“富民强村”工程,持续完善“村社合一”发展模式,确保年末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上村达到50%。实施“凌河先锋”工程,加大发展党员力度,培养党员致富能手,建设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强力开展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改造升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提升服务效能。坚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就地培养,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农民职业经理人、农村青年电商、农民技术员等农村实用人才1600人以上。同时,抓好本土人才的使用。组织各类专家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科技助力服务活动,做好科技特派活动。二是筑巢引凤,引导外地凌源籍优秀企业家、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创新,让各类人才、资本等要素在农村广阔天地发挥作用、大展身手。继续抓实大学院所与“飞地经济”、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深度对接与合作,深入推进“专家进园区进企业”工作,依托“一区十园百基地”建设,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吸附人才作用,吸纳引进人才100人以上。

我市今后将在市党代表和各相关部门的监督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让广大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单位负责人(签字):刘小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