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铜仁市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风光无限,这个山水错落有致的古朴村寨,吸引了很多游客观光游玩,端上旅游饭碗的农户们忙得不亦乐乎。

这样的场景,是曾经的云舍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过去,云舍村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差,贫困发生率高。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的助推下,云舍村因地制宜、准确定位,走出了依靠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道路。

云舍村在贵州不是个案。近年来,贵州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先后出台了《贵州省标准化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大力实施旅游扶贫九项工程,2016年至今,累计113.8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增收,20个项目入选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遵义花茂村、安顺“塘约经验”等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旅游扶贫以其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贵州产业扶贫的一支生力军,为贫困地区开启了一条脱贫致富、走向振兴的发展之路。

青山秀水变成致富新机

雨水过后,天气晴朗。安顺市平坝区夏云镇小河湾村,杨柳依依,流水潺潺,公路干净整洁,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尽收眼底,游客们借着阳光,享受难得的恬静舒适。

“以前村里生活环境差,家家户户日子难挨。”小河湾村村民汪琴说,这些年政府精准扶贫,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不仅路修通了,还进行了人居环境改造,村子变得格外靓丽。

山村提升了“颜值”,也释放了发展的动能。小河湾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丰富旅游业态,写好“旅游+”文章。如今,小河湾村开设农家乐28家,客栈3家。近3年来,小河湾游客接待量平均增速41.2%。

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通过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拥有独特乌江风光的化屋村迎来了跨越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其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

精准扶贫推动了脱贫致富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化屋村“苗族歌舞之乡”的文化名片也因日渐火热的乡村旅游为更多人熟知。2017年,化屋村实现脱贫摘帽,撕掉了绝对贫困标签。

创新思路攻克贫困堡垒

思路决定出路,这一点在旅游扶贫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近年来,贵州各地结合实际,充分发掘自身特色、利用资源优势,找准发展思路,实现了“旅游做加法,贫困做减法”。

遵义市湄潭县金花村,过去,村民靠种茶采茶为生,收入增收慢。2016年,湄潭县启动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广“三变”改革经验,金花村成为改革试点之一。

“三变”改革给往日平凡无奇的小山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金花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引进贵州天下茶园旅游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组建贵州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村民通过自营、入股、合资等方式,参与旅游业经营管理,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

以农民利益为基础,培育和引进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是盘州市娘娘山景区的发展思路。该景区整合农村闲置房产、宅基地及荒山荒坡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贵州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样板。

拥有相似经历的还有兴义市万峰林脚下的上纳灰村。2017年,由上纳灰村村委会和村民共同持股成立兴义市万丰益农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着力打造“候鸟式健康养老基地”。据统计,2018年,全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旅游总收入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0元;2019年,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夯实基础助力振兴乡村

农舍变民宿,村寨变景区。以贵阳市开阳县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龙广村成为贵阳市民踏青出游品春光的好去处。

2017年以来,龙广村引入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闲置房改经营房、自留地改体验地、老百姓改服务员,保青山留乡愁“三改一留”的开发模式,将农户自有闲置民房入股公司进行统一打造经营,探索出一条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脱贫后的龙广村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实施产业、基础设施、保障等提升工程。同时,注重党建引领、志智双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提升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止龙广村,所有被旅游扶贫春风吹到的乡村、城镇将在未来美丽蝶变。(记者 向秋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