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蜜蜂,简称中蜂,是中国境内东方蜜蜂的总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在被人类饲养以前,它们一直处于野生状态,中蜂广泛分布于除新疆以外的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的丘陵、山区。
中蜂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也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而产生了差异。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将中国的东方蜜蜂(中华蜜蜂)初步分为北方中蜂、华南中蜂、华中中蜂、云贵高原中蜂、长白山中蜂、海南中蜂、阿坝中蜂、滇南中蜂和西藏中蜂9个类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类型或会有所改变。了解中蜂的类型,有利于对中蜂的保护和利用。
一、我国中蜂饲养历史
在中国,利用中蜂采收蜂蜜的历史悠久,“蜜”字最早出现在大约3300年前商代遗存的甲骨文中;“蜂”字最早出现在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在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蜜蜂”二字开始组合成双音节词并沿用至今。
人工饲养中华蜜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秦代(公元前306年)以前,人们开始以看护野外树洞、石洞内的中蜂进行原始的养蜂生产活动,获取蜂蜜。
在西方蜜蜂引进中国以前,全国各地饲养的蜜蜂均为中蜂,多数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蜜蜂大量引入中国,受西蜂饲养技术的影响,中蜂进入了活框饲养、传统饲养相结合的时代,形成中蜂传统饲养技术和仿西蜂活框现代饲养技术交错发展,从此,中蜂和西蜂也开始了种间竞争。中蜂在蜜源采集、蜂巢防卫、交尾飞行、病害防御等方面都受到西蜂的严重干扰和侵害。在中、西蜂激烈的种间竞争中,中蜂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导致群体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加上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危害和传统的毁巢取蜜生产方式,致使中蜂大量死亡。而且经受着饲养者选择的严峻考验。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中蜂现代活框饲养技术的推广,成为我国中蜂饲养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爆发,使我国中蜂业受到严重打击,蜂群数急剧下降,加上西方蜜蜂的强大生产性能的吸引,使很多养蜂者弃中从西,或弃蜂从工从商。20世纪80年代由于山区开发,蜜源植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以山区为分布重点的中蜂更是雪上加霜,养蜂需要大转地饲养,由于中蜂大转地生产性能不及西方蜜蜂,因此,加剧了中蜂数量的减少。
由于中蜂基数下降,在与西方蜜蜂的种间竞争中,中蜂处于不利地位,使中蜂的饲养规模进一步削弱,原以饲养中蜂为主的省份和地区,中蜂被迫退缩到一些山区,数量稀少。如黑龙江省现在人工饲养的中蜂几乎找不到,只有在野外极少量存在,很多专家发出救救中蜂的呼声。这种现象一直延伸到21世纪初,2008年农业部组织对全国蜜蜂资源进行调查,中蜂群数在250万~280万群之间。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