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四川省委和宜宾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要载体和抓手,积极探索独具苗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今年以来,兴文县“三农”工作持续保持稳中有进,粮食面积突破61万亩,确保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24.5万吨,畜牧产业加快发展,预计2021年存栏肉牛40万头,出栏55万头以上,综合产值45亿元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兴文县农业产值一产业增加值前三季度完成41.9亿元,其中种植业18.47亿元;畜牧业19.21亿元;特色水产1.42亿元;林竹业2.8亿元,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88元,预计2021年年底能达到18625元。

兴文龙虾走红全国 特色农业富民增收

随着天气渐冷,宜宾大多地方已经没有了龙虾的踪影。在兴文县共乐镇的现代农业园区却异常热闹,眼下的龙虾已经售到了80元/斤,在公司和合作社的带领下,如今龙虾养殖已经成为了当地的致富路。

位于共乐镇东阳村的稻虾产业基地,引入西南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和山朵万象园、润亿澳龙专业合作社、虾乐多专业合作社等多个项目,着力推动核心产区带动本地区稻虾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科技化发展,目前小龙虾产量4000吨,产值约2亿元。

共乐镇是兴文县小龙虾养殖核心示范区,以稻虾产业为主导,规划发展稻虾20000亩,深度融合稻虾IP、生态观光、现代农业等功能,打造现代农业园区,让龙虾特色产业成为百姓致富手段。

而共乐镇的现代产业园只是兴文特色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兴文县重点打造“竹、蚕桑、稻鱼稻虾、酿酒专用粮”四类特色基地,发展“肉牛、山地乌骨鸡、特色水产”三大优质产业,逐步构建“4+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兴文农业紧紧围绕“产业兴县”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提升品牌效益 保障“兴文产”农产品健康安全

近年来,兴文农业产业质效不断提升,先后推进“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全县“三品一标”共计认证26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兴文山地乌骨鸡、兴文猕猴桃、兴文方竹笋),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兴文筇竹),打造“泸硒生态米”“兴文小龙虾”等区域公共品牌。

同时,兴文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统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有农民合作社657家、家庭农场350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家,村集体经济组织160个,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个。

农技推广扩面提质。围绕蚕桑、中苗药材、生猪、肉牛、经果林等开展农技培训,举办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培训231期、培训学员15780人次,着力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发展带头人。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据兴文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魏黔介绍,兴文一直以来压实乡镇属地和行业属事管理责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化监管体系,明确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队伍职责,多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着力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推行“合格证+追溯码+Logo”证件模式,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加强培育,加快认证,提高“三品一标”品牌效益。同时,加强宣传,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加快绿色转型 构筑苗乡幸福农业

按照“农文旅紧密互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兴文县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兴文・宜居乡村”建设,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

魏黔表示,未来5年,兴文县将继续推进“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狠抓基本农田“非粮化”,推广农业五新技术,稳定种粮面积60万亩,产粮24万吨以上,此外还将继续培育粮油种植大户与家庭农场。

在特色产业上,预计到2025年,打造九丝周家,五星莲花,麒麟、大河、大坝三大示范园区,蚕桑基地面积达15万亩,综合产值达20亿元。因地制宜,适度发展茶叶、中苗药材、水果等特色经作产业。

魏黔强调,未来的兴文县农业产业立足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高寒山区“四区”基础条件,聚力“补短板、促发展、树样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产业支农、设施强农、科技兴农、增收惠农”为发展路径,以“强一批产业、建一批园区、创一批品牌、促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要载体,加快构建“4+3”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兴文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数字化发展。

兴文县把“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正在书写一篇篇人与自然的“新田园诗”。

(黄照 付恩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