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均不少于1课时。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时可统筹使用,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提前至一年级开设,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落实上述要求,开展好“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围绕“我是小小种植家”主题,来自北京市房山区、大兴区、亦庄经济开发区的三位青年教师分别在自己的学校开展了长周期、大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进一步细化研究主题,分别带领学生开展了实验、测量、种植、制作、考察等多种形式的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积极探索和融合发挥实践育人与劳动育人的功能。
主题:快乐的玉米种植
【授课教师】
李海洋,中共党员,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长沟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一级教师,任教综合实践活动五年,两次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种植实践活动区级研究课,其中《“玉”见你——快乐的玉米种植活动》在“2022年北京市基础教育优秀课堂教学设计评选”荣获一等奖,曾在北京市中小幼第三届“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内容提要】
对于生活在北京郊区的农村孩子来说,玉米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了。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我国也是栽培玉米面积最多的国家,我们北方更是家家种玉米。但对这习以为常的东西,大家反而对它缺少关注与探究的欲望。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 去关注和研究。借助我校的农业种植基地,使学生可以到田间亲身体验种植到丰收全过程,从而进行实验、分析与研究,历时半年的时间,带领学生了解玉米的自然特征、种植养护等相关知识,同时又与数学、语文、地理、历史、美术、劳动等多学科相结合的一次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本主题旨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如:考察探究、职业体验、设计制作等,有效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
(案例指导: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王洪梅)
主题:玉米糕的“前世今生”
【授课教师】
张茜,首都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2021年入职人大附中亦庄新城学校,现任四3班语文老师、四年级课程教学领航员;组织、参与年级综合实践类活动设计。2021-2022学年人大附中亦庄新城学校“知真杯”引力课堂展示一等奖;2021-2022学年人大附中亦庄新城学校“行笃杯”个人展示二等奖;2021-2022学年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幸福杯”优秀教职工评选 匠心筑教奖;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届中小学演讲比赛优秀指导教师。
【内容提要】
在五育并举、五自理念的引领下,人大附中亦庄新城学校各年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目前四年级正在组织开展“玉米糕的‘前世今生’”主题活动。新校区建立之初,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开展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开辟了一块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名为“知真园”。9月丰收季,四年级团队决定围绕成熟的玉米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将“知真园”变成新课标下的跨学科主题实践场。
课程设计之初,老师们认真学习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新课程方案中各学科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相关表述和要求,同时也对学情进行了前期调研,明确在活动中,要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为依托,引导着孩子们把知识和生活建立起联系,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另外,老师们汇总了学生真实问题,建立问题库,合力从问题出发,确定了驱动性问题——玉米糕是怎么做成的?继而确定了活动主题。
在主题的设计与实施上,教师们始终坚持以真实问题为驱动,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并设计了以导学为主的学习单作为“脚手架”,引发真实学习的发生。
在收获玉米环节,为了解决“怎么收玉米?”这一问题,9月2日下午老师组织学生们开展了一场热火朝天的掰玉米活动,学生们通过自身实践终于找到了掰玉米的好方法。活动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们以劳动日记的形式记录掰玉米的有趣过程,同学们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记录了掰玉米的动作以及感受到的辛苦和快乐。之后各班又开展了收玉米经验大分享,学生在准备演讲稿过程中反复打磨语言、在相互学习评价的过程中锻炼演讲能力,实现语言的实践和建构。
脱粒环节,为了探究“如何快速脱粒?”的问题,教师组织了脱粒比赛——在相同时间内,比一比谁脱的玉米粒最重。脱完粒后,同学们用电子称给玉米粒进行称重,再请同学分享快速脱粒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又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学会了自主与合作探究,还在分享表达中再次强化了语言实践,在称重过程中巩固了三年级下学期数学课上所学的质量单位和比较小数的大小。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现实问题。
在磨粉环节,从“100克玉米粒到底能磨多少玉米粉?”出发,又展开了玉米出粉率的探究。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们共同学习了“比的认识”“比的化简”“比的应用”等新知识,探索了影响玉米出粉率的关键因素。通过探究玉米的出粉率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学会了科学探索的方法。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成功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提问、积极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增强了价值体认,还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还将围绕玉米设计更多丰富多元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在真实情境中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案例指导:人大附中亦庄新城学校纪成涛等)
主题:小麦的研究
【授课教师】
赵宏艳,高级教师,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大兴区级规划课题负责人;曾参与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做现场课“我坐多高的椅子合适”荣获一等奖;参与区级骨干教师“卓越杯”课赛,荣获一等奖捧杯;文章“育田园品格 展少年风采”在《教育》杂志发表;撰写多篇论文、案例荣获国家级、市级奖项。
【内容提要】
我校是一所环境优美的农村小学,学校多年来立足“田园教育”特色,利用校内农艺园、花圃温室,校外西瓜博物馆、老宋瓜园、航天基地等场所,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积极培养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意识和能力。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家里种植一些农作物,但是学生很少参与农耕劳动体验,对于家里种植的粮食作物也知之甚少,“小麦的研究”主题活动符合节气种植条件,贴近我校学生生活,便于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主题活动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小组探究活动:各小组围绕感兴趣的小主题开展研究活动——收集整理资料——集中交流汇报;第二阶段劳动体验活动:种植小麦。
第一次活动,我询问学生家里是否种植农作物?种植哪些农作物?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举手发言。通过询问我发现:班里绝大部分学生家里都种植小麦,九月底也正是种植“冬小麦”的时节,经过讨论、筛选,我们确定五组研究小主题:小麦的起源与传播;小麦的种植与管理;小麦的种类;小麦的加工与美食;珍惜粮食从我做起。接下来,学生按照兴趣,分成五个研究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详细的活动计划。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书籍、网络等研究方法,围绕研究主题展开活动,历时两周。各小组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成果。
主题活动第二阶段——种植小麦。谚语讲: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9月27日,学生来到农艺园,分小组体验搂沟、撒种子、掩埋、平整土地,种植小麦全过程。活动中,学生还实际运用了行距、株距和产量等学科知识。
随着活动的深入进行,接下来学生还将对小麦的生长过程进行护理、观察和记录,陪伴小麦茁壮成长,定期完成一张手绘笔记,期待明年六月,金黄色的麦田,拉开丰收节的大幕。学生在本次活动将亲身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活动范围,本次大主题长周期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多职业体验以及跨领域、跨学科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案例指导: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柏东河)
案例点评与讲座
【教师简介】
刘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教育博士,国家公派莫斯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研制组成员,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内容提要】
刘玲老师以《分化与融合:劳动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启示》为题进行讲座。她从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规定入手,解析了与2017版《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相比的“变”与“不变”之处。然后以“新方案为什么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侧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纲要》规定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的方式还用不用、该怎么用?”“本次同课异构的三个课例对前述问题的回应有哪些具体启示?”这几个问题为线索,结合三位老师的主题设计和实施过程,阐述了自己对如何认识与妥善处理劳动教育、劳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如何选择多样化活动方式的具体看法。
案例提供者:李海洋张茜 赵宏艳
案例指导者:王洪梅 纪成涛柏东河等
CONTENT
专题目录
本文是“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