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米日古力·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珍惜这份荣誉,把祖国的边境守护好,带领连队各族职工牧民过上幸福生活。”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叶城二牧场3连党支部书记、管理委员会指导员刘前东说。

3连位于昆仑山北麓,管辖着14.2万亩草场和37公里边境线,地处偏远、海拔高,条件十分艰苦。自2013年来到这里,刘前东带领各族职工牧民一边坚守着祖国的边境线,一边想方设法发展生产,让各族职工牧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昆仑山上的守边人

刘前东的父母是上世纪60年代的知青,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高原牧场。

2013年10月,刘前东的父亲突发心肌梗死,临终前留下两句嘱托:一是去世后把骨灰撒在他工作时间最久的叶城二牧场2连;二是要求刘前东不能离开牧场,要他全心全意融入到各族职工牧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就这样,刘前东带着父亲的遗愿来到3连,这是他父亲曾经工作过8年的地方。

刘前东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巡查4个山口的放牧点,牧民生活情况、牲畜情况、边境安全情况,都要第一时间掌握。放牧点分布在大山里,离连部最近的也有10余公里,最远的要两到三天才能返回。

每天在连队与放牧点之间的山路上穿行成为刘前东的日常,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气候增加了巡边难度,巡边路上或骑马骑驴,或驾驶摩托车,或步行,刘前东用脚步丈量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户牧民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2019年4月,刘前东骑马巡边时不慎摔下马,摔断了5根肋骨。身体刚刚康复,他又踏上巡边路。

“父辈们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巡边、守边、护边,从未叫过苦,我这点苦不算什么。既然来了,就没想过退缩。”刘前东坚定地说。

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刘前东在牧场出生、长大,从小就与各族群众生活在一起。小时候父母工作忙,他经常到邻居家蹭饭,抓饭、拌面、馓子、馕,有啥吃啥,亲如一家。

“从小就感受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我也要把这份爱回馈给更多的人。”刘前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解决各族职工牧民出行不便的问题,刘前东积极向党组织上报协调,修建了2.7公里牧区公路、10多公里的牧区便道,搭建4座简易木桥。他主动包揽大家急需下山办理的事情:给新生儿上户口、送学龄儿童上学、缴纳养老保险、运送物资等。

职工阿布杜麦提·吐孙麦麦提曾是贫困户,为了帮助阿布杜麦提早日脱贫,刘前东帮他贷款2万元购买了十几只羊,手把手教他养殖技术。如今,阿布杜麦提家的羊达100多只,还养了19头牦牛,娶妻生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刘前东像哥哥一样帮助我,帮我渡过难关。我也要像他那样帮助有需要的人。”阿布杜麦提说。

亚森·巴拉提是刘前东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逢年过节,两家人总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小时候在一起玩,长大了彼此帮助、共同进步。他教我种地,我教他说维吾尔语,他现在维吾尔语说得好,我地种得好,彼此都有功劳。”亚森笑着说。

“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干成事、干好事。”刘前东说。

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过去,在天然草场放牧是3连职工牧民唯一的经济收入,贫困发生率较高。如何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一直是刘前东思考的问题。他带领连队“两委”班子成员入户走访,倾听职工牧民意见建议,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理清致贫原因,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职工”的发展模式,通过草场“分片包干、大户带小户”的方式,提高养殖效率。

刘前东还从外地引进牦牛和特色种羊,改良当地牲畜品种,提高牲畜繁育率,成立养殖合作社,以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养殖业发展,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群众走上脱贫增收路。

在刘前东的带领下,如今山上牛羊成群,农牧业生产蒸蒸日上,各族群众搬进了水电暖齐全的楼房,“劳动为荣、致富为荣”成为每个人的共识。连队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7000多元增加到2020年的2万多元。

“今年,我们计划建1个红色教育基地,让广大职工牧民更好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再办2个养殖合作社,通过集中养殖、集中销售的方式,带动连队富余劳动力发展第三产业;还要继续修路,让我们的畜牧产品走出大山,卖出好价格。”刘前东笑着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