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水产养殖展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给我们推荐了这些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跑步鱼(循环流水养鱼)配套物联网系统、IPRS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脊尾白虾“科苏红1号”...... 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八字诀”!
在水产养殖可持续的发展趋势推动下,水产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和调整的机遇与挑战,引进先进的水产养殖用品、技术、设备等对提升行业整体环境显得至关重要。6月1号,亚太水产养殖展览会的如期举办,极大地促进了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水产养殖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的交流展示和商贸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助力水产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梳理一下在这次展会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展示了哪些亮点吧!
新设备:跑步鱼(循环流水养鱼)配套物联网系统
池塘循环流水模型
合肥万康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自2014年3月起就成为安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循环水“产学研推”联盟单位,借助与安徽省渔业局、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行政主管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使低碳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的发展的推广,如今已经在安徽、江苏、浙江、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广东完成600多条循环水项目建设。
合肥万康渔业科技有限公司
据万康公司总经理叶晓明介绍,目前公司已经推出了混凝土结构、玻璃钢机构和漂浮式结构三种流水槽结构适应不同水体环境的需要。尤其是漂浮式流水槽结构,可以利用提升机有效控制水设备高度、方便保养、检修,另外智能的应急系统,在停电、缺相、过载等异常时会自动报警,不仅会引发喇叭报警,而且还会在手机上收到相应的异常信息。现代渔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将视频监控、在线监测与分析、远程控制系统、生产管理系统、检测诊断系统和质量追溯系统融为一体,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
而与万康公司有着密切合作的合肥乐然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技术支撑下,用于国内最早从事渔业物联网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具备丰富的渔业物联网项目经验。他们这一次带来的是首家提供专业跑步鱼(循环流水养鱼)配套物联网系统。
物联网监控仪
他们告诉水产养殖网IPA池塘循环流水养鱼具有密度高、产量大、循环流水养殖、环保零排放的特点,产量可提高3倍,人造流水养运动的鱼肉质更有韧性,价格更高。
而且这套设备具有气推、排污、水质监测、智能控制、水下视频等功能,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新技术:IPRS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
说起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就不得不提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经过数年的研究实践结果,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在2013年将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引入中国,但在IPRS系统设计和技术上作了必要的改进和完善,以便能更好地适合中国现有的环境条件、养殖的品种、市场需求和经济状况。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主持的首例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示范试验是由美国爱荷华州大豆协会资助的,该项目于2013年5月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养殖场正式实施。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
那么IPRS的技术原理是怎样的呢?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型前,周恩华给出了答案: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是传动池塘养鱼和流水养鱼集成和优化。该技术是数十年来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在中国推广80:20池塘养殖模式的技术转型和技术升级,它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创新为新型的池塘循环流水“集约化圈养”模式,这是水产养殖理念和技术的再一次革新。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型
在池塘中兴建流水槽,将其分为鱼类养殖区和水质生态净化区。流水槽用于“圈养”吃食性鱼类,而水质生态净化区套养滤食性鱼、虾、贝类和种植水生植物。通过安装在流水槽上游的气提式增氧推水设备将流水槽中吃食性鱼类的代谢物推集到下游指定的废弃物收集区;废弃物再通过自动吸污装置回收到沉淀池;最后经过沉淀脱水处理,变为陆生植物(如蔬菜,瓜果,花卉等)的高效有机肥。这样既解决了池塘养殖的自身污染,又做到化废为宝。同时,整个池塘实现了循环微流水养鱼,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池塘养殖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目前,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已经在中国18个省市广泛推广应用。同时,IPRS技术已被许多省市列入重点现代化水产养殖技术在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在中国IPRS流水槽的面积达30万多平方米。据悉,美国大豆协会将继续加大IPRS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同时也在探索IPRS+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进一步提高IPRS技术的综合效益和技术潜力。
新品种:“科苏红1号”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了解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后,再来看看新品种。脊尾白虾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虾类,在黄海和渤海沿岸其产量仅次于中国对虾和中国毛虾。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除供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海米,因其呈金黄色,故也有"金钩虾米"之称。
走到中科院海洋所的展位前,一种红颜色的脊尾白虾吸引了小编的目光。据介绍,它叫“科苏红1号”(GS-01-004-2017),是由中科院海洋所科研团队与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启东市庆健水产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历时5年选育获得的具有性状稳定遗传、高营养价值、高产品附加值及高抗逆能力的脊尾白虾新品种,这是中科院海洋所继凡纳滨对虾“科海1号”(GS-01-006-2010)、“广泰1号”(GS-01-003-2016)后又一通过审定的虾类新品种。该品种的优势在于:
(1)通体红色,肌肉富含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虾青素、营养价值高;
(2)市场认可度好,脊尾白虾“科苏红1号”较普通脊尾白虾平均售价提高1倍以上;
(3)耐低氧,抗逆能力显著加强。该品种适合在全国沿海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及咸淡水水体中养殖,在南北养殖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科苏红1号
这种红色的脊尾白虾其实也是天然品种,中科院海洋所科研团队发现这种虾虾青素比较高,又有比较高的营养价值,就决定对其进行定向培育和交配,经过5年的努力,最终将这样一种红色的品系扩大为新的群体。据悉,这条虾不仅颜值高,而且由于虾青素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可以耐低氧,抗逆性强,正是由于优质的品质决定了目前非常高的市场价,一般是普通脊尾白虾的2倍。他们介绍到,普通脊尾白虾的养殖面积在我国已经达到60万亩,目前,主要分布在在江苏、浙江养殖区域。在养殖模式上,“科苏红1号”与普通的脊尾白虾一样,目前主要的是混养模式,大部分养殖户都是将三疣梭子蟹和脊尾白虾混养,一般情况下,脊尾白虾有400~500斤/亩的产量,三疣梭子蟹也有100多斤,这样既能提高产量,又发挥了生物防控病害的作用,保证脊尾白虾的品质,最终达到稳定可观的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八字诀”
以上亮点正是围绕渔业发展“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总体要求对水产养殖技术模式进行转型升级的成果,在2017年7月,于康震副部长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会议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现场会上,提出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八字诀”,并要求通过现有技术模式集成组装、新兴技术模式熟化提升、传统技术模式升级改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措施,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水产养殖新模式,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工作。按照于康震副部长的指示要求,水产总站组织开展了前瞻性、引导性的绿色养殖技术模式的研究,提出了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集装箱养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多营养层次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等拟重点示范推广的八大现代水产养殖技术模式。
在具体实施中,坚持做好了“地、水、饲、种、洁、防、安、工”八个关键环节,通过现有技术模式集成组装、新兴技术模式熟化提升、传统技术模式升级改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措施,着力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水产养殖新模式,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典型模式如下:
1.稻渔综合种养。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开展适宜量水产养殖,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
2.受控式集装箱式养殖。定制的20英尺标准箱体,顶部开设4个天窗进行补饵饲喂、鱼情观察、设施管理,箱底改为10°斜坡便于集污排污、无伤出鱼。分为与池塘相连的陆基推水式流水养殖和独立的“一拖二式”循环水养殖两种模式。
3.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将池塘分成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小水体区形成常年流水高密度养殖,大水体区进行生态净化和大小水体的循环。
4.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厂房内,利用过滤、曝气、生物净化、杀菌消毒等物理、化学及生物手段,处理、去除养殖对象的代谢产物和饵料残渣,使水质净化并循环使用,少量补水(5%左右),进行水产动物高密度强化培育。
5.鱼菜共生。基于生态共生原理,在养殖池塘水面无土栽培蔬菜,将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有机结合,进行池塘鱼菜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和资源可循环利用。
6.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将盐碱定向入水,迁移出来的盐碱水用于水产养殖;有机物质返土培肥,改良后的土地用于种植耐盐植物,形成“以渔治碱、改土造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盐碱地高效开发利用模式。
7.多营养层次养殖。传统多品种养殖是基于立体利用养殖水体,按照养殖动物生活空间不同进行搭配,近年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基于水质调控、生态位互补、营养物质循环利用、生物防病、质量安全控制、减少废物排放等,建立志生态调控健康养殖方式。
8.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在相对较深的海域(通常情况下水深在20米以上)安装网箱框架、养殖网衣、锚泊系统以及配套设施(水下监控,自动投饵,自动收鱼,水质监测,高压洗网机械等),具有较强的抗风、抗浪、抗海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