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高效农业“山字经” 唱响粮油生产丰收曲 谱写和美乡村新篇章
贵州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
风暖送春归,黔贵大地春耕备耕添新彩。2月3日,在福泉市道坪乡高坪司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点和翁初村油菜种植基地,贵州省“百万农机闹春耕”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全面拉开了2023年全省农机闹春耕生产序幕。
农机闹春耕的背后,是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歌猛进夯实了“耕基”,是农业生产方式在变革中迈进机械化、智能化时代,轰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奏鸣曲”,它改写着贵州千百年来农民种地扶犁挥锄、“低头种地”的艰辛历程。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强调,要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贵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坚定不移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为引擎,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去年12月26日,省委书记徐麟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要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拓展好,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坚决防止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大力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扎实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新发展新气象。全省各级干部群众只争朝夕抓落实、凝心聚力促发展,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姿态,奋战在全面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以高质量统揽全局,把产业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引擎,抓紧粮油安全生产不放松,咬定特色优势产业不放松,围绕“三大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全力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广袤乡村展现出欣欣向荣新景象,广大农民满怀信心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找准特色优势,念好高效农业“山字经”
1月13日,贵州贵天下茶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年首单“外贸茶”打包装运。这批重50吨、市值177万元的大宗茶将从黔南出发,经深圳港口海运至摩洛哥。
“我们正计划前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参展,力促大宗茶出口业务稳中提质。”公司董事、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白锦龙说。
出口额连续3年同比增长超100%,茶叶作为贵州第一大出口农产品,在政府倾力扶持和企业用心经营下,名优茶与大宗茶同步发力,国际与国内贸易“双轮驱动”,全省700万亩茶园生机勃勃,茶产业转型升级势头强劲。
近年来,贵州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扩大。去年,农产品出口55亿元,同比增长11%。出口产品主要包括烤烟、茶叶、竹笋、水苔、蔬菜(含食用菌)、中药材、芸豆、苹果、鱼类、生猪等。
修炼“内功”,走出大山。地无三尺平的贵州,遵循山地经济规律,立足资源禀赋,着力在特色上做文章,在高效上下功夫,找准农业发展的方向。这些年,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贵州农业现代化步伐稳步推进,一个个相对集中连片的特色产业基地如雨后春笋,一批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乡村特色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遵义市常年种植辣椒200万亩以上,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去年,遵义市虾子镇被授予“世界辣椒特色小镇”称号。位于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是全国唯一的省部共建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其交易区LED大屏上实时更新的全球各地辣椒价格指数,影响着全国各大辣椒交易市场的定价基准,也为椒企椒农提供买卖价格资讯。“这里每年可以实现75万吨辣椒交易量,56万吨冷链仓储周转量,120万吨物流年吞吐量。”中国辣椒城综合部部长淳仕军介绍。
如今,贵州在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发展轨道上,持续推动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目前,贵州辣椒、刺梨、蓝莓等种植面积保持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9%;持续完善农民作为种养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39万家,家庭农场达3.5万家。
锚定首要任务,唱响粮油生产丰收曲
人勤春来早。年味尚浓,全省各地备耕工作已陆续开始,除种子、化肥、农药等常规农用物资的准备外,“农机闹春耕”的耕作方式成了各地不约而同的新亮色。
2月2日,在剑河县南明镇永兴社区南明大坝上,社区合作社负责人周权正对农用机械进行检修。“过段时间就要开始犁地了,要保证农机能正常使用。”周权说。
作为剑河县唯一拥有连片坝区的乡镇,南明镇多年来都扮演着该县农业发展“领头羊”角色。去年,南明镇不断引进自动化农用机械、现代农业技术,并通过邀请农业专家线上、线下指导教学的方式,让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覆盖。
农业机械化拓宽了农村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业务,也为“新农人”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平台。
“机械化耕作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从传统农民变身职业新农人,松桃自治县普觉镇真旗屯社区党支部书记雷建军深有感触,“去年干旱天气影响大,好在有现代化灌溉设施,示范基地水稻亩产量最高达到770公斤,产量稳中有进。”
普觉镇是松桃的稻米产区,也是该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建设排头兵。去年,该县投入1000余万元,在普觉、乌罗等乡镇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机普及率,有力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农业抗风险能力。
一村一户的田间地头,现代化农机能够自由穿梭,高标准农田建设功不可没。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面对在“八山一水一分田”中建设高标准农田工程成本过高、施工难度较大等困境,贵州大胆创新、积极探索,2022年打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冬季大会战”,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66.2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2022年,贵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6%,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全省农机服务组织达到了640家,从业人员6586人,同比分别增长了15%、16%;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183.1万亩、总产量1114.6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260万亩,粮食单产增幅1.8%、位居全国第五;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183.1万亩、总产量1114.6万吨,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执好发展“牛耳”,谱写和美乡村新篇章
实施全面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如何执好乡村振兴的“牛耳”,全面推进“五大振兴”,加快和美乡村建设?近年来,全省各地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的路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强东西部协作,推进原料基地与加工企业优化布局,推动“黔货出山”。围绕粮油生产,拓展农业观光,既增加特色农作物“价值”,又提升美丽乡村“颜值”。
最近,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蔬菜种植基地又传出了好消息:大棚首次试种的龙牙白菜长势喜人,生机勃勃。
“这是广东润丰农业发展集团供应给我们的种子种出来的,按订单直供粤港澳大湾区。”贵州百汇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元桃高兴地说。
芹菜、莴笋、黄瓜、花菜……600余亩的蔬菜基地一年四季果菜不断,平均每天至少产出蔬菜7000余斤,每年带动20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发放务工工资近200万元。
而在观光农业方面,依托品牌景区实施农旅融合发展,做足“赏花经济”,让百姓在春季发赏花之财,夏秋收获累累果实。
正是一年春好处,在乌江北源六冲河一带的黔西市化屋村、大方县五丫村、织金县麻窝村、纳雍县陶营村等地,10余万亩玛瑙红樱桃花迎风怒放,在织金洞东风湖、九洞天总溪河等风景名胜区的带动下,这些乡村旅游点成了游客打卡的旅游目的地,正掀开贵州赏花旅游的春潮。
更让人振奋的是,随着国家对粮油生产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我省各级各部门的狠抓落实,我省油菜种植面积实现了大幅增长,2022年贵州油菜837.5万亩,比2020年增加近200万亩。
为了迎接即将在3月到来的“金色乡村大世界”,当前,众多连片种植油菜的田园村庄正紧锣密鼓地检修设施、宣传推介,迎接即将纷至沓来的游客,准备赚上一把。
实施农业融合发展,让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不断更新乡村发展新貌。在“三变”改革发源地之一的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农业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产业兴和生态美交相辉映。“入股有分红、务工领工资、创业当老板”成为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常态,全村330个固定工作岗位,解决了收入低的脱贫户就业。
“以前种地叫农民,现在种地叫工人哩!”春节期间,村民陶永攀自豪地与外出务工回家过年的亲人攀谈。
穿行“高速平原”的贵州大地,驻足一处处田园乡村,现代化农业机械驰骋山间田野、高标准农田建设打牢种粮根基、种业发展保护农业“芯片”、特色农业为农村注入强劲动能……贵州正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全力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谱写和美乡村新篇章。(记者 刘莹、邓钺洁、金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