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 划的工作要求和部署,省自然资源厅坚持以乡村振兴为引领,村庄规 划为先导,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工作,打造 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经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对各地申报 推荐的村庄规划案例比选,评选出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优秀案 例,现分期分批推出,供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划编制单位、乡 村集体组织等学习借鉴,提升本地村庄规划质量。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南岔镇开工村村庄规划
( 2020-2035 年)
一、 开工印象
开工村位于酒泉市瓜州县南岔镇,地处河西走廊瓜敦盆地平原
区,距离瓜州县约 17 公里,南岔镇镇区 2 公里。村域面积约 7.30 平 方公里,现辖 5 个村民小组 250 户 757 人,常住人口 769 人。
(一) 戈壁绿洲,沃野良田
开工村位于疏勒河流域中下游,村庄因水兴田,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承载了开工村自古以来的农耕生活。
(二) 沿路而居,风貌特色
整个村域居住空间沿村庄主干道分布,现有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市政设施配套待提升。村域整体形成以灰、白、红为点缀色,以大地 农田景观为背景的河西绿洲农田景观风貌。
(三) 乡村遗存,敬祖尚礼
开工村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边关要塞,村庄 西侧开工城遗址与白旗堡、悬泉遗址、芦草沟等古遗址是大敦煌旅游 圈文化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夕、庙会、社火、剪纸等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繁衍不息。
边关要塞 民俗文化
(四) 产业厚实,蜜瓜基地
开工村种植业以蜜瓜、枸杞、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为主, 养殖业以牛羊养殖为主,村庄的特色产业是瓜州蜜瓜,全村围绕打造 “产学研”、“专家+合作社”、“专家+大户”技术服务队伍,厚植 蜜瓜产业。
二、 核心矛盾
(一) 村庄人口流失较为严。
村庄距离县城及南岔镇区均较近,在县城买房户数占到村庄总户 数的60%以上。候鸟式的生活方式导致村内常住人口较少,随着土地
流转使得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常住人口进一步减少。
(二) 设施配套不均,支撑不足。
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污水、供暖、消防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三) 资源要素零散,整治不足。
村民现状宅基地面积普遍过大,大部分在 400-700 平方米之间,房屋分前院和后院,前院为居住用房,后院为杂物用房和养殖用房,用地较为粗放。
(四) 产业发展同质,融合不足。
村庄产业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为主,由于人口外流导致养殖业规模 有所萎缩。加之土地流转后,村民多外出务工,留在村内的劳动力年龄整体偏大,村庄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三、 打造 2035“宜居开工”
(一) 明确村庄发展定位
以开工村蜜瓜、枸杞等特色种植和牛羊养殖为基础,发挥乡村景 观优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优势,抓住打造瓜州旅游经济圈的契机, 将开工村打造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兴旺的魅力乡村。
(二) 规划引领乡村振兴
1、集约高效是必然路径。因地制宜、优化生活生产空间布局。 结合瓜州县土坯房改造项目,对规模小、市政基础设施难以配置的区 域进行集中安置,提升开工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建设开工新农 村。同时,根据产业发展规模预留建设指标用于产业振兴。
2、产业兴旺是根本动力。推动种养规模化、经营市场化、农民 职业化产业发展思路。产业兴旺是村庄发展的根本动力。规划构建开 工村“一心、三区、多点”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做深做精基础产业, 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实现收入多元化。
3、生态宜居是人民期盼。因地制宜对道路、给水、排水、供电、 热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建设,推动乡村设施现代化,实现生 态宜居。
做好村庄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设计,遵循“看得见山,望得 见水、留得住乡愁”提升村庄环境风貌,共建开工魅力乡村。
绿色空间和公共景观指引
乡土景观指引
4、乡风文明是发展灵魂。继承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通过策划 丰富多元的文化旅游项目,让老百姓的意思形态和村庄发展烙上精神 追求和文明的印记。
结合土坯房改造打造村庄风貌,依托农村文化展览馆、养老中心、 文化广场等重要节点,为健康积极的乡村文化活动提供空间保障。
5、生活富裕是终极目标。乡村成为最美的安居乐业之所,提升 农民身份地位,从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等全方位出发,全面系统 梳理村庄发展发展的优势,振兴乡村,实现老百姓精神和生活富裕。
四、 亮点做法
村庄规划需要系统性分析“人、地、产、居、文、治”六大要素, 根据村庄的特征、面临的问题以及规划的层次、任务,选取核心要素 作为规划需要深化的内容。
(一) “人”
乡村地区是由血缘 (人) 、地缘 (地) 和业缘 (产) 结成的社区, 要实现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必需要有村民一直生活居住,“以人 民为中心”的理念无疑要在新型乡村规划中得到更好地体现。
通过问卷统计、疫情大数据、入户访谈,建立村庄规划数据库。 系统分析村庄人口结构和流动情况,并将全村户籍人口信息与宅基地 进行空间匹配,从空间使用上为分析存量建设用地、一户多宅、常住 人口建筑质量、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半径、基础设施精准布局提供依据。
(二) “地”
乡村规划中对“空间”更应规范严格,以维护生态自然环境、促 进乡村地区发展。规划的其他要素最终都需落实到“地”上,也唯有 落“地”后,才能实现村庄规划的意图。
在村庄用地布局时充分考虑村民意愿、城镇化发展特征,以挖潜 存量用地为主,不轻易对居民点进行大规模撤村并点,按照减量化原 则,新增村庄建设用地以定指标、不定空间的“留白”方式保障远期发展用地需求。
(三) “产”
缺少产业支撑的乡村必然无法吸引人口及其他要素的集聚,无法 获得长足的内生发展动力。
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村民代表打分,规划师引导,镇村干 部讨论,全面梳理村域范围内的人力资产、组织资产、物质资产和文 化资产,建立村庄资产一张表,提出能够切实提高村民收入的产业类型。
(四) “居”
按照居住环境优美、历史文化风貌独特、公共设施便捷的总体目标,总体布局生产生活空间,系统整治宅前屋后。
(五) “文”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是村庄可持续发展的灵魂与关键,也 是村庄规划编制的重点内容。
在村庄面临有文化难利用的窘境,因此,在村庄风貌整治内容中 提出村庄微更新的设计方案,保留村庄整体机理和主体色调,将历史文化通过文化元素符号和单体建筑物等形式保留。
(六) “治”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是 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亦是村庄规划走向“实用性” 的保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发挥规划师的引导和协调作用,让村民 全程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共同商议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乡土文化 传承、住房建设、违建防控、卫生保持、旅游发展等内容,将开发与 保护的要求写入村规民约,引导和规范村民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