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袁瀚

统筹喻淑琴

午间时分,旧寨村的灵芝栽培基地里弥漫着菌菇的香味,车间工人林桂兰仔细地打理铁架上的灵芝。这批灵芝2月份种下,即将破壁制成灵芝孢子粉。林桂兰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自来到基地工作后,每月收入有2000元,“生活过得可以”。

地处革命老区的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旧寨村被定为“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第一批示范点。该村曾因耕地少、基础设施薄弱等,经济落后、产业匮乏,是省定贫困村。所幸,该村在广州市委办公厅的帮扶下,引入灵芝种植,成立大埔县天子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经济有了起色。“服下”灵芝这味珍贵的中药,这个革命老区焕发新的光彩。

贫困人口每人分红580元

“我们村种植灵芝后,大伙儿的日子过得好多了,村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作车间里,旧寨村党总支书记吴志辉一边摞好灵芝菌包,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以前,旧寨村耕地分散且面积小,产业基础薄弱,“我们只能种菜、种蜜柚自给自足,收入来源单一。”吴志辉说,大埔空气水土条件好,有“长寿之乡”美誉,且当地有灵芝栽培的传统,在广州市委办公厅的帮扶下,旧寨村决定把灵芝作为产业脱贫的“抓手”。

“养灵芝就像养小孩一样,需要细心地呵护。”谈及发展灵芝种植产业,吴志辉坦言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种植时,技术不成熟,种出的灵芝品相不好。“种植第一年扔掉了几千个灵芝菌包,每一包都是钱,特别心疼。”尽管如此,大家仍旧卯足劲。“灵芝种植需要不停检查生长环境的湿度和温度,保持‘两度’适宜才能长得好。省农科院等单位也给予了技术指导,现在灵芝的存活率特别高。”吴志辉介绍。

一株灵芝带动一个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惠及村民。贫困户罗应河是受益者之一。灵芝栽种初期,多数村民持观望状态,罗应河主动收拾出自家空置的房间作为“灵芝作坊”,积极学习栽种、上架、取粉、包装等技术,成为基地里的种植高手。如今,其家庭年人均收入从2016年不到3000元,到2019年提升至1万元,顺利达到脱贫条件。

“灵芝基地吸纳村里的农户作为劳动力,长期务工和散工都有。”据吴志辉介绍,2019年基地产出灵芝孢子粉1030斤,总销售额达到35万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为24户60名贫困人口每人分红580元。

“灵芝是宝,灵芝孢子粉、灵芝片、灵芝茶很受消费者欢迎。”吴志辉说,未来基地会延长产业链,发展灵芝深加工业。

年轻人是种养带头人

吴纵才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党员。他踊跃报名加入合作社和帮扶工作,带领合作社的技术人员到相关科研单位学习栽培种植技术,积极促进技术的“传帮带”,被大家称作灵芝种养的带头人。

“发展当地的灵芝产业,激发旧寨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要靠年轻党员出力。”广州市委办公厅对口帮扶旧寨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党总支第一书记郭纯宇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目前,村党总支和灵芝栽植基地已经吸纳了数名年富力强、思维活跃且在珠三角地区有工作经验的成员,他们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建设乡村振兴红色示范点

“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设立以属地、产业、外出三大类型为主的5个党支部,提升组织的引导能力。”郭纯宇介绍,该村成立旧寨村灵芝产业支部,建设占地1500平方米的有机灵芝栽培基地,采取“党支部+产业”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形成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灵芝产品产销体系和“党员引领、贫困户参与”的发展格局。“我们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并不断强化。”

旧寨村还积极开展电商人才培训,用好“互联网+农产品”开辟新销售模式,开展线上直播消费助农活动,在销售农产品的同时宣传三河坝“红色精神”,积极迎合网络平台发展趋势和网络推广优势。

郭纯宇介绍,接下来将响应“一村一品”的号召,将灵芝产业做大做强,着力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建设“党建强、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红色示范点。

郭纯宇(右)与罗应河在工作车间护理灵芝。扫二维码看视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