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平顶山晚报》2版
□平报融媒记者 胡耀华 文/图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石桥萝卜张良姜,神垕姑娘不用相”······这是河南豫西南一带留传至今的谚语,说的是吃姜的好处和张良姜的名望。
张良姜产于鲁山县张良镇,距今有2200多年的种植历史,因药用和食用价值高,素有“姜中之王”和“中原贡品”之称,并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张良姜缘何如此有名?目前种植情况如何?8月29日,记者前往张良镇一探究竟。
张良姜
张良姜小名气大
据《史记》和《鲁山县志》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张良等在张良安营扎寨。其间,刘邦及官兵染病,久治不愈,民众献姜汤服后即愈。刘邦甚爱之,即位后钦定张良姜为贡品。从此,张良姜声名远播。
“也是听老一辈人讲,很早以前张良人就靠种姜致富,有关张良姜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鲁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良姜栽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榜说,在历史记载中张良姜曾切片销售,价可抵金,被誉为“神姜”和“姜中之王”。《辞海》鲁山县条目中,也有“特产张良姜”之说。
张良姜以色泽深黄、辛辣芳香、气浓味长、质实丝多、百煮不烂、久贮不腐而著称。据了解,张良姜共有两个品种,一种姜块儿小,俗称小黄姜,另一种姜块儿大,俗称大黄姜。小黄姜是张良镇传统的地方品种。
“说来也怪,不管任何姜种,只要在我们这里种上两三年,都会变成张良姜的样子。”张良镇党政办主任于吉良说,有人曾试种了一些其他地方的大姜品种,结果两年后就变成了小姜,所含成分和张良姜一模一样。
“张良姜最大的特色就是姜块儿小、姜丝多,外部和内部颜色黄,隔年姜颜色更黄、姜丝更多。”平顶山市园艺科学研究所所长马金海说,姜类属于无性繁殖,种植时直接由母体的一部分催芽后植入土壤中即可,植入的姜种来年仍可销售食用,所以民间有“姜不赔本”之说。
马金海老家就在张良镇,他从事科研育种40余年,把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研制出韭菜、大葱、萝卜等蔬菜新品种60多个,满足了全国各地多种栽培模式和不同生活习惯的需求,研究生产的久星系列韭菜在第二十一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另据马金海介绍,张良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时令短,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有利于生姜产业的发展。
杜飞飞展示种植的张良姜
返乡创业种姜忙
在张良镇闫洼村,郁郁葱葱的姜苗一眼望不到头,还没走到地里,浓郁的姜香味儿扑鼻而来。
“今年我种姜100多亩(1亩≈666.67平方米),还没到收获季节,已收到不少订单。”正在地里给姜培土的杜飞飞说。
今年43岁的杜飞飞此前在外打工,后见张良姜名气很大,萌发了种姜致富的念头。2015年,他流转土地50亩,成立了鲁山县圣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当起了“姜老板”。2017年,杜飞飞种植生姜面积达到100亩。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杜飞飞先后建了5座姜窖,一次能储存生姜1000多吨,实现了生姜种植、储存、保鲜、销售一条龙。
“张良姜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其中含有挥发油、粗纤维、姜辣素、维生素C等。”杜飞飞说,2021年12月,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鉴定,张良姜各项品质指标均优于参照值,综合评价,张良姜符合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基本条件和要求。
因为种姜带领村民致富,两年前,杜飞飞还当选了闫洼村党支部书记,成为致富带头人。
“目前仅我们村就种植生姜500多亩,下一步计划让村民以土地入股,继续扩大生姜种植面积,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让更多人在家门口致富。”杜飞飞说。
“我以前是给杜飞飞帮忙种姜的,现在也有了自己的产业。”在张良镇余庄村,50岁的杜凤霞笑着说,她家在张良镇石庙村,在杜飞飞的指导下,5年前开始种姜,今年已经发展到30多亩。
村民在姜地里培土
政府扶持姜更香
近年来,在张良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张良姜名气越来越大,2010年5月,张良姜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0年10月,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2012年,入选河南省首批“中原贡品”保护名录;2018年8月,张良姜栽培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张张闪亮的名片激发了村民种姜致富的信心。“截至目前,全镇生姜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辐射周边马楼、磙子营等乡镇。”于吉良说,为支持产业发展、服务姜农,近年来,镇政府先后投入资金202万元,建设了育芽室、姜窖、塑料大棚、生姜加工车间,并购买了切片机、烘干机等加工配套设施,大力发展生姜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以生姜种植作为乡村振兴的载体,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引进新科技,运用新技术,种植出‘地标+富硒+益生菌’的优质张良姜,并研制生姜产品,做大做强张良姜产业,唱响张良姜特色知名品牌。”张良镇党委书记杜彦辉说。
策划:刘泉
统筹:陶向军 王冬梅
执行:周冬 董佳理 张满 朱碧琼
视觉: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