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深入了解群众需求,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在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官网主办的“我为群众办实事”经验做法征集活动中,农业农村部共有5个案例入选。

★学史力行守初心 为民服务解难题★

农业农村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案例背景

“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是农业农村部党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0项实事之一,旨在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和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审批服务质量和水平。立足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为群众办好实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做法

(一)察民情访民意,找准群众急盼问题。为了了解群众的期盼和要求,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意见征集箱、发放调查问卷,在政务服务平台设置意见征集栏,召开行政审批申请人和监督员座谈会,充分听取行政审批过程中的问题,梳理13项问题的清单,加强分类管理,能改进的立即整改,需要解释的及时沟通说明,得到群众广泛认可。

(二)开放日开门办,用爱沟通用心服务。把举办“兽药审批服务开放日”活动作为加强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邀请来自北京、河北、山东等地的15位兽药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到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零距离感受审批日常工作,实地了解审批流程。与审批司局、单位面对面座谈交流。在开放日活动中,深入了解兽药企业审批服务中遇到的困难,确定下一步行政审批服务工作的切入点和攻关点,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三)抓改革促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放管服”改革目标,坚持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便利。进一步推动取消、调整、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为群众解绊、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梳理需要提供证明材料的许可事项清单,实行市场准入“宽进严管”。推进农业领域“证照分离”改革,制定印发《农业农村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围绕48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逐一制定具体改革举措,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四)信息化广应用,打造审批快速通道。研究制定《推进农业农村部行政审批信息化工作方案》,推动实现审批流程信息化、审批数据可视化,向群众提供更加智慧化、精准化服务。积极推进电子证照标准化建设,在2020年出台渔业捕捞许可证、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等两项电子证照标准基础上,今年又推动将植物检疫证书、动物检疫证明、农药登记证等9项电子证照标准列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高频使用电子证照标准化工作范围。加快推动电子证照应用,打通全程电子化“最后一公里”。

(五)建制度明规范,严格依法实施审批。制定印发《农业农村部政务服务大厅审批服务规范》,围绕业务办理、监督管理、日常管理等方面制定了52项具体规范,提升了审批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便民化水平。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把政务服务水平交给企业和群众来评判。研究制定《农业农村部行政许可实施管理办法》,规范许可条件设定和调整,明确许可申请、受理、审查和决定程序要求,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六)强党建重引领,凝聚干事创业力量。积极创建模范机关,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开展“研学百年党史,弘扬革命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结合党史学习,围绕政务服务大厅工作特点,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提炼出“人民至上、开拓创新、团结进取、无私奉献、清正廉洁”5条精神内核,贯穿到服务工作中。组织政务服务大厅同志开展“为民服务亮承诺,我为党旗添光彩”公开承诺活动,向公众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引领党员干部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三、取得成效

(一)主要成效。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搭建企业、群众和行政审批机构直接沟通的桥梁,实现了减权、限权、治权和优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做到了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社会评价。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政务服务大厅共办理各类申请9万余件,满意率保持100%。大厅窗口工作人员共收到申请人寄来的感谢信4封。申请人普遍反映,与农业农村部行政审批部门沟通更加顺畅,所提意见建议得到及时解决,农业农村领域行政审批法律法规的解读更加清晰,办事更方便了。

四、创新亮点

一是紧贴需求服务,解决群众急盼问题。建立行政审批开放日工作机制、行政审批服务监督员制度,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盯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把政务服务的效果交给企业和群众来评判。

二是高效精准服务,打造便民快速通道。加强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不见面审批服务。制定出台电子证照标准,推动实现审批流程信息化、审批数据可视化,向群众提供更加智慧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打通全程电子化“最后一公里”,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度和获得感。

三是规范优化服务,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动农业领域“证照分离”改革,从根本上解决准入不准营等问题。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简化许可程序,减少办理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

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

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

★践行姓农兴农宗旨 赋能园企园村发展★

农业农村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对标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目标要求,把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一项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乡村振兴的具体实事。发展规划司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台载体作用,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主体发展难题。

一、创新组织管理机制,推动党建与产业园建设相融合

指导地方成立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由所在县县级党委或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推动建立管委会等管理机构,承担项目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等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参与产业园建设,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共建格局。制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监测评价办法》,建立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监测评价信息系统,组织开展产业园创建绩效评价,发布指标数据、总结典型案例,为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各产业园所在县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示范引导,起到了精准指导、互促提高良好效果。

二、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在土地流转、入园务工等带农方式基础上,创新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等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总结推广“订单收购 分红”“保底收益 按股分红”“土地入股分红”等模式,将农民与加工企业间的产品买卖关系转变成合作关系,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据测算,目前产业园内近70%的农户已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园内农民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

三、创新园村共建机制,壮大村集体组织经济

创新推进园村一体、产村融合发展,在壮大乡村富民产业的同时,统筹规划村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置、美丽新村建设。支持产业园区、农村新型社区、乡村生态功能区“三区”同建,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鼓励村集体以集体资产量化入股参与产业园建设,盘活“四荒地”、宅基地、厂房校舍和集体建设用地等闲置资源资产,满足产业园二三产业发展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壮大村集体收入。据统计,200个国家产业园村集体平均收入达到了59万元,黑龙江省海伦市、云南省芒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等产业园收入突破百万。

四、创新政策保障机制,吸引各类主体入园兴农

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金融社会资本入园兴业。支持产业园将中央财政奖补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投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支持产业园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通过提供贷款贴息、融资担保、产业基金等金融服务,有效化解涉农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据统计,中央财政奖补资金用于种养基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新型经营主体贷款贴息65.35亿元,占奖补资金总量的48%。通过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已经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联动推进的工作局面,构建了上下联动、梯次推进的建设格局,建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高地,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羊”、农民就业增收的“动力源”、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乡村建设的“助推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

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

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

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

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

★强化技术支撑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农业农村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背景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农业农村部党组把抓好农村改厕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方式方法、强化技术支撑,不断提升工作实效。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标准引领机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针对农村改厕施工验收、运维管护等标准规范不健全问题,一方面制定、健全相关标准,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建立“农村户用厕所标准体系”,在2020年组织编制《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等3项国标基础上,启动《农村卫生旱厕建设技术规范》等5项行标制订工作,补上标准体系短板。另一方面加大对标准的宣传,录制解读短视频,对省级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进行线上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应用标准的能力和水平。

(二)创新技术服务机制,线上线下齐开展。针对一些地方新开展改厕工作、对技术规范掌握不到位等问题,一是云上优化服务。面对受疫情影响不能赴现场指导的难题,开发“农村改厕云问答”小程序,组建专家组常年在线与基层干部群众互动交流,今年以来在线解答问题210多个。二是组团下基层。按照“一省一团”原则,“量身定制”组建服务团赴基层开展技术指导、人员培训、技术咨询、方案论证等服务。今年派出服务团18批次、专家76人次,赴18个省份64个县180多个村,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服务。三是持续跟踪服务。在实地服务后,服务团继续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一对一”跟踪指导,确保服务不断档。

(三)创新研发应用机制,统筹做好技术攻关和试点示范。针对干旱、寒冷地区农村改厕面临的技术难题,一是抓研发。组织多家科研单位强化技术攻关,研发无动力一体化堆肥旱厕、免管护土地渗滤系统等技术设备19套。二是搞试点。在6个省24个村开展节水防冻技术试点,建设560余户示范户,探索“深埋式水箱+化粪池+土地消纳”“生态堆肥旱厕+原位堆肥+还田利用”等10余种新技术模式。三是促交流。编印《干旱寒冷地区农村改厕典型技术模式》,推荐5种技术模式供各地参考借鉴。在湖南衡阳组织农村改厕产品与技术模式展示活动,精心遴选和制作展品60余件,集中展示典型技术模式和近年熟化的新技术。

三、主要成效

(一)推动整改了一批农村户厕问题。2021年组织农村户厕问题摸排工作,对2013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改造的农村户厕进行大排查。各地为确保摸排质量,纷纷组建技术专家队伍,强化排查整改技术支撑,高质量立行立改了一批问题厕所,持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如江西、甘肃等组织专题培训讲解摸排技术要点,陕西、青海等组织专家下基层为问题厕所整改“把脉问诊”。

(二)发现并解决了一批技术难题。2021年,服务团进村入户实地指导,帮助基层现场解决典型问题104个,同时围绕技术模式、粪污处理、整改提升等向地方提出了146条技术建议,受到普遍欢迎。在我部的示范带动下,各地主动探索、大胆实践,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模式。如宁夏探索节水防冻地下储水式水冲厕所、河南探索草粉堆肥式旱厕,推动解决寒冷地区改厕难题。

(三)培训提升了一批基层干部技术水平。通过线上指导、线下培训、面对面交流等,讲解农村改厕基本原理,广泛开展标准宣贯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技术服务团开展专题培训14次,培训基层干部近6000人次。在我部的示范带动下,各省(区、市)今年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10余次,参训人数超过17万人次,助力基层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为“十四五”时期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夯实了人才基础。

四、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成为主战场之一。乡村建设历史欠帐多,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不能照搬照抄城市建设模式,需要因地制宜、科学指导,走出一条具有乡村特色的建管之路。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等标准体系,让乡村建设有规可依。二是强化技术创新,研发更多符合农村实际的新技术新产品,培育更多懂乡村建设的乡土人才。三是强化技术服务,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技术指导,不断探索优化乡村建设和管理模式,助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

★深化社企对接 助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农业农村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农民合作社集中反映的共性需求,积极搭建社企对接平台,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广泛组织动员企业等社会力量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便利服务,一批农民合作社期盼的政策举措全面覆盖,实现了农民合作社借力做大、借船出海。

市场主导 互利共赢

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满足农民合作社发展诉求推动企业服务下沉,搭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对接服务平台,促进社企双方扬长避短、分工协作,构建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支持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AP)在534个县合作落地,为农民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农资直供、农机作业等服务,帮助农民合作社增产增收。与中国邮政集团开展惠农合作项目,覆盖31个省(区、市),利用邮储金融、邮递物流、邮乐电商平台,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优惠信贷、专属保险、惠农邮递、电商促销等服务,帮助农民合作社更好融入现代产业链条。实践表明,通过搭建社企对接服务平台,企业依托农民合作社加速布局农业农村市场,农民合作社借助企业赋能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了服务对接便利度和市场主体获得感。

精准赋能 效能倍增

社企对接的推进重在围绕农民合作社实际需求创新服务供给。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立足职能定位,深入调研了解农民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共性难题,组织动员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发挥业务特长,创新对农民合作社的服务,推动办实事举措落细落小。一是建立数字化连接。联合中邮实地走访220多万家农民合作社,采集经营数据和发展需求,建成“农民合作社信息服务平台”。会同中化发布MAP服务信息,依托MAP中心为包括农民合作社在内的近百万农户免费提供遥感巡田、精准气象、病虫害预警识别等服务,帮助种粮合作社实现亩均增产110斤,综合收益提高15%以上。二是便利农产品物流。为农民合作社定制开发“标准箱”“大社直派车、中社上门取、小社定点收”等农产品寄递物流模式,今年1-9月就完成农产品寄递9.6亿多件,销售农产品60.2亿元。三是推进产地直采。组织优势农产品产地的农民合作社在网络平台销售,促成山东黄桃和樱桃、新疆哈密瓜和西梅、广西芋头等农民合作社产品上线销售。举办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社企对接助发展 农民合作社庆丰收”新疆吐鲁番专场活动,为当地农民合作社助销葡萄超过1600吨,销售哈密瓜总值近1000万元。四是提升社有品牌价值。依托中化熊猫指南,推荐76家农民合作社的优质产品上榜。协调企业为吐鲁番农产品进行免费品质测评,帮助打造吐鲁番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深化合作 主体提升

当前,农民合作社正处于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对现代农业技术集成、技术装备、数字农业等软硬件的需求旺盛。社企对接,一方面促进企业把先进理念和资源要素导入农民合作社,另一方面通过赋能助力农民合作社加速成长,实现内强素质、外强能力。如今,全国有1002家农民合作社挂牌成立MAP乡村服务站,推动先进技术和良种良法在广大农户中应用实践,有近一半的邮政农品生产基地由农民合作社承建,面向农户提供物资配送、田间服务、寄递揽收等“菜单式”服务。这些农民合作社从服务需求方成长为产业合伙人,担当起农业全产业链服务的源头一环。随着社企对接合作不断深入,农民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手段更加丰富,组织经营的能力不断提升,联农带农的成效愈加凸显。在吉林省梨树县,20多家农民合作社用上了MAP智慧农业数字化管理工具,通过大数据指导农户绿色生产、科学管理,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利用率提高30%以上,既促进了节本增效,又保护了黑土地。在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鑫茗雨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邮政对接后,通过“徽茶邮你”“919邮政电商节”等线上线下营销项目,累计销售产品5753.2万元,获得邮储银行惠农经营贷款95万元,为成员成功申请助农贷款累计1000多万元,享受定制化寄递服务,年均节约物流盘拨成本5.32万元,帮助成员在销售渠道、融资贷款、物流成本三方面实现了突破,真正做到了为农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

★聚焦耕地问题 学史开拓新局★

农业农村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一、案例背景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党支部(以下简称“中心党支部”)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与解决好农民群众的耕地“急难愁盼”问题相结合,创新开展“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启动“我帮农民护黑土、我帮农民治酸土、我帮农民改盐碱”三大行动,组织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体系办实事、抓落实,不断把成果转化为服务农民群众的一件件实事。

二、创新亮点

中心党支部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创新开展“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明确“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创新驱动为支撑、以专家团队为智库,建样板、抓培训、优服务”的工作思路,实施“我帮农民护黑土、我帮农民治酸土、我帮农民改盐碱”三大行动,着力提升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水平。

(一)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着力解决耕地问题。中心党支部紧紧抓住耕地保护这个“牛鼻子”,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通过实地走访、集体座谈等多种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广泛调研,了解农民在耕地利用保护中急需解决退化黑土保护、酸化土治理、盐碱耕地改良等具体耕地问题与困惑,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二)协同多方参与,合力解决耕地难题。中心党支部调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全体系力量,协同科研、教学单位全方位参与,联合开展技术集成创新、示范推广、指导服务等工作,切实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同时,积极引导带动社会力量特别是涉农企业参与,为广大农民提供耕地培肥改良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实现技物结合,构建多元服务体系,让农民获得实惠。据统计,解决黑土相关问题248次,酸土相关问题471次,盐碱土相关问题286次。

(三)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提升建良田质量。一是建立示范样板田。中心党支部指导各地依托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酸化耕地治理、盐碱地综合治理、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沃土工程等部省重点项目,因地制宜细化实施方案,筛选实施主体,积极创建示范样板田,为农民群众提供最直观的生产实践样板。如浙江省建立水稻土酸化改良示范样板田2200亩;云南省建立酸化土示范样板田14块,总面积730余亩。二是举办专题技术培训。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召开技术推广现场会、示范基地观摩会等形式,重点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培训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技术方法。如山西省举办技术培训班31场、培训学员1170人次、发放学习资料1200余份。三是开展技术巡回指导。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专家和技术骨干作用,组织开展到田到户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点对点”“面对面”技术服务。如黑龙江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站深入肇东市、呼兰区田间地头,对两地基层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等进行了科学施肥技术及黑土地保护工作指导与培训。

三、案例成效及社会评价

“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地耕地质量监测保护职能部门积极参与,不断把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农民群众的一件件实事,取得了很好成效。

(一)参与规模大,影响范围广。截至10月底,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机构开展了“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累计创建示范样板田451块,面积达到179.9万亩;举办多层次技术培训,培训农户与基层技术人员5.4万余人次;派出专家开展技术巡回指导1.18万人次,解决相关耕地问题1000余次;带动企业捐赠土壤改良产品284吨。

(二)提升社会关注,带动效益提升。本次活动充分发动政科教企推等多方力量,重点针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在提高了各方对耕地质量保护提升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增强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能力。

(三)构建长效机制,打造“品牌活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是一个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的工作。“我帮农民建良田”活动已成为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的品牌亮点。中心党支部将发挥品牌活动的引领示范作用,结合技术项目、重点调研课题、企业合作等,探索新形势、新举措、新机制,切实把农民群众关心的耕地“急难愁盼”问题办好办实。

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总结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