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在崭新的田径场上欢快起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70年来,我市的教育规模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教育的“硬件”“软件”都有着让人惊叹的变化——学校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师资队伍日益壮大,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引入,雅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用“奋进之笔”书写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让教育事业发展的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汉源县第一中学校园一角
重建后的雨城四小教育集团(汉碑校区)
【事件述说雅安】
旧房变高楼
教育教学设施更完善
70年来,我市乡镇学校的教育资源经过不断整合,现在每所学校都有整洁美丽的校园、崭新的教学楼和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据《雅安地区教育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雅安各县中、小学校舍多是利用旧校舍和土地改革时代拨的寺庙、祠堂,多数学校采光很差,危房严重。
从1951年起,党和政府对学校校舍分期分批进行改建、扩建、新建。到1985年,雅安地区小学中仍有260个班无教室上课,占总班数的4.9%,小学生210391人中有17587人无木质课桌凳,占在校学生数的8.4%,仍有95%以上的小学无图书室、阅览室、自然常识实验室,有159所初中无单独生、理、化实验室,文体活动场地设施差,有200米跑道的学校只有3所。此后,随着教育经费的增加,雅安(原雅安地区)学校建设不断推进,教师生活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
2000年底,雅安撤地设市后,教育事业继续发展,教育理念深化,推行素质教学,深化教育内部各项改革,学校设施和办学条件普遍改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普及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005年,全市完成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扩建项目学校120所,消除中小学危房35000平方米,新建校舍54000平方米,完成市政府提出的“三年基本消除中小学现有危房”规划目标。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我市刚消除教育用房的危房后,却遭遇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3年的“4·20”芦山强烈地震。两次地震,雅安教育教学设施尤其是校舍受损严重。
通过实施两次灾后重建、薄弱学校改造和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我市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8年,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校舍面积达到了255.7万平方米,较2013年增加27%。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关心重视教育事业,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推动教育事业公平发展、均衡发展、提质发展。我市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育人服务能力。
信息化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大幅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改薄、城镇学校扩容、“两类学校”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等一系列惠民惠教工程,城乡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全市教育正实现从“有”到“好”的历史性转变。
雅安市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坊开展教研活动
汉源县九襄镇小学教育集团举办文艺汇演
一个也不能少
教育均衡持续发展
如今,在雅安的城区和乡村,学校成为最亮眼的风景。这是我市不遗余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结果,农村的孩子像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了同等教学资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雅安“双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教育事业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2000年10月,雅安全面完成了“双基”的历史任务。
2004年,全国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指将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信息技术教育费合并为一项收费)。2006年春季起,全市183486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杂费入学,38630名贫困生继续享受免费教科书,125580名贫困家庭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城区17210名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步享受免除学杂费。
2012年,我市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试点工作,涉及的399所学校9.37万名学生享受营养餐;当年, 全市30.19万人次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做到了“应免尽免、应补尽补”。2012年,全市参加普通高考学生7081人,本科上线连续8年保持增长势头,实现了“稳中有升、结构优化”的目标。
以“数字化教室”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2012年,全市建成了数字化教室776个,其中13个内涵式发展项目学校建设成数字化教室557个,实现了数字化教室全覆盖。
也是在2012年,雅安市第一特殊教育学校(雨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建成并在秋季面向全市招生,教育惠及面更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的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2013年,全市有幼儿园238所,在园幼儿41616人,适龄幼儿入园率87.51%;小学184所,在校学生94763人;初中53所,在校学生43692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9.71%。普通高中15所,在校学生21711人;特殊教育2所,在校学生87人,全市在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达到873人。职业高中7所,中等技术学校2所(四川省档案校、四川省贸易学校),在校学生15412人。
“一个也不能少““无一名学生因贫因困失学”,是我市教育的基本目标。我市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认定,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雅安教育已基本解决“有学上”,正朝着“上好学”“服好务”新的历史目标迈进。
近年来我市教师多次在国省市级教育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图为雅安中学教师宋琼参加四川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展评活动,获得全省一等奖
加快“东进融入”
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
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雅安校区、雅安天立学校、雅安北附实验学校……这三所学校是近几年来我市先后引进的优质民办学校。这3所学校在未来3年将提供学位大约1万个,有效缓解区域内学校大班额问题,很多学生不用去成都、绵阳求学,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近年来,我市一手抓本地优质学校教育,一手抓市外优质资源引进,改善了教育供给,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涌现;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素质教育示范特色学校20所,素质教育卓有成效;普通高校连续十余年实现“稳中有升结构优化”目标,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探索办学体制改革,提升办学效益;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拓展教育发展空间;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与上海方略教育紧密合作,雅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入推进;强化国际交流,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相关学校密切合作,雅安第一批10名学生已圆满完成澳大利亚游学……
2018年,我市继续开展内涵式教育模式发展高中教育。名山中学成功建成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天全中学创省二级示范高中进入省级评估,汉源二中启动省二级示范高中创建;积极应对高考改革,通过组织高中校长和骨干教师赴上海、浙江、海南等改革先行地区学习考察,邀请专家来雅开展培训等形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近年来,我市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川西教育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打造‘学在雅安’品牌”等目标,不断加强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加快教育“东进融入”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
除引进民办优质学校外,去年,我市还与成都“牵手”,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学生互动交流、教育资源共享等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成雅教育协同发展。
按市委、市政府建设川西教育中心, 打造“学在雅安”品牌的目标,我市已决定建设草坝文教园区。随着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入驻文教园区,该园区的其他建设工作正在序推进中。
目前,我市还在研究制定来雅办学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更多的高等院校到文教园区建研究院、研究所,民办优质教育到文教园区设立学校或分校(分支机构、分园),实现滚雪球式的建设和发展,将文教园区建成雅安的新地标和新名片,为雅安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下一步,我市将以全面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抓好成雅教育协同发展工作,争取成都等地的民办优质教育到雅安设立学校或分校,特别要力争引进如金苹果幼儿园、宋庆龄幼儿园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在雅安落户,让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各个学段,增加整体竞争力。
市教育局与南京市教育局举行合作签约仪式
【短评】
凝心聚力 建设川西教育中心 打造“学在雅安”品牌
□ 黄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是重中之重。
华夏先驱地,六千年文明重教风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不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教育发展的红利,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增强。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70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来抓,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70年来,我市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上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最美教师、优秀教师、文明教师等新时代教育楷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和获得感逐年增加,全市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学前教育更加普惠,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高中教育品牌越擦越亮,职业教育实现突破,优质学校先进教学理念不断在雅安大地上生根发芽,各级各类学校的“软”“硬”件不断完善,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驶入了快车道。
在雅安教育发展振兴之路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振奋的教育大事件发生。
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仍然是当前及今后的主旋律。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市建设川西教育中心和打造“学在雅安”品牌的目标就在眼前;在全市教育系统的齐心努力下,新时代雅安教育的“奋进之笔”正书写着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雅安天立学校
【人物见证雅安】
汉源县第四中学教师王西定:
教育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
汉源县第四中学位于汉源县大树镇。今年57岁的王西定出生在大树镇,1974年,他就在汉源县大树中学上学。
那时,学校里多数房屋还是土墙,仅有的几间砖木结构房屋就是学校最“上档次”的建筑。
在王西定的记忆里,当年汉源县片马、桂贤(已合并)、坭美、河南、料林等乡镇的学生们,都要到大树来上学。
“全是步行,远的要走七八个小时。”王西定说,原来大树镇外有一条河,如果遇到洪水期,还需要过渡口,很危险。
“1983年,大树中学与附近的几所学校合并后,正式命名为汉源县第四中学,曾经还办过一段时间高中。”1981年,王西定毕业后,就回到了汉源县任教,他先后在河南、小堡等乡镇任教,随后又回到了母校大树中学任教。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源县第四中学的教育教学设施和环境越来越好。
2010年,汉源县第四中学正式搬到山羊坪。随后,瀑布沟电站建成汉源湖蓄水后,原来老校区被拆除。
新校舍由特殊党费援建的中学(又名汉源七一中学)可以说是凤凰涅槃,华丽转身。全校师生从原来破旧、设施落后的旧学校搬入了崭新的新学校,学校环境越来越美,教育教学设施越来越齐全。
实际上,除了汉源县第四中学外,如今在雅安各个乡镇都能看到,一幢幢崭新的楼房矗立,学校是乡镇里最为醒目的建筑。
“现在的教育教学模式越来越先进。虽然我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但我仍在学习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王西定说,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为主的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已在全市各个学校得到推广,全市各中小学还融入“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建设了教育“三通两平台”。
“这些新的教育教育学模式我都要慢慢去学习。”王西定说。
名山区马岭镇中心小学校长张玉:
从学生到教师 边学边成长
1999年,15岁的张玉初中毕业,带着梦想考入当时的雅安中等师范学校。
雅安中等师范学校创办于1953年,前身是西康省雅安师范学校,1955年西康撤省,并入四川,学校更名为四川省雅安中等师范学校。
张玉入校的那一年,雅安中等师范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121人,专业技术人员84人,开设有普通师范、普师艺体、幼儿教育、实用美术、餐饮旅游、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制三年,三个年级共有27个班,在校学生1002人。
就在2000年4月,雅安中等师范学校撤销,并入了雅安中学。也正是那一年,我市实行教职工全面聘任、竞争上岗。
经过三年的认真学习,2002年,张玉在雅师的普通师范专业毕业后,通过招聘考试成为了名山区万古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
张玉表示,雅安中等师范学校,大家简称它为“雅师”,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是培养不少中小学教师的“摇篮”。
上世纪80年代,学校还招收过在职教师学科培训班(即“民师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据《雅安地区教育志》记载,到1987年时,雅安中等师范学校先后开办了高师、中师、初师、幼师及短期培训班,培训师资6848人。
从1953至1999年(其中1961年至1963年学校一度停办)的40多年间,雅安中等师范学校每年都招收了数百名学生,将其培养成雅安当地的中小学教师。
“我上学时,我的很多老师都是‘雅师’毕业的。而在我参加工作时,学校90%以上都是‘雅师’人。”张玉回忆说,“即使到现在, 我市各县区的很多教师,都是我的校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雅师”的“中师”(中专)文凭,已不能满足要求。
张玉和所有从“雅师”毕业的校友,一边上课一边自学,先后取得了大专文凭和本科文凭。
在教学中,张玉也不断向老教师请教学习,慢慢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如今,在名山区的好几个小学任过教的她,已是名山区马岭镇中心小学的校长。
从2006年起,随着我市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任)制,众多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人才,充实到了雅安教育的队伍中,与在岗的“雅师”人一起,辛勤地耕耘在雅安教育这片沃土上。
雅安北附实验学校
【数字描绘雅安】
1950年,雅安地区仅有普通中学7所,小学160所。
1957年下学期,全区小学教育有所发展,计有小学校708所(其中:教育部门办474所,其他部门办3所,民办231所),学生9775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由1952年的31.07上升到64.71%;已有中学12所,在校生7060人。
1987年,全区小学有1114所,在校16584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4%,普通中学103所,在校56195人;职业中学12所,在校2297人;中等师范1所,在校733人;成人高等院校1所(雅安教育学院),在校367人;有关部门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6所,在校1594人;教育系统教职工已达13507人。
2006年,全市除四川农业大学外,有全日制高等学校1所,成人高校(四川电大雅安分校)1所,省属中专2所,中等职业学校9所,中小学713所,幼儿园202所,在校(园)260450人。
2013年,全市有幼儿园238所,在园幼儿41616人,适龄幼儿入园率87.51%;小学184所,在校学生94763人;初中53所,在校学生43692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9.71%。普通高中15所,在校学生21711人;特殊教育2所,在校学生87人,全市在校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达到873人。职业高中7所,中等技术学校2所(四川省档案校、四川省贸易学校),在校学生15412人。全市教师职工14620人。
目前,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524所,其中幼儿园268所,小学159所,初中73所,普通高中15所,中职学校8所,高职院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有专任教师14425人,在校学生223661人。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黄伟 图片由市教育局提供
原文链接: 用“奋进之笔” 书写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