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了41头牛,到年底‘还’牛按收购价每头牛能赚2000元到2300元,这还不算母牛产的小牛。”9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镇古朝村村民韦吉伟,在家门口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账。
韦吉伟在自己家的牛场里。 王昊魁摄
韦吉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通过养牛脱了贫。2018年,通过小额贷款扶持,养了17头牛,纯收入4.5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决心扩大规模,2020年从银行贷款10万元,又在村“两委”帮助下,从当地引进的龙头养殖企业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贷”了41头牛,自己还从牛羊市场买了3头牛犊喂养。对于未来的生活,他自信满满。
韦吉伟养的牛。王昊魁摄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总人口72.6万,人均耕地少、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2015年,全县贫困户3.39万户、13.84万人,贫困发生率26.64%。
脱攻坚战打响以来,都安县委、县政府按照“前期抓技术支撑、中期抓生产组织、后期抓产业营销”的思路,探索“贷牛(羊)还牛(羊)”产业扶贫模式,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贷牛(羊)还牛(羊)”模式,就是通过政府主导,出台融资支持、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引进养殖龙头企业,由企业负责采购、自繁、发放牛犊(羊羔),贫困户、企业、政府签订三方协议,每户贫困户可从养殖企业贷得1头牛或10只羊羔,养殖10—12个月出栏后将牛(羊)“还”给企业,企业扣除牛犊(羊羔)成本后,收益归贫困户,实现“零成本、零门槛、零风险”参与,贫困户“还”后可以再“贷”,确保滚动发展、持续增收。
如何让牛(羊)养得好?都安通过开展“争当脱贫攻坚明白人”“我的脱贫故事”等活动,调动贫困户积极性,让户户都想养。对于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则采取互助共养、联建联养、合作社代养的方式,力争实现户户都能养。同时,组建专家服务团队,选聘737名产业指导员,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保障户户都会养。
值得一提的是,为解除贫困户后顾之忧、防范化解产业风险,都安县财政还出资2100余万元,为每头牛、每只羊分别交纳400—500元、50—75元的保险费。在养殖过程中若牛(羊)出现问题,则由保险公司赔付。牛(羊)达到出栏标准后,由企业按照市场价回购。
据统计,截至目前,都安共投入产业发展资金3.66亿元,累计发放牛犊3.82万头、羊羔13.29万只,建成乡级牛羊场19个、村级合作社247个。2016年至2019年,累计带动13.28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3.36%。
位于都安县地苏镇镇兴村板堆屯的大都华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是都安县瑶山牛改良品种繁育养殖基地。该基地占地300亩,由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投资两亿元建设而成。据公司董事长林杰介绍,公司通过“财政、畜牧、金融、专合、企业”共保,将“公司+示范园+合作社+贫困户”有机结合,积极参与“贷牛(羊)还牛(羊)”扶贫产业项目。
大都华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 王昊魁摄
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向贫困户累计发放牛犊2万余头,覆盖贫困户1.86万户。同时,示范园养殖科研基地和冷链物流中心带动贫困户就业1500余人。
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在分割牛肉。王昊魁摄
据悉,今年以来,都安在毫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实施县、乡、村挂牌作战,强化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全力作战,层层传导三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增派19名处级、252名科级干部担任村攻坚第一书记。开展“守初心,担使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攻坚等行动,全面发起脱贫攻坚最后总攻并取得明显成效。
据悉,截至8月31日,都安全县预脱贫的4663户17379人中有4596户17208人已具备脱贫条件,达标户数占比98.56%,还有67户171人,预计9月底收入达标后可全部具备脱贫条件。(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昊魁、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