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

二十年来,伴随着软件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软件园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不过,由于各地的产业环境不同、运营思路和方式不同,软件园的景气指数也差别很大。早些年,有不少地方大干快上建成的软件园很多都沦为了房地产项目,后续的企业入驻情况不佳、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软件园自身的经营可谓惨淡。

在全国的软件园里,中关村软件园的建设和发展一直领风气之先,很大程度上扮演者全国软件园的引领者角色。

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都不能少

在笔者看来,中关村软件园的发展能取得如今的成绩,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其中以软件、互联网等为代表的企业更是发展迅速,产业的发展为中关村软件园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态势平稳,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9万亿元,同比增长14.9%。

所谓地利,中关村软件园所在的中关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成为中国科技业的一面旗帜,素有“中国硅谷”之称,不仅有大量的高科技企业驻足,还覆盖了中国最顶级的高等院校。

所谓人和,从政府部门到高等院校再到软件园的运营者,都密切关注产业发展,不断优化软件园自身的运营管理,使得软件园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与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同步前行,互相促进。

那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关村软件园具体在哪些方面最为突出呢?

中关村软件园生态的六大要素

不管是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企业所在价值链的竞争力,都只是企业竞争的1.0和2.0时代。如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使得商业模式和商业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系统之间的比拼已经成为企业竞争3.0时代的核心特征。

对于企业竞争来说如此,对于软件园的发展来说,生态系统同样至关重要。刘克峰表示,类比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态系统,软件园既要有硬环境,也要有软环境,它们共同构成整个软件园的生态系统。对于中关村软件园来说,硬环境的发展已经非常完善,但相比较硬件设施而言,中关村软件园的软环境更加重要。

中关村软件园的产业生态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1、产业环境。中关村软件园自成立以来就获得了从国家部委到北京市政府再到海淀区政府等的授牌几十项,每一个政府授牌背后都代表着一套产业政策的落地,包括软件产业基地、出口基地、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产业示范基地、工信部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基地等等。

2、产业集群。中关村软件园从最早的IT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中国服务外包开始,一直围绕软件产业的前沿技术聚集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云计算产业基地、大数据产业基地、移动互联产业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等多个细分的产业集群。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能够从不同的产业集群中汲取力量,大企业可以带动小企业,小企业逐步成长为大企业。

3、科技金融。中关村软件园已经融合了从天使投资、VC、PE、产业投资到并购基金等在内的一整条金融服务的产业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知名的PE和创投机构在中关村软件园区内进行各类投融资的服务,不仅如此,小额贷款、融资租赁、担保等相关的金融机构也在积极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服务,企业从创立到上市所需的几乎所有的金融服务都可以轻松获得。不久前,中关村软件园区第48家上市企业瑞斯康达在上交所正式上市,目前,中关村软件园内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经超过2万亿。

4、协同创新。中关村软件园一直把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要素,通过发起成立中国校企协同创新联盟,中关村软件园与几十所高校和众多园区企业共同搭建起协同创新平台。如今,园区内有几十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开放的实验室,聚集和培养了很多高端人才。

5、国际化发展。中关村软件园已经和世界十多个一流科技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来自十个国家30多家企业聚集在此,像IBM、甲骨文、中欧商学院、印度TTS集团、汤森路透都已经入住园区,持有外籍护照的已经达到3千多人。

6、园丁服务。中关村软件园作为一个生态园区,不仅为企业提供基本的软硬件设施,同时也在为企业提供园丁式的服务,中关村软件园作为运营服务平台,还集成了政府、市场的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加综合、全面的服务。

结束语:

对于中关村软件园来说,除了上述在生态构建上的六大因素外,中关村软件园自身的发展和扩张同样也在快速进行,不论是“一带一路”还是“京津冀一体化”,中关村软件园都在积极融入其中,不仅将自身在软件园建设上的经验复制到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国家,也在借助这种扩张,将园区内聚集的企业带向更加广阔的市场;更重要的是,那些最先进的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甚至是思维方式也在随着这种扩张播撒到更多的地方,真正让科技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