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们,本文作者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刘晓娟,《海鲈养殖调研报告》从多方面为您详细地讲解海鲈鱼的养殖情况。从海鲈鱼的养殖现状,养殖技术,养殖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市场营销等多方面为您呈现海鲈鱼的专业调研信息。
第一章 调研背景分析
产品概述
(一)海鲈生物学特性
海鲈学名七星鲈,也称花鲈、白鲈,是一种名优特经济鱼种。体长椭圆形而侧扁,背部稍隆起,头中等大,略尖。其鳞为栉鳞,鳞较大,近似正方形。海鲈具有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表型特征,属于广温、广盐性,浅海近岸中下层鱼类,最适生长盐度范围2-20‰,低于2‰和高于20‰条件下生长发育变慢,耐温范围0-38℃,最适生长温度22-28℃,在12℃以下或28℃以上摄食强度减弱,7℃以下几乎停止摄食。海鲈是东北亚特有种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北部湾海域和台湾海域,国外常见于日本沿海。古代诗人曾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诗句称赞其体态和味道。在沿海一带,产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食用鱼之一。近年来随着海鲈自然资源的日趋减少与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加,且海鲈具有生长快、病害少、适应广、价格高、效益好等特点,目前国内外海鲈养殖产量都呈上升趋势。
(二)海鲈养殖现状
海鲈养殖的经济效益良好,能够在海水、半咸水及淡水水质下养殖,在有咸、淡水资源的河口池塘和网箱养殖产量更高,目前是我国半咸水土池塘和海水网箱的重要养殖对象,在我国广东、福建、山东、浙江等省份广泛养殖,2010年以来,每年我国海鲈养殖产量均超过10万吨,约为日本和韩国鲈鱼养殖产量总和,年总产值超过30亿元。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海鲈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且呈集中趋势,其中,在广东、福建两省产量所占总份额达79%。虽然在2012年全国海水鱼整体呈现“产能增、成本升、销售难、价格降”总体形势下,海鲈价格暴跌,突破成本价,尤其是广东珠海海鲈盛产地,即使政府几次调控救市,海鲈年产量仍不断下滑,但从14年开始,随着海鲈价格的逐步回升,以及市场对海鲈鱼需求的增加,海鲈年产量也开始不断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国海鲈年产量已超20万吨,对饲料的需求量超25万吨,稳居国内海水养殖鱼类之首,是目前最有市场开发价值的水产品种之一。
调研概述
(一)调研目的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地处珠江出海口,渔业资源丰厚,是国家级河口渔业示范区。斗门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海鲈,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白蕉镇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鲈产区,其海鲈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欧美等国家。2009年斗门成功注册了“白蕉海鲈”商标,并成为珠海市农业类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又通过了中国水产流通和加工协会专家评审,被评为“中国海鲈之乡”,2016年白蕉海鲈获评“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白蕉海鲈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019年,珠海被评选为了“中国海鲈之都”。
由于海鲈生长周期短、可高密度养殖、对饲料无特殊要求、综合养殖效益高等特点,使得斗门海鲈养殖面积快速增加。据估算,2019年珠海市的海鲈养殖面积超过3.1万亩,海鲈年总产量约12万吨,产值21亿元,约占全省产量的70%、全国产量的50%。在全国的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因此,得珠海市场者,即得中国海鲈市场半壁江山。
为了解海鲈种苗供应、养殖概况、饲料竞争态势、流通趋势以及市场前景,进而制定更加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海鲈各种产品的市场开发与营销策略,特对珠海白蕉海鲈的养殖区域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
(二)调研范围
(三)调研样本分布(2019年)
第二章 海鲈养殖技术介绍
我国海鲈养殖模式介绍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随着海水鱼苗种繁育技术的突破、养殖技术和饲料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迅猛。然而,进入21世纪,传统的水产养殖业面临着水域环境恶化,养殖设施陈旧,养殖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增多,水产养殖规模快速扩大与资源、环境矛盾不断加剧等挑战,已成为限制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巨大阻碍。如何改造提升传统的养殖模式,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循环”的环境友好型生态养殖模式,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海鲈养殖产业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改革,养殖模式已经逐步形成,通过调研并分析海鲈现有的养殖模式,不仅有利于海鲈产业“健康、高效、持续”的发展,对于促进海鲈饲料产品和相关动保产品的销售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鲈的人工水域养殖模式十分广泛,常见的淡水池塘、 海水池塘、 淡水工厂、 海水工厂、 网箱、 内陆盐碱水域中都可以稳定生长,但在有咸、淡水资源的河口水域养殖产量更高。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养殖模式主要为半咸水土池塘和河口网箱养殖。
(一)池塘养殖
(二)网箱养殖
网箱养殖模式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由李宏宇等在六横岛台门港内实行,随后邹付军尝试采用高密度水库网箱模式养殖海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海鲈属于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养殖管理不善下很容易发生残食现象,因此在海鲈养殖过程中,应及时分箱、投饵。网箱根据规格、设置位置、水域不同又为水库小网箱和海水深水网箱养殖两种。网箱可根据水域环境条件的改变随时挪动,遇涝、可水涨网高,不受影响,遇旱,移坳网位,不受损失,能实现旱、涝保收,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随着市场对高品质海鲈需求量的不断增加,鲈鱼的海水网箱集约式养殖方式得到了迅速的推广与应用。
(三)不同养殖模式成本分析
上表来自廖凯(2018)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廖凯(2018)对不同养殖模式海鲈效益的分析方法,海鲈在不同养殖方式下的单位产量成本及其占比如上表所示,深水网箱养殖的单位产量成本最高,池塘养殖模式下的成本远低于网箱养殖。在三种养殖模式海鲈的单位产量养殖成本中,池塘养殖成本最低。在成本构成中,各养殖模式下饲料占比在66.33%~75.54% 内。因此我国海鲈养殖成本的变动主要取决于饲料费用的变化。各养殖模式的成本构成存在较大差异,除开饲料支出,在池塘养殖模式下,占比最高的前三项有水电支出,苗种成本以及水域租金。
(四)不同养殖模式收益分析
海鲈养殖产业发展至今,养殖模式主要为池塘养殖、普通网箱养殖和深水网箱养殖这3种,所谓存在即有意义,不同的养殖模式具有不同的养殖特点,各有各的优势,当然也有相应的不足,现总结如下表:
海鲈目前养殖模式主要以土塘养殖为主,鱼排和水泥池养殖较少。花鲈为近岸浅海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处,而珠海白蕉的水源为河口淡咸水,有着先天优势,但相对于鱼排养殖,土塘养殖的投入成本更低,渔民们可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池塘的大小和数量,当遇上市场价格波动时,资金风险较小,而鱼排养殖成本很高,一般的渔民难以承受,相对应的回收价格也会比池塘养殖海鲈高很多,一旦在市场遇冷,则极易滞销,造成资金链断裂,需承担更大的资金风险,再加之海鲈养殖周期短,养到一斤左右即可上市,当年养殖的苗种到从十月份开始即可陆续卖出,便于资金回笼,因此,土塘精养已成为广大渔民们最倾向的选择。
(五)海鲈养殖建议
1. 分级养殖,增加经济效益
在广东地区,2月-3月放养的海鲈,养殖300天后规格可达到体重500g/尾左右,一般当年10月之后就开始陆续收获,也有个别养殖者为追求更高的规格和产量而养殖1年以上。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应根据市场行情,按重量分塘养殖,既可以减少养殖风险、增加养殖经济效益,又可以降低水体中的海鲈密度、改善养殖水环境。
2. 强化培育,提高养殖成活率
海鲈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饲料供应不足时会出现相互残杀,影响养殖产量和成活率。可以进行分级养殖,保持同一养殖池塘中的规格均匀,大幅度提高养殖的成活率。另外可行而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海鲈放养时,将其先集中在一定的小区域范围内进行强化培育,定时定点进行投喂,保证饲料充足,尽可能让养殖个体都能在区域内吃食,形成条件反射,避免拆围散养后因吃不到饲料而造成个体差异,达到减少和防止相互残杀、提高成活率的目的。
3. 利用混养模式增加养殖效益
海鲈养殖病害少,产量高,但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为减少价格波动对池塘养殖效益的影响,海鲈主养池塘套养其他品种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套养花鲢、白鲢等,既净化水质,充分利用养殖空间,又能提高养殖效益。
4. 调整养殖品种结构,规避市场风险
因鲈鱼“随行就市”周期性规律的存在,当海鲈市场大热时,养殖户应该回归理性,不要单一选择养殖鲈鱼,应该根据每个海水鱼养殖品种养殖量的变化,适当选择养殖品种,比如美国红鱼、黄鳍鲷、尖吻鲈等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海鲈日常管理与疾病防治
海鲈的疾病防治与日常管理关系密切,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是海鲈养殖成功的关键,良好的日常管理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发生,还能及时发现病害情况,并快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因疾病造成的海鲈产量损失。
(一)主要日常管理工作
1、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在放苗前15-20天除野杀菌,彻底清塘晒塘,以免影响养殖期的水质败坏而造成的疾病或缺氧,平整塘底,加固塘基。
2、鱼苗运输与放养
进苗时应选择晴朗天气,装苗运输时要控制密度,注意当地水质的盐度,放养池塘水的盐度应与运输水盐度接近。
3、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应“定质、定量、定时、定点”,一般日投喂2次,多选择在日出和日落时。同时,要通过观察天气、水体及海鲈的摄食情况等适当调整日投喂量。
4、水质管理
保持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海鲈的重要保障,海鲈养殖为高密度养殖,因此要勤换水、勤增氧,保持池水溶氧含量在5mg/L以上,并适当施用微生物制剂使有益菌群除去池水中的氨态氮和亚硝酸盐,保持良好水质。
5、日常巡视管理
坚持每天巡视2-3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养殖日志,完整做好种苗放养、投喂、用药情况;定期检查海鲈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饵料规格和日投喂量。
(二)疾病防治
海鲈养殖鱼类病害的常见病原体主要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3大类,在海鲈养殖过程中, 这3大类疾病通常交叉感染而发生,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此外,还有养殖环境带来的真菌性、营养性及污染引起的疾病。近年来,海鲈养殖中出现的主要疾病及诊断和防治方法如下表:
海鲈养殖的病害较少,但是在养殖密度过高、养殖条件恶化等条件下会有病害发生。目前,对海鲈寄生虫性和细菌性疾病的控制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和生态防控相结合的方法,对病毒性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在海鲈的养殖过程中应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保持一个良好的养殖水质环境, 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执行苗种引进检疫与消毒工作,将会对海鲈养殖过程中的病害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海鲈种苗情况分析
1992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同业界共同合作开发,于2001 年正式攻破了海鲈排卵控制技术。然而,鱼苗的质量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2007年雷霁霖院士与养殖企业成功对接了《花鲈生殖调控和室内人工育苗技术》项目,提高了苗种孵化率和质量,实现了海鲈人工养殖产业化,促使海鲈产量快速增长并成为我国重要的养殖鱼类。此外,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温海深教授近20年来一直专注于深入研究花鲈繁殖生理功能及其繁育技术,优化了亲鱼培育技术,人工繁殖技术等,为花鲈养殖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其花鲈精液超低温保存(液氮)DMSO技术的突破,为鲈鱼育种业掀开了新的篇章。
(中国海洋大学温海深教授)
(一)苗种的选择与培育
1、种苗选择
种苗一般来自福建和山东,每年的11月至3月,都有福建的苗种来珠海卖苗,福建苗生长速度和体质较好。鱼苗经过中间培育经过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达到易养的目的,还可以淘汰体质较差的病苗,得到生长均匀,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目前种苗有孵化种、海捞种这两种,由于孵化种价钱便宜,且容易培训,通常渔民们倾向于购买孵化种。
2、种苗培育
海鲈苗孵化3d后可用水蛛投喂,达到3cm后用0号料,规格达到5-8cm可进行分塘培育。
(1)原塘育苗,可以有效的减少由于过塘引起的鱼种损伤,且鱼种的适应性较强,相比集中育苗更适合,但管理较麻烦,且不利于分级。用来育苗的鱼种一般体长2—3厘米,每亩放养鱼苗5—8万尾,放苗数量可比计划养殖的多20%—30%,预备死亡损耗。
(2)及时分级培育,10天鱼苗大多数已长到5cm,这时就要过筛分级培育,减少大吃小和幼苗抢食不到而出现大小差异的情况。
第三章 珠三角海鲈市场分析
海鲈养殖概况
(一)珠三角各区域海鲈养殖情况
近年来,珠海白蕉等地百亩以上的海鲈养殖场越来越多,仅 2017 年便至少新增了 12 个百亩以上的养殖场,养殖品种也逐步呈现出单一海鲈养殖品种的趋势。规模化养殖也大力推进了海鲈的标准化生产。目前,珠海全市从事海鲈产业人员超过数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169家,加工厂 18 家,已形成集苗种培育、饲料生产、养殖、加工和流通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据估算,2019年珠海市的海鲈养殖面积约3.3万亩,产值21亿元,主要养殖区域为斗门区(主要在白蕉镇、乾务镇、斗门镇、井岸镇)和金湾区(主要在小林镇、红旗镇)。其中,珠海斗门区域海鲈养殖面积约2.3万亩,占海水鱼养殖面积的近70%。此外,中山市坦洲镇也有部分养殖户或养殖公司养殖海鲈。除海鲈外,斗门区域其他养殖品种为黄花、盲曹、腊鱼等。该地鲈鱼养殖均采用传统池塘高密度养殖模式,养殖密度一般在1万尾/亩左右,养殖亩产量可达1~1.5万斤/亩。
1.白蕉镇养殖概况
白蕉镇为海鲈养殖量最大的镇,其产量占整个斗门区的50%,主要养殖地点为昭信村、桅梜村、东湖村、新环村、灯笼村、东围村、新沙村。其中,昭信村已被评选为第八批全国一品一村示范村镇,每年海鲈产量超过一万吨,是白蕉海鲈养殖最集中的地方,昭信村和桅梜村为相邻的两村,是重要的养殖基地,其海鲈养殖面积,约占整个白蕉养殖面积50%。
由于土塘精养成本低,易受人为控制,白蕉镇海鲈主要养殖模式为土塘精养,采用海水鱼配合饲料投喂,头批、中批、尾批海鲈均有养殖,以头批海鲈养殖最多(每年12月份开始放苗,次年8-10月份卖鱼),由于头批鱼系数被视为每年饲料质量的风向标,将会直接影响着养殖户对于饲料的选择,故各大厂家对头批鱼的长势最为关注。
2.乾务镇养殖概况
乾务镇位于咸淡水交界处,具有养殖海鲈的先天优势,再加之近几年海鲈养殖效益较好,一些原来在白蕉镇养殖的老板到乾务镇进行扩张,乾务镇海鲈养殖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海鲈养殖面积超过8000亩,占整个乾务镇养殖面积的75%以上。
乾务镇养殖模式同样是以土塘养殖为主,但主要以尾批鱼养殖为主(每年12月份到次年1-4月份放苗,后年3-6月份开始卖鱼),主要是因为每年5-9月海鲈存塘量相对较低,易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海鲈的价格在这段时间保持坚挺,养殖户此时出鱼可避免海鲈出鱼高峰期,增加养殖利润。相对于头批鱼、中批鱼,尾批鱼饲料使用量占比较大,但饲料系数相对稳定,更有利于销量稳定。
3.斗门、井岸镇养殖概况
斗门、井岸镇海水鱼养殖面积共计近1万,其中海鲈养殖面积近4千亩,约占整个养殖面积的40%,其余海水鱼类如盲曹(尖吻鲈)、黄花(美国红鱼)、腊鱼(黄鳍鲷)均有少量养殖。同样作为海鲈的重要养殖地,其养殖模式主要为土塘精养,头批、中批、尾批海鲈均有养殖,全程采用配合饲料投喂。
4.金湾区养殖概况
金湾区海水鱼养殖面积超过一万亩,其中海鲈养殖面积近8千亩,约占整个养殖面积的57%,主要养殖区域为小林镇和红旗镇(主要为三板村),此外,腊鱼(黄鳍鲷)和黄花鱼(美国红鱼)也有部分养殖,养殖模式均为土塘精养。可通过区域品种优势质量的把控和宣传以点带点、连点成面、连成一片,对品牌和口碑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5.中山坦洲镇养殖概况
坦洲区域海鲈养殖主要集中在群联村和裕洲村,近几年才开始养殖海鲈,故养殖面积不大,主要为养殖场集中养殖,散户较少,养殖模式主要为土塘精养,主要养殖尾批鱼。
(二)珠三角海鲈养殖模式介绍
白蕉镇海水鱼年产量近20万吨,并且多为养殖名贵海水品种,其中海鲈产量12万吨,占白蕉海水鱼年产量60%。目前,珠三角海鲈养殖主要集中在斗门白蕉镇、乾务镇,金湾小林镇和红旗镇以及中山的坦洲镇,其中白蕉镇海鲈养殖地点主要集中在昭信村、桅挟村、新沙村、新环村、灯笼村和东湖村等区域,加起来占整个海鲈养殖产量80%以上,坦洲镇主要集中在群联村和裕洲村等地。
斗门海鲈养殖模式主要以土塘精养为主,根据养殖周期和出鱼时间可分为头批鱼、中批鱼和尾批鱼。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出鱼效果由34斤/包左右到25斤/包左右逐渐降低, 特别是头批鱼出鱼效果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养殖户对头批鱼出鱼效果的心理预期为31斤/包,如达到,养殖户才认可饲料效果。
海鲈的头批鱼、中批鱼及尾批鱼都有不同的养殖特点。比较头批鱼、中批鱼、尾批鱼的养殖优势,可明显发现,头批鱼具有养殖周期短、成本低、价格高等优点,故相当部分海鲈养殖户比较重视头批鱼(7-10月份出鱼)的养殖,特别是资金比较薄弱的养殖户;虽然中批鱼、尾批鱼的养殖周期长、成本高,但其亩产量普遍比头批鱼高,故也有相当部分海鲈养殖户选择养殖中批鱼和尾批鱼。
不管这三批鱼的养殖情况如何,都会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影响着这三批鱼的走势,那就是价格。因为头批鱼的价格走势比较稳定,而中批鱼和尾批鱼的价格的不确定性,已经引起养殖户的关注,养殖户越来越推崇养殖头批鱼。这是近年海鲈养殖较明显的一个趋势。
(三)珠三角区域海鲈价钱走势
每年价格的峰值均出现在头批鲈鱼出鱼前,此时也是各种规格鲈鱼存塘量最低的时候,即价格与存塘量基本呈反比的关系;不过也有例外时间段,比如2014 年春节至清明间,价格和存塘量同处峰值,主要原因是2014 年1月底至3月中旬,鲈鱼的价格持续往上涨,在3月16日达到峰值,最高为 12.4 元/斤,广大养殖户持观望和惜售的态度,以致存塘量也持续往上涨,正印证国人“卖跌不卖涨”的心态。
从 2014-2016年三个年度结合的价格高峰的时间段来看,能保证价格在合理的盈利水平之上的时间段约占整个年度的40%左右,而从2017-2019三个年度结合的价格高峰的时间段来看,能保证价格在合理的盈利水平之上的时间段上涨到了60%左右,可以显示出海鲈鱼在近三年的市场需求在不断上升,具有较大的养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