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民生保障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出现了一些未能预见的挑战,反映出大中型城市在应急供应上的一些需要补强的课题。”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总商会副会长、上海来伊份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郁瑞芬带来了关于完善城市应急供应链的提案。
她表示,在抗疫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企业,特别是民营商贸流通企业,为疫情期间的医疗和生活物资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城市应急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保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郁瑞芬分析,首先是城市供应链要素(特别是民营企业、社会力量)未能在短时间内被政府有效统筹调度,致使社会力量受制于车辆通行证、人员通行证等,未能及时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不同地区供应链基础设施存在短缺或布局不合理现象,应急响应不及时,跨区协同不顺畅,对于广域、高频、骤发的紧急物资和重要生活物资需求和特殊需求应对乏力。
因此,她建议总结疫情期间的经验教训,从国家层面重视城市应急供应链建设,发挥政府行政和市场双重力量,联合龙头企业(特别是网点多、覆盖广的商贸企业),完善常态化城市供应链应急响应机制。结合商业供应链的社会储备、数字化和高效能解决方案,探索大中型城市应急情况下城市运作、市民物资保障和生活服务的实践。
郁瑞芬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应急供应链联动机制。由工信部、应急管理部牵头,出台相应规范指引,指导城市应急供应链建设,跨部门、跨地区推进城市应急联动响应体系、机制,对城市应急机制设定分级响应预案,实现对生产端、生活端和治理端及B(企业及机构)端、C(市民)端、G(政府)端全覆盖,联合龙头供应链企业(不分所有制,生活保障物资、医疗急救物资企业为主)、知名商贸流通企业(考虑2020-2022疫情期间表现)等相关市场主体,共同推进城市应急供应链体系建设。
“以政府机构、国有企业为城市应急供应链‘托底保障力量’,以民营企业、社会资源为‘机动响应力量’。”郁瑞芬说。
二是推动城市应急供应链白名单建设,吸纳优秀民营商贸流通企业加入。建议各地分管部门,对相关企业和组织在抗疫保供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对品质好、响应快、口碑好、服务优、数字化程度高的企业和组织,纳入常态化“城市应急供应链白名单”。进入白名单的企业,在救灾防疫等应急情况下,在人员通行、车辆通行及物资跨省运输等方面,可予缩减或免除审批流程,架设“绿色通道”,提升城市应急效率。
三是不断完善城市应急供应链“数字化”水平。以工信部为主导,积极利用社会第三方力量,开发城市应急供应链信息化管理一体化平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资源联动,协同建设 “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市民)”等信息子平台,以及“生产、流通、消费”等不同子模块,开发采购、调配、物流、应急、管理等子功能,预留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跨区域和全国及国际化供应链接口,特别要重视生活保障物资、医疗急救物资及其它救灾防疫物资动态库存的可视化管理。
四是完善应急征用、政府采购、补偿机制。在应急响应状态下,政府可对民营企业、社会机构的人员、产品、服务、场所、供应链、软件、系统等各类动产、不动产或无形资产,进行必要的征收使用或进行政府应急采购。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征用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状态下政府征用、采购及征用补偿细则,补偿机制可以灵活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