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安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产业发展的“智囊团”、资源集聚的“双面胶”等方面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引导镇长团成员积极融入地方人才引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每一个环节,为推动产才融合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双向发力,制度激活干事热情
今年,围绕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将团建在产业链上”部署要求,淮安市创新“产业团”+“县区团”组团方式,一方面,聚焦全市“7+3”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要,打造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化工和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4个“产业团”;另一方面,同步建立“县区团”,为每位团员选择合适的驻点县区和挂钩单位。把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关键联结点,工信、科技、农业农村等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及各县区、园区组织部门双向发力,共同管理“产业团”“县区团”,推动两团在作用发挥上双向赋能,推动镇长团从“嵌入”向“融入”转变。
为进一步提升镇长团凝聚力,发挥其熟悉产业发展、贴近科技前沿优势,在省科技镇长团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升级出台《淮安市科技镇长团考核激励办法(试行)》,细化设置“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县域创新发展”各10项考核指标,将科技、工信、农业农村等部门列入“考官”名单,推动产业主管部门深度参与镇长团工作全过程。开展月度考核评比,对引才实绩显著、科创成效突出的镇长团成员一次性给予最高5万元绩效奖励,以真金白银提升镇长团干事创业热情。
高效链接,产才对接有声有色
每一名镇长团团员背后,都联系着一门学科、一所院校,科技镇长团“一肩挑两担”,成为链接产业需求、创新资源的桥梁纽带。
9月15日,南京理工大学淮安校区正式启用,江苏省商用车智能底盘工程研究中心、新一代含能材料实验室等科创载体相继揭牌,为淮安市新型装备制造产业的蓄势崛起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力。“作为南理工的老师,也作为清江浦团的新任团长,我将努力做到双肩挑、两不误,推动全市产才对接更上一层楼。”清江浦区第十六批科技镇长团团长、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王渤表示。
围绕全市“7+3”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众多像王渤一样的科技镇长团成员正会同市直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组建调研组,分产业链开展调研。他们多次赴澳洋顺昌、正大清江等重点企业走访摸排,聚力摸清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及关键技术节点,通过编制“产业图谱”等方式为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打下坚实基础。
经开区科技镇长团联合宿迁市、徐州市科技镇长团共同走进江苏师范大学,开展“对接高校创新资源,服务苏北产业发展”系列活动的第一站,加快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智力帮扶,乡村振兴步履坚实
“我们这个棚里收集了全国各大科研院所共120个品种的黄瓜,通过种植选出更适合丁集镇栽培的新品种、新组合,然后逐步推广到丁集镇,辐射华中、华南地区。”来自扬州大学的许学文副教授,正带领团队成员对试验栽种的新品种黄瓜进行分析。
丁集镇黄瓜产业蓬勃发展,是镇长团融入人才创新资源、助力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淮阴区科技镇长团推行院(所)地农业科技合作方式,助推丁集镇黄瓜全产业链的构建和发展壮大。目前,全镇黄瓜种植面积已超万亩,年产黄瓜18万吨以上,黄瓜全产业链职业农民近5000人。
近年来,淮安市依托科技镇长团大力推动优质稻米、小龙虾、规模畜禽、螃蟹、绿色蔬菜五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尤其是今年,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科技镇长团组建以来,“产业团”聚焦淮安市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协助地方积极开展符合淮安实际、切实可行的企业培育、品牌打造、技术服务等活动,助推特色产业提速发展、转型升级。“立足乡村特色产业布局,依托市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科技镇长团的专家资源,打造一批‘小龙虾研究院’‘红椒园区’‘芡实基地’,在助推农民致富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探出新路子。”淮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人才办主任姜洪洋说。宋元媛 清才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