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下午,“行走新巴蜀”四川日报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来到绵阳市三台县三元镇龙吟村。经过一座公路桥时,带路的村干部特意停下来,指着河两岸的房屋感慨:“别看两岸房屋差不多,但当年造价却相差不少。”
这座桥约140米,汽车通过只需“踩一脚油门”。其背后有什么故事?带着疑惑,采访小分队走进龙吟村一探究竟。
桥通路通
70余户农户修建新房
站在桥上,龙吟村村委会文书陈梦诗向采访小分队介绍,过去,以魏城河为界,两岸分别是原龙居村和原龙吟村。由于没有桥相连,长期以来,两个村子鸡犬相闻,却只能靠渡船往来。
2016年,在距现在这座公路桥1.6公里处,一座人行索桥开建,并于2017年12月竣工。然而,人行索桥依然没有完全解决村民出行的不便,“人行索桥不通车,大件或大批量的物资想要进出原龙居村,就必须借道盐亭县,绕行近20公里……”原龙居村村民曾志兴告诉采访小分队,以建房所需的砖块为例,从砖厂运到原龙吟村,每块只摊3角;但运到原龙居村,却要摊到六七角,成本增加不少。
2020年5月,原龙居村和原龙吟村合并为龙吟村。不久,三毛路(三元镇至盐亭县原毛公乡)正式通车,一座宽8.8米、跨度近140米的公路桥结束了两岸间不通车的历史。“桥通路通,修建成本不再额外增加,新建房屋的人自然就多了。”龙吟村党支部书记张永成说,两村合并以来,已有70余户农户修建新房。
如今,三毛路被龙吟村村民亲切地称为“产业大道”,但在以前,这条“产业大道”却没少让两个村子“扯皮”。两村合并之前,三毛路项目便已获批,原龙吟村计划修建一条村道与三毛路连接,但这条村道有一段必须要经过原龙居村1组的土地,双方村干部曾就补偿问题多次协商未果,村道的修建随之久拖不决。两村合并后,1公里长、3.5米宽的连接村道很快建好。
三毛路通车后,附近忠孝乡、塔山镇、龙树镇经三元镇到三台县县城的车辆和行人明显增多。
龙吟村又发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个投资70余万元的乡村民宿正加紧完善配套设施。顺着魏城河岸,采访小分队沿着宽约2米的自建公路边走边看,只见不远处的山坳里,一栋两层现代建筑在密林间若隐若现;坡下的平坝上,4栋独排、1栋连排共5栋土黄色的休闲娱乐小屋,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别致。再往前,河岸的小码头,还停靠有冲锋舟、快艇。
技术“过桥”
肉牛养殖扩规模
采访小分队走进村民蒲定才的家时,他正忙着将一间闲置老屋改建成牛圈。蒲定才的妻子吴艳正将一捆新鲜的黑麦草喂到一头母牛嘴边。母牛身下,一头小牛犊正在吃奶。
这头夏洛莱品种的小牛犊刚出生,是蒲定才家的第三头牛。
蒲定才是原龙居村村民,本职是货运司机,为了选个副业补贴家用,两口子琢磨了很久,最终选择了长得快、肉质好的夏洛莱牛。“之前不懂技术,根本不敢养。”蒲定才说,让自己鼓足勇气的,是原龙吟村的大户愿意提供技术支持。
得益于脱贫攻坚的项目扶持,原龙吟村的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得较为成熟,养、医、繁、售等都已形成较完善的体系。截至2019年底,原龙吟村287户村民中,已有120多户搞起了肉牛养殖。
两村合并之后,新龙吟村村委会邀请原龙吟村的肉牛养殖大户胥洪兵、赵顺阳等人当“老师”,向更多村民介绍养殖经验,带动大家致富。受此带动,2021年5月,在原龙吟村一肉牛养殖大户家中学习后,蒲定才回家养起了第一头母牛。
如今,全村肉牛养殖规模扩大至260余户,目前肉牛存栏量超700头,预计可实现年产值超750万元。
一座桥背后的故事,折射的是绵阳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过程中,乡村发生的变化。今年以来,绵阳加码再提速,着力推动城乡格局调适、管理体制调顺、产业布局调优、服务治理调强。目前,绵阳已有54项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钟林 郭超英 记者 祖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