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扎实做好“三农”领域“六稳”“六保”工作任务,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推动了全市农业农村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主要农产品保障有力。2021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40.07万亩、总产80.79万吨,较上年分别增0.67%、0.91%;产值22.72亿元,较上年增0.26亿元。油菜面积57.69万亩、总产9.17万吨,较上年分别增10.2%、7.62%;产值4.08亿元,较上年增0.29亿元。蔬菜全年播种面积31.56万亩、总产93.37万吨,较上年分别增3.4%、7.6%;产值41.53亿元,较上年增7.12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14.1%。其中:农业总产值83.26亿元,同比增5.7%。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77元,同比增长12.1%,收入和增速均排全省第9位。
(二)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形成了以28万亩稻虾、10万亩萝卜、8万亩花椰菜、4万亩马铃薯、2万亩设施瓜果、4万亩中药材等为代表的高效农业产业板块。现有国家级“一村(镇)一品”示范村镇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有“两品一标”产品32个,其中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6个。
(三)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368.91亿元,较2020年(312.95亿元)增17.88%,较2019年(348.63亿元)增5.8%。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为1.97:1,2020年比值1.57:1,2019年比值2.25:1。围绕“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健康畜禽、特色水产”四大农业产业链,做好强链、补链、延链,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5家、市级97家。推进三产融合,现有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9家。张港镇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四)科技应用取得新成效。实施农业科技“五五”工程,提高科技推广应用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84%。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全市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2.59%,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3%,农药利用率达40.8%,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7%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近340万亩,达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98%以上。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7%,位居全省前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力,“两品一标”产品全部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常年在98%以上,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2020年成功创建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151家、家庭农场206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5家,省级示范社30家,市级示范社241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8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81家。2021年,天门市大黄蜂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纳入首批全国10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之一。
(五)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全市已建、在建美丽乡村试点村382个,占全市行政村比例72.3%。2021年建设农村公路333.49公里,完成造林面积4.2万亩,形成了若干区域小循环和市级循环圈;持续推进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全面实施“村庄清洁日”制度,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现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3个。黄潭镇七屋岭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二、特色工作情况
(一)抓“三稳”,保障粮食安全
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扎实推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2022全市粮食计划面积241.7万亩,较上年增加1.63万亩。
1.提前谋划压实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粮食生产面积细分到镇,落实到村到户到田,粮食面积和产量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2.紧扣农时抓好“两夏”田管。市委成立5个春季农业生产指导专班,分片包干开展督促落实、指导服务。整合相关项目资金1100万元,以42个病虫害统防统治合作社为依托,整镇推进开展油菜病虫害统防统治11.5万亩、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20万亩。
3.全力稳定早稻生产。市财政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列出400万元专项资金,对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连片种植50亩以上、农户种植5亩以上的早稻育秧环节予以100元/亩补贴。预计今年早稻面积7.4万亩,同比增加0.17万亩,增幅2.4%。
4.科学布局秋粮生产。持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确保秋粮面积达到142.9万亩,较上年增加0.99万亩。整合粮食生产相关项目资金1800万元,整建制开展30万亩优质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50万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建设,实现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扩面提质增效。
(二)严把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夯实农业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实行“五统一”集中管理体制,科学谋划项目,加快推进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项目已全部竣工验收;2020年项目已全部完工,并完成初步验收;2021年项目形象进度已达65%以上;2022年项目已通过设计招投标,开始进场设计。2016-2020年连续五年获省政府表彰奖励。
1.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国家和省财政投入、市政府转债资金配套、新型经营主体自行投入、农民筹资筹劳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自2019年机构改革三年来,共落实建设计划30.87万亩,按照每亩不低于2000元的投资标准建设。
2.严格调度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调度考核内容,实行按月调度、年度考核,压实相关部门、乡镇责任。市农业农村局采取“现场推进会学先进促落后”“随机飞检”等方式,建立了日巡查、周例会、月通报制度,加强建设方的监管。
3.严控工程建设质量。严把招标关、施工关、验收关,分级开展项目自验、初步验收、综合评价,对于不认真履约的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纳入黑名单,3年内不得参与农田项目建设,强化参与项目建设各方质量意识。
(三)建设产业发展平台,提升农业现代化核心功能
天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域位于蒋湖农场东侧工业集中区,总面积1725亩,辐射带动天门市天西10个乡镇60万亩高质产业基地。产业园以创建农产品加工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为抓手,按照“三园合一”的功能定位,紧紧围绕“生产加工、科技创新、物流集散”三大核心功能,着力建设一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心(武汉城市圈物流集散中心)、一区(休闲农旅融合示范区)。蒋湖农场产业园核心加工区规划建设面积约56公顷,其中物流仓储11.02公顷,综合配套服务建设面积7.44公顷,规划提供就业岗位约0.5万人,综合产值100亿元,其中一产20亿元、二产70亿、三产10亿。
进展:成立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建设项目指挥部,园区建设由天门市委书记挂帅、市委副书记任一线指挥长、市国投公司为项目执行主体,总投资30亿,第一期(600亩)投资8亿元,2022年投资3.5亿元(天政办发〔2021〕42号)。目前已动工建设,企业相继入驻,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北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1月入驻,拟征地300亩(首期200亩),建现代化加工厂房9300㎡,豆制品类设备投资1700万元;集福德豆制品有限公司计划投资800万元新建生产车间,增加生产线3条,黄豆精选生产线2条;天门市天西农产品产销协会(元淼农业)投资800万元建设年加工5000吨黄豆清选精包装生产线一条,年产豆制品2000吨设备生产线一条。
(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做大做优“美丽经济”
2022年,采取申请信贷融资、整合涉农资金、向上争取项目、社会捐资、镇村自筹等方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市级将安排以奖代补资金2.532亿元。
1.重点建设26个美丽乡村样板点。在城郊乡镇、市域副中心乡镇以及“四大板块”主体乡镇内选取基础条件优、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好的村予以重点支持,着力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整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抓好“门前三包”“十户联创”“星级评比”“垃圾分类”“五清一改”等制度落实和长效机制建立。每村以奖代补400万元,共计安排10400万元。
2.整治提升104个人居环境薄弱村。在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从近三年来未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村中,选择104个村列为重点环境整治提升对象,以“路通畅、水清澈、树栽活、扫干净、码整齐”为标准,结合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等推进村容村貌改善和人居环境提升。每村以奖代补80万元,共计安排8320万元。
3.提档升级5个三产融合循环圈。在整体推进2021年度已定10个循环圈基础上,重点围绕5个循环圈即:皂市镇(泉堰、温岭、团山、白土山等村)农旅产业小循环,九真镇(张家湖、西白湖)农旅观光小循环,麻洋镇(天海龙田园综合体)和多祥镇(沉湖生态湿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小循环,以及石家河、佛子山、黄潭、竟陵等乡镇生态文旅大循环,岳口、小板、侯口等乡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大循环,以点带面、串点连线,试点示范,率先推进“两大三小”循环圈从概念性规划到实质性建设。共安排以奖代补资金5600万元。
4.改进完善6条市域交通主干线。以荷沙线、皂岳线、天仙线、汉宜线、牛张线、竟钟线为重点,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基础,按照“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建设思路,对市域内6条主要公路沿线两侧及自然村湾人居环境和人文景观进行改进完善,集中开展沿线环境整治提升,点缀式实施绿化、亮化、美化、文化工程。共安排以奖代补资金1000万元。
天门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3月11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